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狄更斯为自己的十五部长篇小说建立了一座宏伟的人物画廊。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爱·摩·福斯特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人物画廊的群像的共同特征:“狄更斯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平的(匹普和大卫·科波菲尔试图成为圆形人物,但写得如此缺乏自信,以至于这两个人物显得更象水泡,而非实体)。他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众多的批评家和理论家正是针对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对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扁平人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形形色色的“扁平人物”,可以以体现了人性善或人性恶的精神道德为依据,划分出两个泾渭分明的系统。狄更斯的每一部长篇小说都有单纯的善良人和恶棍坏蛋,他们彼此对立,形成对照,这是狄更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确定了善与恶这两个系统后,我们看到善的一方有正直、无私、忠厚、温情等高贵的品质,体现这些精神内容的人物,有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同名小说中人物)、辟果提兄妹、贝西·特洛乌德(《大卫·科波菲尔》)、弗罗仑思(《董贝父子》)、萨姆森小姐(《荒凉山庄》)、乔(《远大前程》)、丽齐(《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与此对立的另一方则有凶恶、傲慢、自私、冷酷、虚伪等品性,体现这类精神内容的形象有奎尔普(《老古玩唐》)、约那斯(《马丁·朱尔维特》)、赛克斯《奥列佛·退斯特》)、摩德斯通兄妹、尤利亚·希普(《大卫·科波菲尔》)、庞德贝、裴斯匿夫等。  相似文献   

3.
时代之子托马斯·曼有人说,托马斯·曼在文坛上的出现就象米尼微从朱庇持头脑中蹦出来一样,迅速而突如其来。他二十二岁开始写作,二十五岁完成了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举成名,跃居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高峰。托马斯·曼谦逊地把自己的成功归之于他的时代。歌德七十五岁时说过:“我极占便宜的事情是,自己出生在一个世界大事逐日相接的时代。”托马斯·曼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着“足够辉煌的世界大事和变迁”。若说老年歌德曾满怀忧虑地预言自己身后的世纪(那正是托马斯·曼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是“浅薄的”,那末,经历了“世纪末悲哀”的托马斯·曼逐渐走出了悲  相似文献   

4.
皮得·凯里是当代澳大利亚著名的小说家 ,以其对澳大利亚生活的独特描写而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好评。他发表于 1 997年的长篇小说《杰克·马格斯》以 1 9世纪的伦敦和澳大利亚为背景 ,以流放犯杰克·马格斯从殖民地新南威尔士潜回伦敦 ,寻找“儿子”的故事为线索 ,对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进行了改写。通过使用戏仿和反讽 ,小说颠覆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程式 ,恢复了被压制的边缘人物流放犯的语话及其被排斥的历史 ,重新确立了澳大利亚作为殖民地的历史。在小说中 ,以狄更斯为代表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叙述话语既遭到了质疑 ,也得到了认真的仿效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在赞美乔治·艾略特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她那夹叙夹议文风的同时,充分肯定了她对英国乡村和小城镇风土人情的把握。他把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奇》归入英国文学中最佳作品的行列,推崇它描绘了“一幅广阔的图画,人物蜂拥,色彩浓郁,情节垒叠,意象生动,潜伏着许多生花妙笔,并充满了才气横溢的篇章”。但夸奖之余,詹姆斯对小说的女主角多萝西娅·布鲁克的形象塑造却不以为然。他说这个人物写得“太纯洁高尚,因而变得很狭窄”,这是“对如此美好的角色的浪费”。他认为多萝西娅的故事没有得到展开。他说:“卡索勃恩在故事中途死去,从这一刻开始到结尾,我们对多萝西娅的兴趣就局限在一个问题上,她会不会嫁给威尔·莱地斯罗?这个问题相对来看是不足为道的,而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6.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深受狄更斯的影响。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叙事视角、叙述声音、变态人物、变态情节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表现出对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模仿;但福克纳所赋予作品的特殊南方地域色彩又使其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公共关系近百年的历史上,艾维·李是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之一。从公共关系传入中国大陆的那一天起,他就被一层层耀眼的光环笼罩着:在俯拾即是的公关书籍中,他被描述为公关职业化的开创者、“说真话时代”的代言人和“现代公关之父”。的确,以艾维·李对现代公共关...  相似文献   

8.
狄德罗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的学术思想就象他主编的“百科全书”那样浩瀚无垠。卢梭说狄德罗具有“宇宙头脑”,而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则称赞狄德罗是“十八世纪最具有综合能力的天才”。正由于狄德罗的学术思想涉及面广,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就特别大。现就哲学、文艺、政治三个方面,略论如次:  相似文献   

9.
英国文论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认为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扁平的,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人性深度感。《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诞生在作者遭遇情感危机的人生苦痛阶段,流露出作者精神世界的痛苦挣扎,小说中的人物在更深层次上与圣经人物原型隐秘相合,映射出创作主体潜意识的想象性宣泄,作品中多重人物性格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其实质是虚构了一个“受难”“复活”乃至“牺牲”的原型故事来寻求解脱人生困境之途。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小说尤显突出。它总是以写人为主,努力塑造生动的人物。自有小说始,不能不说都咬住了这一根本目标。因此”全知全能” 的叙述法茁生于整个世界。这种叙述法,叙述者处在超然于各人物的客观地位,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客观直叙,包揽一切。但是,这种超然人外的叙述,注意了“塑造”人物,却短于对人物自身的利用和开发,虽然“勾勒出人物的外表,描写出任何一位公正、敏感的旁观者都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我们可以偶尔窃听到书中人物的交谈,或突然发现一位为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所不齿的人物,但我们绝少看透其动机和情感中‘隐匿的一面’”(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技巧》)。说这话的乔纳森·雷班还不无揶揄地说“全知的叙述者”“只是称职的间谍而已”(同上)。十九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振臂呼吁,率先提出了“叙事者的角度”的命题。(见詹姆斯《论小说的艺术》)。所谓“叙述者的角度”就是“作家决定对自己所写的事采取一定的看法,以便和读者建立必要关系的特定角度,是作者观察所写事件的精神上与感情上的基点”(凯伦·马蒂森·赫斯:《文学鉴赏辅导》)。詹姆斯是针对“一统天下” 的“全知” 的客观直叙而言,指透过人物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的;借助人物对现实世界的具体感受,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态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用当代英国学者艾·梯·科尔的一句话来形容最合适:“在纽曼以后的所有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著都是对他的演讲和论文的脚注”。这些“脚注”毁誉参半,甚至贬多于褒,但是它们都说明了一点:不了解纽曼,就无法了解整个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的源流。  相似文献   

12.
阿尔贝·卡缨认为:“文学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这种看法完全适合于思想家让—保尔·萨特。萨特1974年8—9月在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说:“我要在提出我对世界的看法的同时,让我的文学作品或随笔中的人物,按照这种观点生活,我是在给我的同代人描述这种观点的。”可见,文学是萨特用来宣传自已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工具。1975年,米雪尔·贡塔问他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和哲学。”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萨特参加当代社会政治斗争的武器,也是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媒介,萨特毕生对它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他既喜欢司汤达,又喜欢斯宾诺莎,他拒绝把哲学同文学割裂开来。”(《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的回忆录》)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远大前程》是他所有作品中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都堪称是最完美之作品,体现出他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运用一系列的艺术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长短句并用、人物的本色语言、重复与对偶等等,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教书育人的动力、关键、阵地及其整体性李宗远一、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恩格斯在他的光辉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这方面是不言...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文学史上,“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是个创作繁荣、作家辈出的时期,大小作家数以百计。乔治·罗伯特·吉辛(George Robert Gissing,1857—1903)是其中最后一位卓越的重要小说家。他享年46岁,活得比十九世纪任何一位主要小说家(除奥斯汀和勃朗蒂姐妹外)都短暂,但他却是一位多产作家,在二十三年文学生涯中,共创作了二十三部长篇小说、一百十一部短篇小说、一部旅行杂记、一本狄更斯评论专著以及为数不少的散文。从数量上看,他的作品比除司各特和特罗洛普外任何一位十九世纪主要小说家要多。在如此众多作品中,“……列入第一流作品多至十四部:十二部长篇小说、一部旅行杂记和一本狄更斯评论专著”。一个作家能写出十四部优秀作品,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难怪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阿诺德·贝内特称吉辛为“十九世纪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位重要小说家”。  相似文献   

16.
1985年出版的《道协会刊》第15—16期,连续刊出了美国迈克尔·斯特里克曼撰写、经由余仲珏先生译的《论陶弘景的外丹》一文。文中写道:“陶弘景在中国的文明、科技和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道、术兼备的道士的典型代表人物。”“西方学者称他是‘伟大的炼丹家’。亚瑟·韦利(Authur Waley)不同意这种提法。早在1980年他就说:陶不  相似文献   

17.
狄更斯创作的十五部长篇小说中,有两部是纯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即《大卫·柯波菲尔》和《远大前程》(以下简称《前程》)此外还有《荒凉山庄》的部分章节由女主人公埃斯特以第一人称叙事,其余章节则是以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的.比较而言,《前程》最能体现狄更斯对第一人称叙事的灵活而又纯熟的运用.帕西·路伯克说:“小说写作技巧中最复杂的问题,在于对叙述观点——即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这话有道理.狄更斯在《前程》中选择了正确的叙事角度,以第一人称叙述,极成功地完成了叙事任务.  相似文献   

18.
西方180余年的狄更斯研究涌现了多种多样的批评方法,但道德批评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薪火相传的道德批评传统。一是沿着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传统,从善恶二元论来研究狄更斯世界的道德内涵。另一脉络是从保罗·埃尔默·摩尔到利维斯再到威廉斯的与人生相联系的泛道德主义批评传统。回瞻180余年的狄更斯道德研究史,考辨其得失,无论对于狄更斯研究还是对于我国当下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赋诗与歌诵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三·〈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中说:赋诗就是歌唱入乐的诗,诵与歌意义本同,所谓“不歌而诵”,不过是汉人妄生分别的区解。他举例说: 但歌诵原是互文。先就动词方面看,……‘公使歌之遂诵之’……可见是同义的。再就名词方面看,《小雅·节南山》说“家父作诵”,《四月》说“君子作歌”,《大雅·崧高》和《烝民》说“吉甫作诵”,《桑柔》说“既作尔歌”,可见是同义的。但这些话都靠不住,俞平伯先生已商榷之。作为旧话重提,今为撮录其要,参以己意,辨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哈里·L·霍普金斯(Hopkis·HarryLIoyd)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新政派”人物,也是罗斯福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推行反法西斯政策的得力助手。1890年8月17日,他出生在美国衣阿华州的苏城。1912年毕业于格林尼尔学院,在那里他以一个“精明的校园政治家而出名”。1913年,霍普金斯来到纽约福利中心,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社会福利救济工作。1928年,他结识了富兰克林·罗斯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