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晓明 《社会科学》2003,4(5):104-107
冈村繁教授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在六朝文学等领域长期耕耘,成果极丰。最近,上海正陆续出版《冈村繁全集》,其中,《陶渊明李白新论》在日本是颇有影响的著作,这次在大陆首次出版,倘引起学界的反响,完全是应该的。我阅读其中的论陶部分(以下简称《新论》)之后,则觉可议之点甚多,遂撰此文。不仅为陶渊明说公道话,也触引我对于现代学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久留米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任客员讲师期间,我曾经与友人合翻译过一本题为《世俗与超俗》(台湾书店1992年11月版)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为心声,文学作品记载着作家心灵的历程,高度凝冻的诗句更是诗人心灵的真实流露。因此,勃兰克斯才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离骚》是屈原心灵的结晶,是诗人心理底层的外化,加之作品表达方式又是非常规的,因此,如果我们不变换一下观念、角度和方法,就很难摆脱目前治“骚”的困境。本文试图从屈原的心灵,即心理的属性、特点、规律诸方面与《离骚》的关系来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龚维英同志在他的《屈赋辨伪》(见《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涉江》不是屈原作品的论断,对此我不能同意。龚文的第一个理由是《涉江》肯定并推崇伍子胥。他认为伍子胥是一叛国逆臣,而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毫无疑问,屈原不会推崇伍子胥。伍子胥是楚臣,由于其父奢和兄尚为楚平王所杀而逃到吴国,后来,怀着杀亲之仇,佐吴伐楚,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依宗法社会的标准来看,这是最大的不忠。然而,屈原会怎  相似文献   

5.
<王风>是指以洛阳为中心东周王城一带的诗歌,此说自汉以来相沿至今.当代<诗经>研究专家张启成教授根据三家诗学者的观点提出新说,认为<王风>就是王畿之风,即是周代西都镐京与东都洛阳地区之间的诗歌.其实,三家诗的原始材料与毛诗学派在<王风>地域的观点方面并没有分歧.张先生是通过置换概念内涵的方法,将宗周也视为王城,然后,通过实例牵强地说明<黍离>、<君子于役>产生在长安以西,与东都洛阳无涉.因此,其说不足取.相反,东汉郑玄的观点因为其客观、科学与集大成性,二千年来一直为<诗经>学者所遵从.  相似文献   

6.
屈原名平,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是战国时代楚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是一篇长篇政治抒情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曲千古绝唱!关于《离骚》的评说,早有定论。然而,由于时代相隔久远,要真正理解和欣赏《离骚》却非易事。笔者谈些粗浅的体会,请方家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7.
<正> 《离骚》作于何时,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历来众说纷纭。但是,只要我们将错简了的《屈原列传》恢复原貌,便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离骚》作于怀王入秦之时。首先可以肯定《屈原列传》有错简,原来决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不妨先举它后面一段没有争论的文字,来看司马迁文笔的缜密。屈赋中有《渔父》一文,《屈原列传》全文引用。原文的开头是“屈原既放,游子江潭,行吟泽畔……”我们看司马迁把它插  相似文献   

8.
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五届年会1992年10月9日至13日在山西临汾举行,会议收到论文96篇。我刊特邀请四位屈学专家从中推荐出有代表性的部分作品,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次盛会的学术概貌。限于篇幅,本期选登了13篇论文的提要,以飨同好.各篇提要,均录自会议印发的《论文提要》,其中两篇因原文太长,本刊作了部分删略。  相似文献   

9.
《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耕滋 《云梦学刊》2005,26(1):37-40
“内美”是窥见屈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离骚》“内美”在内容上是蕴含楚国民族精神之“义”的内化,当其外化为行为方式后即表现为“中正”人格。“中正”是真、善合一的形式美概念,但其本质是美真统一,从而与儒、道美学形成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0.
刘晓林 《云梦学刊》2012,33(5):34-36,67
屈原故里是研究屈原的诸多学术争执中一个常见的话题。关于屈原的故里,最早记载屈原生平事件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没有文字的记载,后人普遍认为秭归是屈原的故里,及后又有江陵说、奉节说、临湘说、汉寿说等诸多说法。如果从屈原代表作《离骚》中所描写的本草来考察其故里,则会发现,在人们对屈原故里的诸多判断中,秭归说应该是最为合理和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世纪中国网上读到一篇文章,标题为《文化比法律更有尊严》①(简称《更》文)。文章声称,要改变“我们的文化传统之贫血”,“首先需要的是将国家和市场的意志驱逐出生活世界,将春节的主宰权还给文化,还给传统,还给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该文立论甚高,或大有深意,常人不便置喙。但作者专门拿“禁放”说事,认为“比春节晚会更荒谬的,是那个禁放烟花爆竹的地方性法规”,却很难使人苟同。《更》文质问道:燃放烟花爆竹是“有着上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的事儿,禁它干什么?”为证明“禁放”的“荒谬”,他还“借助”了“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和一位…  相似文献   

12.
胡晓明 《中国学术》2003,4(1):276-290
冈村繁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在六朝文学等领域长期耕耘,成果极丰。最近,上海正陆续出版《冈村繁全集》1,其中,《陶渊明李白新论》(《全集》第四卷,陆晓光、笠征译)在日本是颇有影响的著作2,这次在大陆首次出版,倘  相似文献   

13.
赵建军 《阴山学刊》2005,18(4):82-83
《秦地文学和秦代无文学》一文认为,《韩非子》属于秦地文学,这是不确切的。《说难》、《孤愤》是韩非子在韩国时的作品。《韩非子》中只有半篇《存韩》作于秦国。  相似文献   

14.
传世的屈原作品计有22篇。《渔父》、《卜居》、《远游》几篇风格迥异,显然不属屈原所作;《招魂》王逸早就定为宋玉之作,这样,屈赋中能予以肯定者只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本文试图从整体上对屈赋怍一系统把握,找出它们的体系,并说明为何《离骚》成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写了楚怀王、诸谗臣及其腐败政治;写丁香草花木和上界风光;写了西天神灵和卜占。《离骚》的题材包括三个方面:人类社会、自然、宗教。《离骚》的主题也有三层:思念怀王(亦思楚国故乡),热爱自然风光、探索自然奥秘,自我表达情志。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5.
早已在国际上兴起的比较文学,近年来受到国内文学界的广泛注意。为了扩大我们的视野,为创作和评论提供更多的借鉴,并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愿借比较文学的探讨提倡一下比较的方法。 于如柏(Robert Ruhlmann)教授是法国人,原任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主任,曾于1980年在巴黎主持有许多国家的学者参加的“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研究讨论会”。本文是1982年春于如柏教授应聘来我国复旦大学任客座教授讲学时与上海外国语学院朱炳荪副教授合作的学术报告《“伊利亚特”与“三国演义”》的第一部分。其第二部分由于如柏教授带回法国出版,不幸于教授回法后因车祸逝世,此文竟成绝响,深为悼惜。  相似文献   

16.
17.
汤漳平 《中州学刊》2007,(6):189-192
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8.
姚小鸥 《中州学刊》2001,(5):114-118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于<离骚>大意及屈原早期思想的探索关系甚大.古来研究屈骚各家多将"先路"一词解为"前面的道路",从而影响到诗句的解释并及屈子身份及经历的推测.本文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辨明"先路"为先秦时期天子诸候的专用乘舆.又据金文<令鼎>与<穆天子传>的有关材料,论证了导"先路"者的身份及其乘骑之良骥等其他相关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又论证了左徒之职约相当于<周礼>中的<太仆>.从而将对屈原身份的研究深入了一步.  相似文献   

19.
20.
两晋士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解读,显示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士文化特征。两晋士人不同于汉代士人对屈原的认识,他们抹去了屈原头上的道德光环,主要推重屈原的才华,反映了汉末以后思潮的新变。魏晋时代对才的颂扬是士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儒学思想统治地位的动摇、玄学的盛行、才性论以及圣人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论等风潮的流行,肯定了士的独立价值,突出了士的个体地位,承认个人情感的合理性,这些都从理论上为两晋名士们的狂放行为推波助澜。因此,两晋士人走出了汉人忠君守志的政治道德的限定,表现出对士人之自由精神的历史追寻。两晋时期对屈原作品的模拟亦不同于汉人,即体现新思潮下士人对屈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两晋士人对屈原的阐释解读,揭示了屈原复杂的情感内涵,而且将之汇入标尚个性自由的名士风度,构成了士人传统中相当重要的以个性情感为重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