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苦难叙事是底层想像的一个基本特质,这既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怀与社会责任,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底层"的误读,因为这种苦难叙事与现实中的底层生活形成一种"想像"与"经验"的背离。此种"背离"源于知识分子过于庞大的人道情怀、固执的城乡对立观及对社会新阶层的成见。  相似文献   

2.
底层写作的潮流和当代知识分子阶层自身的焦虑有关.于是,虽然以现实关怀、批判性的面目出现,底层写作只不过是支离破碎地呈现了下层生活的苦难片段,却无力、也无心以现实主义的文学激情去批判性地呈现民众的真实生活场景.所谓底层写作仍然在暗中借用"纯文学"的主题与模式,这决定了所谓底层写作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底层"这个概念一般是指农民以及农民工、工人以及下岗工人和城市平民."底层写作"的意义不在题材方面而在社会转型期贫富分化底层群体的生存问题,在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公平、正义的关系问题.90年代以降的底层写作,开始正视并尊重农民对自己乡下人身分的焦虑不安及改变身分的渴望,正视并尊重农民工与城市平民生存的艰难与自足自得的生存感觉,正视并尊重国企改革中工人对所谓"工人代表"身分的拒绝与对改革进程中公平、正义的要求.底层人民对自己权益的日益自觉的争取,与过去那种"为工农服务向工农兵学习"的伪工农兵姿态划清了界限,标志着一个工人、农民、城市平民以及知识分子作为觉醒了的"个人"(公民)自救自立自强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底层文学创作的主体——知识分子、作家主动选择"代言人"的写作立场,以底层书写的方式呈现底层状态、凸显底层问题、探寻底层困境的解决方向,这既是当前底层写作群体的一种现实要求,也是知识分子、作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5.
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关怀,但同时精英分子们自身亦需要进行自省与反思.从历史范畴与文学继承性来看,"找工文学"与"底层叙事"二者之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视角来呈示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书写底层经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以转型时期的焦点、难点问题为背景,冷峻地叙述"底层"特有的痛感经验,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传达出话语的多个意义向度.以文化学、叙事学的角度寻绎<寻死无门>,其叙事所建构的底层经验中的多个意义向度统一于对社会转型合法性进程的理性认识及对底层真实窘境关注的吁求两方面."底层叙事" 实质上已显示出通过"底层经验"中生存伦理的呈示来进一步建构作家自己话语伦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底层视角切入长篇巨制小说《你在高原》,探讨了底层民众在革命时代、后革命时代的历史遭际以及社会现实层面的苦难与无告,以及作家在这种底层叙述中所凸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社会使命感、人文救赎情怀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的"失落"。  相似文献   

8.
底层叙事与批评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文学意义上的底层叙事,其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无法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学批评理论范畴.它的出现,只表明学院派批评试图改变学术自足与现实关怀彼此隔绝的窘境,但这种努力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暴露了批评伦理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在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中,贾平凹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成名的作家中,他是对底层文学感兴趣的极少作家之一,同时在"底层文学"中他也具有特殊性,与"底层文学"中大多的中短篇小说不同,他的《秦腔》、《高兴》都是长篇小说。在关注底层的同时,他也在"民族形式"上进行探索。这使他的创作呈现出了不同于别人、也不同于自己以前创作的面貌,贾平凹的创作,既建构了底层的主体性,也建构着中国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底层写作"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讨论热烈的文学思潮,大批作家和作品的出现成为当代文学界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这场尚未成熟的思潮给当代文学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可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文学批评应在此过程中担负起尤为重要的责任,建立起自我独立的人格和批评准则,而知识分子在进行"底层写作"文学创作时应该关注民生的中心问题——人的问题,只有将文学创作深入到人性的至真层面才是文学的至高境界。文章主要就底层写作文学思潮的起源、特征和缺陷进行论述并指出底层文学发展道路上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底层为何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华认为,底层写作所应该引发的,是诗人的精神良知与责任感,是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对公共领域中道德价值的维护,由此可以给萎靡的"个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以一点改变,对社会的道义状况也是一种促进;赵金钟认为,"打工诗歌"直面人生现场和第一体验.是对概念化、公式化写作的撞击,其拙重质朴的意象直接叩响读者的心扉;何轩认为,"打工诗歌"记录着社会转型期间底层民众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并且以文学痛感的方式触及了中国社会底层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背后折射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传达了社会底层与中层、层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张德明认为,"打工诗歌"借助工业话语、乡土话语、动物话语、心灵话语等谱系营构出一个独特的诗意空间,形象地再现了打工者的生活苦痛、现实挣扎与心灵窘境,有着令人信服的历史真实感和撼动 人心、引人深思的艺术感染力;龚奎林认为, 打工诗人在物质痛苦、身心煎熬甚或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以自己的笔和诗建构起人在旅途的精神家园和独居异域的文化故乡,其抵抗资本异化的救赎意义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2.
语言底层理论揭示了底层现象的存在须有两个前提:一是民族底层;二是语言转用。底层理论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底层”一词已经跟接触语言学的“母语干扰”等概念合流。汉语底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重点探讨南方方言中的古越语底层,但无论在底层词、底层音系特征还是底层形态一句法方面,都存在判定标准问题及其它争议。作为南方方言之一的平话不应放在底层论的视野中研究,从汉、壮语接触历史与现状看,平话受影响的机制属于母语干扰或借用。  相似文献   

13.
大禹史传的西部底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底层是指存在于不同区域中一种或数种来源相同、年代古远,并在各自文化序列中处于底层或带有底层特征的共同文化因素.从底层这个视角出发,对古史传说中大禹的出生地进行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禹兴西羌"、"禹生石纽"等史传反映了中国上古的历史实际,并可由此进一步看出古蜀与中原古文化所具有的深厚的共同文化因素,它们便是中国西部古文化的原生底层,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水浒全传》的描写对象主要是当时的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地位的人物。小说的视点从早期的《宣和轶事》到《水浒全传》,基本上还是保持同样一个视点,这就是底层文化的叙述角度。底层文化叙述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方式,这种叙述角度带来了小说中重要人物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价值判断上的不一致和反抗行为寻求正统合理性等方面,底层文化叙述都深深的留下自身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底层叙事",是随着社会转型而逐渐形成的一股以底层视角来呈示现实、关注民生的文学思潮.王祥夫是书写底层经验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大多以转型时期的焦点、难点问题为背景,冷峻地叙述"底层"特有的痛感经验,在深化主题的同时传达出话语的多个意义向度.以文化学、叙事学的角度寻绎《寻死无门》,其叙事所建构的底层经验中的多个意义向度统一于对社会转型合法性进程的理性认识及对底层真实窘境关注的吁求两方面."底层叙事"实质上已显示出通过"底层经验"中生存伦理的呈示来进一步建构作家自己话语伦理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鲁迅晚期杂文聚焦于文化记忆对国民精神的形塑过程,聚焦于权势者对文化生产的垄断与管控,形成其内在的精神轴心与底层立场。鲁迅杂文指出,文化记忆承载着一种压抑性的力量,关联着一套排斥异端的规则;同时,他还探究知识生产与文化生产背后的权力机制。作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鲁迅既珍视异见声音、努力打造多元文化空间,同时也始终以一个异端者的方式为人与为文,实践着自身的文化抗争。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自然人性的追寻是迟子建小说底层视阈中的一个独特视角.对人的生命旅程中的“底层”时段——童年与老年的生命与精神内蕴的思考是其探讨本真人性的首要视点,对处于人生境遇“底层”的畸异人物人性光辉的书写、对不受病态文明袭扰的原始生命力的描述则是对善与美的人性本质的深切探寻.作家赋予底层形象的这种精神意蕴,启迪我们思考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出现成为文坛热潮,首先,底层写作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化紧密相关,其次,底层写作也是文学观念、实践自身发展的合理走向。文章着重分析底层写作出场的文学语境,追寻底层写作与新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导演底层空间的建构牵涉到新生代导演的视觉焦点与影像内容,他们以底层作为审视对象,以底层作为话语资源,其底层影像是汇集在当代中国公共领域中层出不穷的底层话语中的;另一方面,"空间"涉及到新生代导演的影像美学与独特价值,新生代导演正是以底层空间的建构作为具体承载的影像区域,以"第三空间"的方式开掘空间的多重功能与美学修辞,在与"当下"的对话中显现了另一个"底层中国",形成对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冷静而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