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文化同质化的挑战,应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中华文化的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与吴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即由多源头、多渠道、多民族长期交融汇集的文化。说多源头,不仅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都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说多渠道,不仅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而且异彩纷呈的各区域文化,乃至已被消化吸收了的域外文化,都为构筑宏伟的中华文化殿堂起过添砖加瓦的作用;说多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56个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换句话说,中华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个别、同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觉关系着中华文化的振兴和繁荣,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确立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是提高中华文化自觉性的内在必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自觉;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深入开展中华文化学习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努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柱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几千年而不败,就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在多次沦于异族统治下而复兴,关键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认同与超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超越中华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选择。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兼容,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这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属性,其本质特征、发展方式、动力寻求、发展宗旨、根本原则、目标设置等都可以在中华文化中找到源头和依凭,是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文化对中国发展道路选择发挥重大作用的鲜明体现。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化高度契合,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心理支撑。道路自信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们活动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是人类生活中决不可缺之部分。放因饮食活动而创造的饮食文化,从来就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创造,它含着极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的内容。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往往是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和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卓越创造和多姿多彩,早已为世界所公认。作为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我国各民族,在创造中华饮食文化方面无不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探讨少数民族对创造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无疑对深入认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  相似文献   

7.
论东北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诸民族一千多年以来曾经数度入主中原,为中国留下了鲜明的北方 民族印记。这些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森林、大漠、丘陵地区,形成了十分接近的地域文 化心理。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东北民族坚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爽朗的性 格,也给他们的文化带来了一种雄健磊落、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从而为北雄南秀、气象 万千的中华文化的更新、整合与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研究中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近年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从概念厘定、内容分析和方法自觉来看,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需要进行方法论的反思。这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相似文献   

9.
任俊华 《湖南社会科学》2009,(6):I0001-I0001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的文化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普遍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生活坐标和精神食粮。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下的民族交融指涉多元一体族群交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阐述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以时空情境和价值图景现实表征的视角,审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的归旨契合,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利益一致的关系形态特质,而且投影了中华文化承认、归属与自觉的本源指征。以民族交融的时空情境管窥其内部次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凝聚特点,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族群在其文化交融态势中共演着区域空间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意指。从历时与共时并蓄的交融情境出发,聚焦次生多元空间场域中民族交融的何以可能;从多元与一体共演的文化构成出发,揆褚多元族群交融关系中的文化认同价值;从多元场域中民族交融的认同指向出发,诠释族群文化交融境遇下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语境与社会情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人才后备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维护边疆安全的时代使命,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高校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接受度参差不齐,互联网和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一定冲击。注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要客观看待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文化认同机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形成情感认同机制;深化具身认知,形成行动认同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推进常态跟进机制。  相似文献   

12.
梁康保 《南方论刊》2007,(12):74-7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掀起新一轮文化建设高潮。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伟大时代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  相似文献   

13.
陈其泰 《东岳论丛》2022,(7):58-70+191-192
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民族久远历史发展的根脉,是民族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今天应当大力发扬光大。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产生和锻造任务繁重,涉及浩瀚的典籍,亟须采用俯察众流、抓住关键的方法。《史记》是一部产生于中华民族青春勃发时代,内容博大厚重,凝聚着古代先贤智慧、体现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史学经典,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和提升起到极大作用。我们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进行深入的发掘、阐释,能够确有根据地总结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坚韧性、优良性和融通性的宝贵特点,中华民族形成了五大文化基因:弘扬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革新创造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动力;加强统一、团结凝聚是中华文化战胜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热爱和平、反抗压迫是中华文化的愿景和气概;包容、和谐是中华文化的胸怀和神韵。如此独特、坚韧、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壮大发展、繁荣昌盛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着属于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姿、异彩纷呈,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民俗文化又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林芝市鲁朗小镇在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浓郁民族、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田野调查,分析民俗文化在鲁朗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发掘、开发民俗文化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思路,为鲁朗小镇乃至其它地方的特色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某民族高校图书馆2015年至2017年期间藏学院学生的图书流通数据为基础,对藏族大学生的阅读倾向进行了向度和特征分析,认为藏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知兴趣强烈,具有族裔的和母语的特征。文章认为民族教育工作既需要充分肯定藏族大学生对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努力,也要注重培养其双语阅读能力,提高藏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和认同感,警惕和防范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树立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视角对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译学价值,其翻译主张同样适合我国民族典籍的英译。民族典籍外译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各民族典籍英译应以“东方文化”异国情调的保持、中华文化的重构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注重读者群以及译著内容的选择,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态度对其进行英译。  相似文献   

18.
略论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宁康 《兰州学刊》2004,(3):221-222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确立的 ,并由民族的各个成员共同认可并维护的。确立吐故纳新和与时俱进的自强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意识 ,抓住时代性和传承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我们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文化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感召力对于一国国家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成了构成民族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大国而言,必须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利益的维护与发展。国家文化利益有三个层次,即国家文化产业利益、国家文化自身利益、广义国家文化利益。国家文化利益的实现有向内向外两个维度,向内通过增强民族凝聚力、锻造民族精神、确立道德规范、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精英文化的水平等方式;向外通过拓展国际责任利益、坚持意识形态独立性、拓展中华文化发展空间等方式。中国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应是在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和文化调整的基础上,强调中华文化的特质,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尽管在民国时期的38年中,中央执政者数次更迭,内忧外患不断,但新疆各民族始终维系着不间断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有的是在官方主导下开展的,有的是各民族日常生活中的自发行为。在向汉文化学习、借鉴过程中,新疆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速度得到明显加快,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新疆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新疆各民族凝结为心心相印、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同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因子也为中华文化不断创新进步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