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中国“杀马特”青年群体发展初期,由于国内文化环境相对闭塞、信息传播有限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原因,“杀马特”青年群体一度在身份意识上处于被表达、被定义,甚至被严重曲解的境地,造型夸张、举 止怪异成为这一群体的身份标签。自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传媒的高速发展、商业利益的推动和公众参与社会变革主体性的增强,“杀马特”青年群体社会身份认同的诉求显著提升,其身份意识经历着从“被表达”向“我表 达”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3.
非身份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之一,非身份化具体表现为户籍身份、编制身份和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户籍身份的非身份化正在经历从外围到核心、从操作层面到制度导面的发展过程;编制身份的非身份化在处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同时推进;单位身份的非身份化既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自身的变化,又根源于或表现为单位与个人关系的变化。非行政化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又一特征,非行政化是指行政级别在阶层分化中的轴心地位出现了非轴心化的迹象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奢侈消费的生发及其作用是制度变迁、社会改革的必然产物,对其要用客观理性的制度加以合理的规范与引导,倡导节约文化。  相似文献   

5.
汉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但是汉人社会有诸多亚群体存在,尤其是在古代中原以外的边陲地区。汉人亚群体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情境的、实践的及情感的要素。边界互动中根据历史情境而相应产生的情感及价值判断,是汉人亚群体得以维系认同纽带并获得相对独立族群身份的基础。贵州安顺地区"屯堡人"的案例研究表明,族群认同存在中间层次并具有现实性,这为我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一种新解读。  相似文献   

6.
以"80后"为主的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一群体对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的形成和日常消费情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群体的消费特征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类:第一类是外部环境因素,第二类是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形成了消费者自身的普遍性特征或是个别性的消费特征。  相似文献   

7.
“个”形刻划符号广泛见于各地出土的史前新石器时代遗物上,但关于其涵义的释读却是见仁见智。本文从历史文献特别是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现象出发,并把颇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作为切入点,认为:“个”形刻划符号是先秦时期特别是史前新石器时代建筑物的象形或会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个”形刻划符号所代表的建筑物,还是当时某些重要人物所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的表示  相似文献   

8.
中西社会分层本身存在着差异,社会分层与文学的位置也并不存在着对应的关系,消费社会文化对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在目前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中等收入阶层文学"在理论上是机械、片面的。  相似文献   

9.
消费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而且是个重要的伦理问题。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刚刚有所提高, 许多人的消费活动就表现出了畸形和病态。中国的“尚俭”传统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其主要观点仍有鲜活的现实生命力。经过批判扬弃, 汲取其中的道德精华, 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消费道德,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社会变迁中的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资源枯竭与制度缺陷,渔业成为弱质产业;由于阶层分化与社会排斥,渔民沦为弱势群体;由于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渔村社会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1.
清代官方对郑成功形象的形塑,经历了从清初的高举反清复明旗帜的"海贼"、"乱臣"到1875年统治者口中的海外"孤忠"的转变,并获得官方民间共同祀奉的待遇。这种转变的实质是统治者为笼络民心、维护国家主权而采取的"教化"手段。  相似文献   

12.
艳阳天 《华人时刊》2005,(12):41-44
NEET 是英文 Notin Employment,Educationor Training(意为不工作,不上学,不受训)的 缩略语。“NEET”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既不升学也不工作,也不参 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有一个谜语打一类人群,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 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啃老族。 “啃老族”在中国是个新名词,同时也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 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不工作,仍依赖父母的年轻人。 在本文中,这两个名词代表同一族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老词土豪在网络文化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文章分析了网络文化中土豪概念的形成、符号特征和文化意义。用土豪调侃他人的行为,反映了公众对阶层认同的焦虑和文化反击,是公众情绪宣泄和自我心理保护的方式。同时,土豪成为当今社会消费文化中产品营销和宣传的重要手段。指出土豪这一网络热词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背景,应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反映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本文首先对"逍遥"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了"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可谓"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这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以Y市政府搬迁为例,探讨了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动员式公众参与”的方法推动完成了迁市过程,也引发“社会逆转型”危机。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经历的转型过程相反,Y市的社会转型呈现出了一种“逆转”的现象,即从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社会形态向以农业生产加工为主体的农业社会转变。Y市案例提示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需要实现彻底的转型,即从政治动员式公众参与向权利性公众参与的转型。这种转型的完成不仅需要公众公民意识的觉醒,更需要将社会政策、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带人公共领域,实现社会学知识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当代"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倡懂"潮流,"懂"不仅是"当代"诗歌生产的重要标尺,也是"当代"读者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潮流的生成与壮大,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诗歌理想范式的建构紧密相关,同时还与国家权力主体实施诗歌意识形态属性监控密不可分。"倡懂"现象的普泛化给"当代"诗歌发展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本”从三方面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其一,在下沉到经济层面后上升, 其二,从由上而下到由下而上,其三,由“用”及“体”,最终触动传统文化的内核。“以人为本”融 合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认识上实现了两次社会转型的叠加,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赶超之路。 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引领和推动21世纪中国的发展。 总之,以“以人为本”指引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实践“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从后现代消费社会视角出发,在梳理天猫商城、京东商城、苏宁易购①等几大电商近5年“双11”广告语的基础上,总结出电商“双11”广告语的特点,以揭示“双11”广告语背后的生成动因,并试图从语言学角度为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竞争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模式研究具有“类”与“形”的区分。西方社会学界从类型的基点出发来着力于研究社会转型模式的异同,形成了诸如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全球化理论及风险理论等各种观点。其理论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即经典理论时期、实证研究时期、理论转向时期和理论中兴时期。本土学者将“形”研究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特指前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型研究,即主要指中国、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社会转型模式研究。相对于“类型”与“形态”的宏观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中心主旨是发现和研究三种转型模式之间在性质与特征上的同与异,并探寻产生此异同的原因,即追寻研究模式差异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65-66
以弗洛伊德对"弑父"情结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对《押沙龙,押沙龙!》一书主人公托马斯.萨德本"弑父"动机的成因进行剖析,解读其终身迷恋和追求"父亲"这一身份的心理历程。萨德本将"父亲"这一身份看作最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只有获得这样的身份,其"弑父"的欲望才能得到满足。从建立到毁灭,从获得到失去,"父亲"这一形象始终与地位、财富、权势联系在一起。对萨德本来说,获得了"父亲"这一身份,就意味着获得了社会的认同;这种身份一旦失去,他作为"弑父者"所取得的成就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