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冯友兰的论述不少,其中专题性与纪念性论文大大多于专著,特别是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生涯、人生历程、人生方式、人生境界作全面系统地综合研究的专著更为罕见。对冯友兰这位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大师级的真诚哲学家,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历史研究,以使学界对这位志道精思、殚精竭虑、建构独自哲学思想体系,终生为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冯友兰的系列哲学著作,其人生哲学的核心是境界说,“人生四境界说”,尤其是“天地境界”思想的提出,是他对中国近代哲学的重要贡献。考察冯友兰一生对“天地境界”问题的研究,张载的《西铭》和“民胞物与”思想是冯友兰“天地境界”思想的重要来源;纵观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活动,在其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横渠四句”对他的人生理想、学术信念以及境界学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天地境界"给中国现当代哲学界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哲学界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贬不一.通过对"天地境界"的解读来认识"天地境界"以及"天地境界"对当代人人生境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根据个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高下,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而这实为一个自下而上的价值序列,隐含着"新理学"成圣成贤的人生理想.将与此四层境界相对应的人格理解为愚人、常人、贤人和圣人,可以揭示出冯友兰哲学与儒家传统精神的契合相通.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追求是越上“同天境界”,从而成为圣人。然而,圣人并非因其高远的境界而“出世”,而是“即世”又“出世”即“超世”的,亦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正因为如此,圣人是适宜为王的。冯友兰不仅对此进行理论探讨以引导社会,而且自己亦在此哲学观念下度过一生。即,成为圣人,进而成为王,是冯友兰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心”、“性”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立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理论;天地境界是其人生境界说中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指出对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审美意境的探寻,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更好地尽心尽性。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依据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建构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而作为冯友兰先生“新理学”体系构成的“贞元六书”则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生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哲学。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最终仍要指向人生的问题,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到贞元六书之一的《新原人》,冯先生通过对已有的文化哲学的分析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构化出关于人生境界的体系界分,也最终将对文化哲学的探讨落实到对人主体本身的追问和思考上,这也表现出冯友兰先生对于复兴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和人主体价值的终极关切。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一个重要面向就是关于“哲学”的定义,我们认为,冯友兰从早年就坚持哲学需要以人生问题为指归,同时特别注重哲学的“普遍性”,这两大追求为中国哲学学科注入了重要的学科基因。然而因为冯友兰先生受西方哲学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理解限制,冯友兰先生一度把哲学的重心转向对于名言概念上的抽象的“普遍性”的关注,然而在《新原人》代表的思考中,冯友兰先生以“境界说”与“境界-工夫”合一的视野重新定义“哲学”,将中国哲学兼重视“普遍性存在”(“道体”)与具体性过程(“工夫”“经验”)的特质着重阐述出来,这一思路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哲学”与进行“哲学研究”还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交流对话互动”与“身心实际经验”真正实现“普遍性追求”是我们要“接着”冯先生的工作继续回答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三史”和“六书”影响广泛,他的“新理学”体系,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人生境界说,还有融入其中的中西文化观,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无不表明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将2005年学术界关于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作一综述,以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汲取中国哲学的优秀内容。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对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论性质。  相似文献   

12.
孔颜乐处与天地境界——从“接着讲”看冯友兰的境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颜乐处”是宋儒关于圣人境界的一种学说系统。冯友兰“接着”孔颜乐处开出了“天地境界”。这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负的方法肇源于冯友兰<新理学>中的一个根本性困难人们如何能够借助逻辑的形上学观念进入终极的人生境界?<新知言>提出负的哲学方法,意在使人们超越此前的理性纯思,以否定的方式,从形上学观念返归形上学对象,并最终获得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天地境界.有了负的方法,冯友兰的天地境界理论就在哲学方法的层面上取得了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段奇清 《社区》2013,(14):9-9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中,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依次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即圣人贤人境界。这是社会与人生金字塔的塔顶,这样的境界人人为之景仰为之奋斗。追求了。奋斗了。即便达不到.其大概也不失为一位高雅之士。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的诗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部分,他对“诗”的认识与其对“道”的体认具有基本一致的向度。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对冯友兰诗学进行梳理。首先冯友兰认为诗是与情感相关的,诗所写的是具体的情感和事物,但以此所表显的却是情感之“理”,也就是情感之所以为情感,或者说情感的共相和类的特征。传统的比兴手法正可以表显情感之理。最高明的诗能表显哲学的最高本体“大全和道体”,而要作到这一点,诗人必须具有风流的人格,风流的人格也就是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审美化。正因为诗能表显理和道,所以诗可以作为一种哲学的言说方式即诗性的言说方式。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言说方式应该和逻辑推理方法一样,成为未来哲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哲学是接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讲的,但他又是在新实在论形式逻辑的影响下,通过理、气、道体、大全这四个哲学范畴的演绎,提出了:事的意义--尤其是人生的意义--是其哲学关注的中心.冯友兰通过"意义"、"觉解"和"心性",为他的新理学构建起了牢固的认识论逻辑框架,从而为"人人"提供了可以攀升"境界"的"悬梯".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引进了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 ,力图将长于体悟的中国哲学奠定于理智分析的基础之上。他分析了理、气、道体、大全四组概念 ,又对人本身进行了分析 ,认为通过概念与经验的联合而能通达于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正>6月23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博士生导师赵敦华教授在我校作了"运用价值规则,树立正确价值观"讲座。赵敦华教授认为应把价值观作为哲学的重要部分来学习,而价值规则决定行为。他首先讲解了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本能或风俗习惯;功利境界:动机利己,后果利人;道德境界:为社会利益,正其义不谋其利;天地境界:为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新理学”表面上褒扬哲学,贬抑宗教,并力图以哲学代替宗教信仰。然而,在冯友兰关于“以哲学代宗教”的表述中,却透露出冯友兰“新理学”潜藏的宗教内蕴,并在对天地境界的“安身立命”、“事天乐天”功能的论述中,以及对命、运观念的诠释中,也体现出鲜明的宗教特征。这些特征本质上可以归宗于儒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儒教特征使得“天地境界”本身成为儒教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从1920年代起,冯友兰一直把哲学理解为"求好之学",强调用哲学来解决人生现问题.在他看来,哲学就是"人生理想",是"人学",其功用是让人成为圣人.因此,冯友兰的哲学观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