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语网络语言已经融入藏族网民的生活,成为藏族网民信息交流的辅助手段.本文以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藏族网民为研究样本,对藏语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对藏语网络语言的调查,分析了藏语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并对藏语网络语言的规范、健康使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夏河县关帝庙是到夏河经商的陕西、北京同乡会在清末时修建的,属于道教活动场所,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藏族的神山信仰,形成了藏汉诸神共祀一殿的宗教景观.每年七月举行的关帝庙会已经成为夏河的重要民俗文化节日,吸引着甘南州和临夏州的各族民众参加,是藏汉各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米兰沙 《西域研究》2015,(2):134-136
<正>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伊朗学中心主办、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协办的"中国和伊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8~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共有来自中国、伊朗、德国和日本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提交了15篇学术论文。在两天的议程中,与会学者主要围绕着1.波斯语文献、历史和文学;2.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伊朗语言、文化的交流;3.波斯文化在中国穆斯林群体中的影响;4.近代中国—伊朗外  相似文献   

4.
笔者近期在参加《藏族原始宗教资料丛编》一书的编辑工作中,翻阅了《格萨尔王传》许多分部本,发现这部流传于广大藏区的英雄史诗中,保留着不少藏族原始宗教的遗存。前已在《〈格萨尔〉中的藏族原始宗教》一文中诈了概括的介绍。因涉及面过宽,难免有简略之憾。目前由于参与撰写《藏族原始宗教》一书.又重翻了一次《格萨尔王传》的十多个分部本,对一些原始宗教遗存,又有新的发现,其中,烟茶是一种古老的祭扫仪式,通常被称为“恨桑”。“娱桑”一词中的“桑”,是藏语的音译。在藏语中,它的含义是“烟”或“烟火”;而“偎”,应是汉…  相似文献   

5.
藏族是祖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它和各兄弟民族在共同缔造和发展祖国历史的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藏文文法就是藏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教导,在藏语语法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问题,这不仅是藏语语教法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现根据自己编写藏语语法教材和从事藏语语法教学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同志们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观照下的全球文化互动图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视角下,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文化间理想的互动模式是平等对话与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然而,当前全球文化间的交流是不对等的,出现了西方文化霸权和非西方国家文化的失语,本应是双向交流却变成了单向输出,使全球文化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全球文化交流互动中,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树立文化平等的思想,坚持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互动交流原则;在文化交流中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全球文化生态的平衡,使其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共生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社会理论,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的本质概括和脉络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社会共生论视角下,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本质是共生关系,两者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中因相互选择与相互依存而形成共生,通过资源共享与在共生规范下协同互动而维系共生,并在不断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中逐步改善共生,表现出由寄生逐渐走向和谐共生发展,最终实现互惠互利的最优共生状态。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共生发展,促进着群众工作的创新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促使着群众工作协同社会工作更加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满足群众的现实多元诉求,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清代燕行使者在东北地区开展的文化交流成为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重要内容。燕行使者在清代东北地区文化交流活动集中于政治制度、市肆商业经济、文学艺术及医药等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全方位再现了清代东北地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样态。从“小中华”意识到北学思想的影响,中朝两国之间交往活动的主客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文化交流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偏差。结合域外的全新视角审视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可以揭示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心态及社会变迁,呈现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下清代东北社会文化从单一封闭到多元互动、从排斥反抗到融合共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藏区的村落社区、家户与寺院间经长期共处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学界曾将寺院与乡村共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实际上,一村一寺共生也是这种共生中的新类型。在这组关系中,家户及村落努力为寺院培养、补充新的人才,对寺院各种建设倾力支持;而寺院和僧侣则以自己特有的宗教能力满足村落的各种宗教需求和日常需求,回报村落。神圣与世俗两个群体间以互赠"礼物"、交换互动的方式形成了稳定而延续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明初,位于现在泰国北部的揽那王朝,被称为八百媳妇国。它兴起于13世纪末。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开始在这里设置官署,形式上确立了藩属关系,并日益加强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八百媳妇国向明朝朝贡,是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借以保障自己的独立地位。明朝虽在这里设署授官,但无统治权,两国政治上基本平等;从经济交往看,明朝则得不偿失。明朝对八百媳扫国的睦邻政策,外部原因在于北部、东部受强敌袭扰,只得稳定南邻;内因则是由于国内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茅,而明政府却极力保持封建主义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的语言生活进行调查研究,德吉村的语言生活由搬迁前单一使用藏语的方式,转变形成了搬迁后“日常交往用藏语、经济交往用汉语”的语言生活模式。德吉村语言生活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在分析对比德吉村搬迁前后语言生活变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以普通话为核心的经济交互模式、合理开发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立健全语言发展机制与政策等三方面的语言扶贫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纳藏文化交流研究是纳西学和藏学两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公元8世纪开始,大量的苯教徒迁居于丽江一带,使纳西族文化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但苯教与东巴教关系研究的藏学学者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宽藏学研究领域和了解我国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现状,系统梳理和总结纳藏文化交流研究也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卓仓藏族社区为基点,分析卓仓藏族在族群建构方面自觉的信仰、礼仪习俗等,是如何强调尚存的某些印记与线索以防止社区淡化历史记忆.从而展现这个族群与周边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如何维系自身的文化边界并以此作为群体成员的认同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六朝时期连接海洋与陆地贸易的群体,最初因肤色较黑被统称为“昆仑”,齐梁之际始称“南海商人”。这一共同的身份标签,实际掩盖了群体成员之间地域、身份的差异,其中既有异域商贾,也有本国替主人经商的奴客。南海商人概称的变化反映出海商群体结构的变化,是南海贸易发展的结果。经营策略上,南海商人与高僧结成共生关系,这并非完全出自商人的宗教信仰,而是隐含着依托高僧规避盘剥及获取商机的现实考量。高僧与南海商人同行,受其馈赠进入建康,结交权贵可帮助其扩展人脉,营建法事则为其带来巨大商机,故二者交往不绝。南海商人的贸易网络随佛教传播由沿海深入内地,形成通江达海、往来吴蜀、北上青徐的格局,并与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贸易闭环。  相似文献   

15.
杨友孙 《学术界》2015,(2):227-236
在欧盟推动少数群体社会融入政策的影响下,德国也加大了推动少数群体,尤其是穆斯林人口社会融入政策的力度。为此,德国采取了反对歧视;推动德国语言文化教育、打击教育隔离;推动公共学校加强伊斯兰宗教教育;强调"文化适应";加强与穆斯林对话、打击穆斯林极端主义等措施。但由于穆斯林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德国的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德国促进穆斯林社会融入的政策的近期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是穆斯林信仰、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则,是伊斯兰教教法的渊源和立法制宪的首要依据.我国有回、维吾尔、东乡、撒拉、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保安等十个基本上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还有汉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中有极少数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体,<古兰经>在我国的穆斯林中流传广泛,并先后被翻译为撒拉语、汉文、维文、哈文和柯尔克孜文等文字,同时我国学者也从多方面对<古兰经>作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一个群体的生计方式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以甘南州夏河县穆斯林这个特殊外来群体为主要调查对象,追溯这一族群如何适应藏族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环境,并在陌生的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商业、传统手工业、饮食业和畜牧业等升级方式.并成为服务民众生活、活跃地方经济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词汇中都有反映特定社会文化内容的专门用语,藏语中的人名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用语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人名与藏族社会文化的某些关系,对我们加深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正> 藏族生活故事型的民间叙事长诗《札洛去经商》(以下简称《经商》,广泛流传在青海黄河沿岸诸县的藏族农业区,各地流传时的情节略有差异。郭晋渊同志于1982年,数次深入藏族地区采录,根据贵德县河东乡的曲吉卓玛、河阴乡的朋毛措和河西乡的石泰尔等讲唱的内容整理,以《札洛的悲歌》为题,发表在1984年《柴达木演唱》第一期上。此后,郭晋渊同志又颇费心  相似文献   

20.
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高校文化安全意识,对于构建和谐大学、提高文化育人能力,保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经济交往中产生的文化认同、高校宗教文化蔓延、信息交流网络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等诸多冲击与挑战。加强教育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和侵袭;增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加强文化创新,激发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活力,是加强高校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