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自由的概念入题 ,以马克思的自由法学思想为依托 ,界定自由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运用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 ,明确自由与法的关系 ,校正某些关于法与自由的错误理解 ,为人们认识自由 ,实现自由 ,遵纪守法以及建立法治国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法律、法治、自由、平等是法学中的核心概念。在哈耶克的法哲学中,这四个概念分别内化为意义相反的四对概念:即形式的法律和实质的法律,公法之治和私法之治,肯定自由和否定自由,结果平等和平等对人。这四对概念又形成两组对应的逻辑关系:形式的法律→公法之治→肯定自由→结果平等;实质的法律→私法之治→否定自由→平等对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实证主义在法学中的理论形态,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社会实证主义法学都要求在观察法律现象过程中秉持价值中立和排除主观预断。而语言哲学的诠释学转向证明,对法律文本和法律实践的理解无可避免地带有解释者的前见,前见中包含着传统、权威等因素。解释既是一种创造,也受被解释的文本约束。法律是阐释性概念,法律的确定性是因为前见的先定性,解释者对此不具有可选择性,而法律的不确定性是因为解释的主观性,解释者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前见。实现法制统一性的理论探索需要考虑实证规范本身的严密性,也需要考虑规范文本之外的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法律思想中,法律的确定性被视为法治的基础,但这一基础正受到不同法学理论的的质疑。当今法学理论针对该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派强调法律的不确定性,却没有认识到法律不确定性的真正本质;一派否定法律不确定性的存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答对法律确定性的质疑。笔者认为法律的不确定性源于法律与产生法律并由法律调整的社会之间的内在张力,根源于这样一个从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法律概念、构建法律体系与用抽象的法律调整复杂、具体的社会事实这一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法律思维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单方面地肯定或否定法律的确定性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成文法自近代以来,其自身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首先是对成文规财确定性的绝对强调,接着,自由法的思想代替了“概念法学”.而后现代语言分析哲学勃兴,从而使法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得以正视.本文在分析成文法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法制建设中的成文法思想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成文法自近代以来,其自身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首光是对成文规则确定性的绝对强调,接着,自由法的思想代替了“概念法学”.而后现代语言分析哲学勃兴,从而使法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得以正视.本文在分析成文法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法制建设中的成文法思想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方法论的选择是意思表示解释的基础性问题。拉伦茨法学方法论以价值为导向,克服了概念法学方法论形式逻辑的机械性。由于理论预设的理想化,该方法论可能带来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法学方法论更为理性,该方法论弥补了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的不足。但马克斯·韦伯的社会法学方法论存在如何实现与具体问题结合的难题。因循不同的方法论将构建出不同的法律制度,创新法学理论的研究方法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智者学派:诡辩的法律思维——西方法哲学的嚆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智者们以其辩论或演讲的独特方式发表了他们各自的法律观点,诸如法律的概念、法律渊源、法律价值、法律伦理以及法律二元结构论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在对当时奴隶主城邦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论的同时,也奠定了西方法哲学理论的基本论题,从而成为了后世人们法律思想、法学理论的智慧源头。  相似文献   

9.
作为对具体的行为进行评判的活动,法律是确定的。但作为规则,它是不确定的。法律的不确定性是其固有的属性,表现为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违法确认原则的不确定。这就决定了法官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应具有相应的自由裁量权,现代国家常以基本法的形式对此予以承认。在现代国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受一定的解释方法和社会基本价值制约和支配。法律的确定性和正义理念实现的过程是法官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适用抽象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试论法律技术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是传统法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法律技术的概念及特性,探讨了在法学教育中法律注释、法律渊源识别、法律解释、法律推理等法律技术的应用性问题,提出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技术教学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法理学中的自由概念为标准,将卢梭的公意理论和哈耶克的自由观这一对相互对立的理论,置于"自由"这一纬度之上并通过对不同传统影响下的自由产生问题、自由可否转让,自由与法律的关系等方面的剖析,揭示出卢梭与哈耶克在阐述观点时是怎样凭借其对"自由"的论述逐步建构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的,进而分析出他们迥异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是否有漏洞一直是法学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站在分析法学的立场上,由于立法者的认知能力有限及法律的自身属性决定,法律漏洞是不可避免的.应对法律漏洞,既要从立法的角度来防止,更要赋予法官适当的自由裁量权从司法的层面来弥补.  相似文献   

13.
法律理论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和特定意义的法学理论范畴,作为学科意义上的法律理论是与法哲学、法社会学等并列的法学理论学科;作为范畴意义上的法律理论则是指与抽象性的法学理论相对应的应用性的法学理论,它是对实证法以及法律过程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概括.法律理论的客体是对法律的一般理论性描述[1],其理论特质具有具体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方法论意义[2].摆脱抽象法学理论的困境固然需要提升法学家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概括能力,走向实证的法律理论研究路径也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利 《齐鲁学刊》2004,(4):67-70
道德与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的社会规范,二者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传统康德理论模式,提出了内在的道德与外在的法律。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彼此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理论强调法律之道德性。这些观点,尽管都有偏颇,但毕竟为我们处理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场景。  相似文献   

15.
将法学学科体系作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两极划分,是西方近代以来就有的划分法,但这种划分似乎很难囊括法学的所有学科,比如法律史学,把它纳入理论法学或者应用法学都有些牵强.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GB/T13745-92>给法学学科作了多极划分,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和兼容性,对理论法学的属性及其在整个法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对理论法学特定功能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邱昭继 《浙江社会科学》2015,(1):43-48,157,158
法律消亡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个著名论题。法律消亡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批判和理想性特征。法律消亡论是以特定的法律概念论作为支撑的。澄清和揭示法律消亡论的理论语境是评价法律消亡论的重要前提。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法律消亡论体现的是法律的阶级工具论,帕舒卡尼斯的法律消亡论以法律的商品交换理论作为基础,太渥的法律消亡论反映的是法律自然主义,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批评法律的第四种观点建立在疏远论的基础之上。然而,这四种法律消亡论背后的概念理论都对法律持一种狭隘的理解,这些法律概念论没有全面而准确地揭示法律的本质属性。如果持一种更为宽泛的法律定义观,法律消亡论的结论就必须被放弃。  相似文献   

17.
19—20世纪之交的法学理论经历了法官自由裁量权从无到有、行政判例作为行政法的表现形式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司法解释理论以所谓从严解释到从宽解释的过渡为基本特征。进入20世纪,司法解释理论已然在前期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反思,法律适用应当坚持传统抑或变革、机械抑或能动、激进抑或保守、概念法学的机械和保守与现实主义法学的能动和激进,对法官的司法活动而言极具张力,如何在稳定性与灵活性间求得平衡和统一,行政判例的存在空间如何,行政规范与行政判例的关系如何,反思的结果是,在以概念法学为代表的保守派和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激进派之间出现了整合前两者的折中观点,我们在此称其为温和派。现代  相似文献   

18.
王起奎 《东岳论丛》2000,21(1):85-88
多年来 ,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是 ,有相当多的论者都正面引用马克思那段流传很广的关于自由的著名论述 :“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 ,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 ,并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按照这种理解 ,任何法律等社会关系都是自由的保障 ,要想获得自由 ,就只能在现存的社会行为规范限定的范围内行动。这是把现存的社会行为规范无条件的合理化神圣化了 ,是在为现存的世界盲目唱颂歌 ,其后果只能是封闭自由的发展之路。其实 ,这与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但相去甚远 ,而且完全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论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其运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官自由裁量权作为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法学研究中还是在司法实务中,都是值得重视的法律问题.作为一项动态的司法审判权,法官自由裁量权在权力性质、权力界限、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特征.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价值判断的可选择性及法官追求个案的公正性使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具有了正当性.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行应当遵循尊重客观事实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均衡原则、程序正义原则及主动请示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许娟 《兰州学刊》2007,(1):120-122
本文通过对法律下的自由的界定,探讨法律何以要限制自由,提出法律限制自由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律原则,伤害原则,权利抽象化、权力细化原则,揭示法视野中有限度自由的法治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