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灵与理解     
作为“理解心灵”一文的续篇,本文将进一步展开对心灵、理解及其相互关联的考察。第一,作为被理解的对象,心灵现象本身可以带有或不带有理解性的内容,我们对这两类心灵现象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第二,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以私人的、孤立的方式被感受到的“现象性质”?第三,我们又是如何以同样的模式来理解感受起来有所不同的诸种现象的?围绕这几个主题,本文对如下论题做出了一些研讨:他心之知(1节、13节);带有或不带有理解内容的心灵现象(2-4节);理解对象与理解内容的区分;单向性的理解与对当性的理解(3-4节,9节,17节);对心身现象的原因解释与理由解释(5-8节);自由意志与自主控制(6-8节);qualia、现象性意识(10-14节);类比与理解的关联(15-16节);几乎所有段落都涉及对“理解”概念和对“心 身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世界的可理解性"是科学理解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而对这种可理解性的证明来自于"体用不二"这一本体论承诺.对于科学理解而言,混沌是其本体论前提,其内涵是正在生成的确定性.通过将本体论承诺与科学知识的两种形态联结起来而推断出科学理解的主要机制是判断力,通过科学史上的案例对其进行逻辑和事实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确定科学理解的形成机制与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相似文献   

4.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相似文献   

5.
他心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均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欧陆现象学家对交互主体性的反思为解决他心问题中的困难提供了丰富的现象学遗产。扎哈维和加拉格尔概括地重构了他心问题的“现象学主张”,认为对他心的“体验式理解”是一种前反思的直接社会知觉,它无须借助反思性的理论推理与心智模拟来实现。因此,“现象学主张”质疑读心研究中的心智主义假设和普遍性假设,并对理解他心的诸分析进路的认识论谬误提出批判。在现象学自然化运动中发展起来的“神经现象学主张”则进一步提出理解他心的神经机制,即一种镜像神经元系统激活所启动的具身模拟。这将推进“现象学主张”对直接社会知觉在社会互动中首要地位的论证,并在神经科学与现象学的互惠约束中揭示出“笛卡尔式焦虑”是造成他心问题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6.
7.
文章主要讨论具身语言以及具身语言理解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认为具身语言理解与词条或结构的类型有关;词条的动性和通道特征越强,具身语言理解就越容易。具身语言理解是通过镜像神经元对动作或事件的模拟完成的。模拟分为简单的动作事件模拟和复杂的程序性模拟。具身语言中的意义植根于我们的身体和外部世界;具身语言理解具有层级性制约。  相似文献   

8.
他心知问题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论研究领域,它探讨的主要是"我"以外的他心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以及如何得到关于他心知的问题。在我国,庄子与惠施关于"鱼乐"问题的争辩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他心知问题的典型代表,二者的争论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他心知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上可知论与怀疑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西方心灵哲学的角度深入挖掘"鱼乐之辩"中隐含的丰富的他心知问题的思想,对填补中国哲学在这一领域研究上的空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学界一般将张载的"德性所知"等同于"德性之知",但是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凭借德性所认识到的大全、整体的知识,其实质是对世界的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后者则单纯是指关于道德的知识。无论是"德性之知"还是"见闻之知",都属于"德性所知",都是"德性所知"的一个部分和局部。在张载看来,任何局部、片面的知识都不能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理想人格的养成,只有整全的知识才能够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理想人格的养成。张载是在"知识——人性"的框架内思考知识问题的,人性美好问题成为张载知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听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影响听力的因素有语言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虽然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是语言因素,但作为非语言因素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不容忽视。所以要提高听力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得拓宽知识面,了解各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2.
理解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学会理解他人是文明交往的先决条件,是发展合作精神的前提。只有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团结一心,为了全社会的目标各尽其职,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就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主观因素即语言知识 ,背景知识和短时记忆容量进行了分析 ,指出在听力训练中应加强这几方面的能力培养 ,在听力过程中应合理运用背景知识 ,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理解分为理解自我、理解传统、理解语言和文本、理解他者四个方面,本文拟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看待跨文化传播中的理解现象,分析跨文化传播的重重理解障碍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探究“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图式理论对理解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介绍了图式理论 ,探讨了该理论对理解与翻译的解释力 ,认为充分激活读译者大脑中存储的图式 ,即先存知识 ,并发挥其认知能力 ,会使理解翻译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同时认为读译者应最大限度地获取尽可能多的新知 ,在其大脑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新图式。  相似文献   

16.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实现过程,听者要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复杂的加工处理,使之成为与说者原意相符的信息保留在长时记忆中。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多项技能综合作用,而其中作者的语义联想是一项重要技能。本文从英语词语的语义联想及背景知识与语义联想的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了语义联想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听在人类各种交际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将介绍说明图式及其理论基础 ,并探讨它与听力理解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短时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 ,从而为改进听力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听力教学实践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听是一种很重要的接受技能。图式理论认为,听力理解过程是听者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新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本文从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两个角度分析了图式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指出相关图式理论在听力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优化图式并构建图式。  相似文献   

19.
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 ,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本文试图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读者的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从而说明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以认知心理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为依据,有助于听者克服心理焦虑,增强对材料的预测能力,消除对材料理解的歧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