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创造之一,是科学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方法指导.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指南.恩格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指南.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理论以及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超越了唯心主义法律观与旧唯物主义法律观,是一种科学的法律观,具有重要的理论转折意义和当代价值.本文集中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产生、基本观点、现实体现及其当代价值,得出了当代法制建设的应有态度和举措.  相似文献   

3.
对于马克思著作中与文化相关的论述,进行原原本本且结合当今实际与时俱进地加以研究,可以促进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认识。"经济-政治"、"科技-生态"、"休闲-幸福"三个维度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当代形态的重要实践维度,立足现代实践格局,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基本价值、时代精神、当代成果、中国问题和中国表述的结合中,阐明这三个实践维度的精神特质、基本价值和当代意义,为现代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严肃的理论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梳理和完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方法,用以深入...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问题中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性取决于它是否切入了我们的时代问题所在的核心 ,并对此核心有它自己的深刻洞见。对这一点进行辨析 ,要求我们重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哲学革命”有两种可能的性质 ,一是用某种新的体系构造排除了既往哲学争辩的基本难题 (如康德 ) ,从而为哲学理论的继续发展赢得新的天地 ;一是从根本上反省哲学本身的传统 ,以此重新规定思想的任务 ,以回答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所遭遇的根本挑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实践概念和“历史科学”概念的扼要讨论 ,指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属于后一种性质 ,并兼而论及马克思学说对当代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之出路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马克思的思想是其理论的一个重要渊源,但是是以改造了的面貌呈现的,这种改造基于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需要,其途径是与当代西方其他思想流派相结合.基于此种状况,其思想上的探索工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多成果,无疑是我们可资探讨和扬弃的资源,但其得失对错也需我们自己进行细致甄别.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的人类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总问题,而全球化只是一个地缘学概念,它是社会化的人类来临所呈现的一种现象。社会化的人类是当代大工业实践和经济一体化的实质,它真正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的超越。社会化的人类是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逐渐走向社会化占有相统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它包括经济的社会化、人本身的社会化和观念形态的社会化三个方面。社会化的人类才真正代表人类当前的实际利益,而且也代表人类未来的共同利益。它是当代历史观、价值观等问题建构的科学前提。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在近代形而上学的范式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造成了对这一学说的“经济决定论”的或“生物主义”的读法。为了让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出场,要求我们去真正地领会使这一学说成为可能的新存在论境域,即马克思在发动存在论革命时所开辟的生存论路向。本文从马克思对历史的前提的讨论入手,分析“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的存在论基础,借此展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之真谛,指出它对于旧哲学赋予历史世界的一切范畴规定的清洗。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所持态度经历了一个急剧转变的过程。他们在新世界观语境中推出的哲学终结论,完全是以他们当时所认同的批判而独特的哲学界定标准为前提的。其真实动机就在于,把他们独创的新世界观学说完全彻底地决不含糊地排除在一切哲学范畴之外,拒称其新世界观学说为哲学,鲜明地捍卫其新学说的科学纯洁性及革命实践性,旨在确证他们已经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哲学但更高于哲学的新世界观理论思维方式,这就是基于社会实践的科学经验实证与科学理论辩证交织互动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概念哲学在法国特有的科学认识论传统下重新厘定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明确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拎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而且是在同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旧哲学的斗争中获得和证明其科学性的。哲学的地位因此得到重新界说,不再拥有实在的研究对象,而是对科学等其他领域中发生的类似认识论断裂的诸历史性事件及其新颖性和真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于1938年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撰写了《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节,在这一时期写这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动机。一方面,首先是为了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为了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遗愿,为了从哲学的高度对苏联共产党历史、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经验作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为适应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巩固完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需要,为解决学术问题,树立斯大林个人理论权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重新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危害度深.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的旗号,歪曲历史,削解民族精神,贬低革命,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用哲学的理念把握社会,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唯物史观本身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动态结构(包括建构)及其变化发展(包括发展动力)规律的基本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正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以他们的存在、以他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为前提的。同时,以人为本和唯物史观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等也是一致的。可以说,唯物史观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传统理解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质上是以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双重尺度建构的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而我们接触到的传统唯物史观则片面强调了科学思维 ,对唯物史观作了直线论和图式单一论的形而上学处理 ,掩盖了马克思原初思想的光辉 ,使其在指引我国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时遇到了诸多困惑。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传统唯物史观的理论缺陷、形成原因、并探讨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或出发点;邓小平确立了人民既是价值主体又是评价主体,体现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一致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通过"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一质朴的语言进一步解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期对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有意识参与的、具有中介性、外向性的主体见之于客体的活动.在这些劳动中,有些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基础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这些劳动可以称之为生产劳动;有些劳动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这些劳动可以称之为非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和实践价值问题,通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重建的方法论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论体系从来不是一种终极的固定公式,而是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但它具有真理的硬核和价值的旨归。哈贝马斯建立交往行为理论试图对历史唯物主义予以重构,是把解释学的方法批判性地建构现代交往理性,因而是文化主义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都曾经被单独地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名称是怎样产生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有许多不同,哪一个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关系怎样?实践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完善,还是完全推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三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同?  相似文献   

20.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哈贝马斯的理论旨趣所在。他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批判考察"的基础上,主张用交往行动理论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但在重建过程中,他不仅曲解了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根据,而且在他所建构的理论中还包含有"非历史"和非唯物主义的内容。所以说,他并没有重建起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