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级目标.无论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还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暗含着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体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其保障.社会和谐的关键是社会主体和谐.它包括人的自身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群已和谐,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也影响了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过度的物质追求,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和谐的关系。以吉卜林的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分析吉卜林短篇小说中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思想,探寻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精神、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根源,并呼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社会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也要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同时还要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以及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理性追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行政强调的是用和谐的发展观协调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在满足政府自身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同时,提倡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发展对策和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环境友好的措施和管理方法,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教育首先源于个人的需要,其出发点是单个的、具体的人.这决定了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功能,特别是在传承人类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作用.也决定了教育有促进人、社会、自然等和谐统一的功能.不过,教育还可能发挥消极性的作用,阻碍、摧残人的发展,进而危及人、社会、自然、科技等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泽之 《江淮论坛》2008,2(2):71-75
黑格尔关于自然的客观实存性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性;自然条件通过物质生产影响社会生活,多样性的地理环境最有利于社会发展;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而自然也会反抗人,手段比有限目的更尊贵、更持久;以及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思想,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一届中央政府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这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需要,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应努力的方向。企业是国家和社会的关键细胞,企业经营管理有没有体现循环经济和和谐发展这一基本理念直接影响到政府思想的贯彻。内部控制作为实施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战略目标是否与其核心价值观一致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视自然资本,遵循和谐管理思想,实施循环经济经营模式,实现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内控战略目标。本文运用罗伯特.西蒙斯商业战略控制模型从理论上对其中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设立相应的内控战术目标和评价变量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企业重视循环经济及和谐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与人的主体地位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实质是一种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思想.今天重温马克思关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虽然涉及法律方面的内容不多,但是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法律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法律思想核心."道"即法自然.而无为而治则最符合自然之道.老子的思想是由"道"展开的,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子开创了道家思想的先河,其后道家学者如庄子、列子、关伊等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从中国古代社会到当今老子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到现代,其对社会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现在中国在发展中提倡和谐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哲学上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指出应用关系思维与和谐理念来认识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实现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目前,尤其应做到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观"的悲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靳文志 《社会科学》2005,3(7):17-21
舒尔茨的"社会经济观"由于过高地估计了人的知识和能力,而过度地否定了李嘉图关于资源环境的早期忧患意识,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过度地夸大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支配能力,从而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经济观"的悲怆.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重了悟的和合思想,有子与其师都没有论证礼与和是如何相契合的。王船山对有子"礼之用,和为贵"的礼之和合价值进行了正学与开新。礼与和的契合表现为以礼调适人之心、性、情实现人之内心世界的和谐,凸显了礼与人之内心世界的和谐相契合;以礼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凸显了礼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契合;将自然看成与人类社会平等的生命主体,礼待自然则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彰显了礼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契合。船山之"礼"与"和"相契合的四个基本维度,是对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返本与开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美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中,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谐之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思想是马克思对美看法的根本。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同时,还会产生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马克思的思想中,深刻蕴涵了“劳动创造了美”,通过劳动实现人类从必然到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美的境界,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美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陈兆金 《学术界》2007,42(1):224-228
本文围绕着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道法自然”,揭示蕴含其中的当代生态美学思想的智慧:人类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反对过度地开发自然,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万物的主人,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生态平衡的和谐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身关系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可以归结为人工自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工自然不仅是利益的载体,也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栽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所在领域内的"四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谐的全息性使得"四大和谐"成为可能.从"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从"三大和谐"到"四大和谐",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在人工自然演化过程中调节人工自然,进而调节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人类社会的利益格局,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超越主体性——社会和谐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海平 《天府新论》2006,32(2):18-22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普遍的特性、层面和关系的反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高度抽象.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昭示了人类理论思维的深层变革,也就是经知识论的范式向生存论和人类学实践论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实践层面暴露出来的人类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反思与批判.见证着人类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内在地包含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并以新的时代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凸显了人是社会发展主体的人本理念、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动因的人力思想、人是社会发展目的的人本观念、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等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9.
从人的自我实现的定义可以知道,人的自我实现的条件分为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包括个体主体地位的确认和社会群体主体地位的确认.客观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包括自我自然和非我自然,社会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文化和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将其关注点突出地放在诸如生态污染、资源的过度浪费、公平机会、消费者、雇员利益等方面,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恩维模式.如何通过经营伦理建设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思考的焦点。本文立足经营伦理建设的必要性,从纠正对经营伦理的错误认识、增强企业伦理资本及以伦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创新三个方面谈谈我国企业经营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