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出生于广东番禺龙导尾村(今属广州市海珠区二龙街)一个商人家庭,原名永昌,字正卿。幼年随父亲邓焕庄(茶叶商)移居上海,勤奋好学,爱习科技和英文,读过利玛窦编译的《几何原本》、《国文算指》  相似文献   

2.
南汉状元梁嵩的家乡——平南县鹏化山区(今大鹏乡),在历史上是个神奇而令人触目的地方。明代,这里是持续数百年的大藤峡瑶民起义屯兵之所,清代,这里是太平天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1927年大革命时期,是“三县七区农民运动联合办事处”的所在地,多次举行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据历史传说并参考有  相似文献   

3.
01 近体诗有避重字一说,即一首诗里不能出现重复的字。诚斋诗(宋·杨万里,字诚斋)不避重字,无论古体、近体,都有大量重复出现的字。我们暂且称之为“同字复现”。 02 本文所谈的同字复现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重叠现象,如“云霄行乐年年事”、“清鞋步步有沙声”、“向人一一作西飞”、“儿女欣欣不忆家”、“得休休处且休休”之类。 03 本文所称引的诗题及例句都选自周汝昌选注的《杨万里选集》(中华书局、北京、1962年11月第一版),恕不一一标明出处。  相似文献   

4.
帖木真(亦作铁木真)被金丞相完颜襄封为札兀惕忽里(亦作察兀惕忽里、札兀忽里、察兀忽鲁),究竟应如何解读,一直倍受中外学者的关注,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札忽惕”一词之“札”,“实”即“乣”字.“乣”字应读如“札”或“查”.帖木真被金封为札兀惕忽里,不是“百夫长”或“百户长”,而是金朝已正式承认帖木真为蒙古部的部长和统率蒙古军的统领.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缘起及学科意义 “华侨”一词通常被译成英文Overseas Chinese,意为“飘洋过海的人”,也就是“中国的旅居者”。在中文里,“侨”字包含“旅行”和“暂时居住”的意思。据国际著名历史学家、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博士考证,“华侨”一词的使用始于清末光绪30年(公元1914年)外务部一份为在海外设立领  相似文献   

6.
我在考释之一(见《宁夏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里谈了“关于‘尼×’的音值”、“关于‘泥×’、‘埿×’、‘你×’的音值”以及“关于‘宜×’、‘鱼×’的音值”等三个问题志推渌醋肿⒁艏案郊臃?分别作如下考释。一、关于“(口移)×”的音值《掌中珠》里注“(口移)则”的西夏字共十一个,“(口移)足”的二个,“(口移)责”、“(口移)将”、“(口移)作”、“(口移)会”的各一个,共十七字,即:  相似文献   

7.
十二年前我写《汉语和侗泰语里的-m,-交替现象》一文(《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主要为了解决“风”字直读问题,当时只就汉语、侗台语立说,现在加进藏缅语和苗瑶语的材料重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附带讨论“舂”,“饱”,“香”三个字的字源问题。1)“风”字甲骨文有“凤”字,就借音来表“风”的意思。在《诗经》里,“风”字用来和“心”(*cS)①“林”(),“钦”()等字押韵,它的上古音韵母为*-是没有问题的。“岚,茂”等字从“风”得声而读为cldm,可知“风”字的上古吉声母当为*(还有*hi),也是没有问担的。根据刘…  相似文献   

8.
1974年4月,在吉林省洮安县向阳公社玉城大队七官营子村西南一里许的明代遗址中出土了一方明代铜印。它是当地农民张永庆在耕地时发现的。印为铜铸方形,边长9厘米,厚1.7——2.2厘米,直纽。纽高9厘米,通高11.2厘米。印背左边竖刻两行:“永乐七年九月日”、“礼部造”。印背右边竖刻“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左侧刻“礼字四十三号”。印文为阳铸九叠篆文——“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见印模)  相似文献   

9.
我昔年读书“北大”时,曾听到当时以“选字”名家的刘文典先生讲到陆机《文赋》里“悲落叶于劲秋”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你们想想,还有没有另外一个字比这个‘劲’字更好的呢?”还曾听到当时以文宗自负的林损先生讲到《论语》的“辞达而已矣”一句时,向同学们发问:“为什么不说成‘辞达而已’?甚至省为‘辞达耳’?”意思很清楚,刘先生以为“劲”这个实字用在这句话里是最好的;林先生以为“矣”这个虚字在这句话里  相似文献   

10.
从心族字的语义演变看中国父权文化的确立过程──[心]字原义是阳具证李骊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一、从“心”字三误解说起我所说的心族字,系指以“心”和“”为偏旁的汉字。在金文和小篆字里“”作“”“”,是“心”字“”或“”的拉长竖写。在汉字中,心族字是一大家族...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同志在史剧《武则天》附录中断定武则天生在四川广元(故利州),其论据主要是唐朝李义山的一首诗和利州出土的半截石碑。《李义山诗集》中有《利州江潭作》诗一首,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五个字。郭老说:“金轮是指武则天”,这无疑问;但他又说:“感孕’是由古代的‘感天而孕来’的,诗与武后无涉”。——这两个说法,我认为很值得研究:(一)从字义上看:“感”字在诗题里常作“感怀”、“感叹”、“感想”解释,“孕”字古义和“赢”相同。  相似文献   

12.
<正> 动观文字学的对象—文字“形体”“文字学”这三字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含胡笼统的学名。它的个性“形体”只是在“文字”、“音韵”、“训诂”相关的三个学名对称时才显现出来。我们常说“字形”、“字音”、“字义”,这三个学名里“字”字(也可算是语素)显然是表示可以统摄三者的“文字”。不含胡、不笼统的叫法还是“文字学音篇”、“文字学形义篇”、“汉字的结构”等等。我认为要正一正名。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里,“个”字最早而又最基本的用途是作量词:《左传·昭三年》“又弱(死)一个焉”;荀子《议兵》“负服矢五十个”;《说文解字》“个,竹枚也”;《史记·货殖列传》“竹竿万个”等等,即为例证。到了唐宋,“个”字的用法复杂多了,除保存作量词的基本用途外,还出现了作指示代词和助词的用法。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唐宋诗词文章中得到大量印证。  相似文献   

14.
<正> 先秦典籍里的“莅”(或写作“涖”),往昔经师皆释为“临也”,似无异词。近年有同志提出“临位为莅”的说法,说“莅”字既是“临位”二字的合义,也是“临位”二字的合音,即“莅”字取“临”字之声(来母)、“位”字之韵(物部),谐音会意,拼合成此新词。作者还以为,我国先秦古人已能分析声韵,用这种合音方法创造新词。这种说法确实值得进一步探讨。不过,单就“莅”字而论,只怕这样解释它的语源还是可以商榷的。“莅”字确实与“位”字在词义方面有密切联系,但这可能并非由“临位”二字音义的结合而来,而主要应该是由于“位”字意义发展而造成的,从词义方面说,“莅”是“位”的衍生物,而“位”又是“立”的衍生物。总之,“莅位”都应当是“立”的派生词。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通假字     
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说的只是一种情况,即本来没有正字,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如本义为燃烧的“然”,假借为代词。《论语·宪问》:“古之人皆然。”本义是竹器的“匪”,假借为否定词。《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于这类“本无其字”的假借,我不打算多谈。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的特点是:本来就有一个正字(或叫本字),书写时却借用另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下面提到的通假字,指的只是这一种。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等,诸家释为“中”字,确无可易。除了这一类“中”字,甲骨文里还有另一类“中”字,长期以来被忽视而误解了,有必要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7.
王新华 《文史哲》2005,(4):42-47
敦煌变文中有一种特殊通假,即用“以”、“亦”、“意”等字替代“一”字,这种异乎寻常的通假,表明了一种特殊的语音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语法功能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与《中原音韵》声调和现代汉语北京话变调的比较,我们可以解决“一”字变调的来源问题,同时在变调的序列里为这种通假找到一个位置。现代汉语中“一”字的变调不同于敦煌变文中所表现的变调,但其间的传承关系还可以考见。  相似文献   

18.
(一)所收的字是呼和浩特(包括所属旗、县)汉语方言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或词素,但有些字现在只有年纪较大的人才在口语里用。 (二)方言中未考的字仍使用通用字形;个别实在写不出来的字,在“”号内用同音字代替。需要注解的,加了括号。 (三)文中以“~”代替本字 鐾[Pi~(55)] 在发涩的物体上蹭磨刀,使刀更加锋利,~刀。在盔子(盆子)上~~刀。把剃头刀~一~。这刀~几下就好使了。  相似文献   

19.
语文所用的词?,有些是一音一字的,最多的是两音两字的,三音以上的词也有,但比较少些。在近来文字改革声中,汉字需要简化,有人把两字以上的词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词和字混合为一,做成了一个字算一个词,搅在文字里使用。例如幹部写成“邗”,图书馆写成“图”。一九三六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受动字一章里,把受动式归纳为六,第一种就是“以‘为’‘所’两字先乎外动者”,其例析如下: 《汉·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一“败”,外动也,“江充”其起词。“所” 字指“卫太子”,而为“败”之止词。故“江充所败”实为一读,今蒙“为字以为断, 犹云“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之人”,意与“卫太子败于江充’无异。如此,“江充所败” 乃“为”之表词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