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经济学效用论的理论出发,通过引入效率工资和清退机制,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了拓展。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拓展了著名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即Shapiro—Stigliz模型。同时在拓展研究过程中,将动态经济学方法纳入了扩展的Shapiro—Stigliz模型,着重分析了各种情况下,效率工资、效率劳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应用,从而对现有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一门学问,而人力资源作为宝贵的第一资源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借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和内涵,而且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效率工资模型的基本思想体现为工资-劳动生产力曲线,该曲线揭示了劳动生产力对工资的依赖关系。信息经济学利用信息与合约的不完美来解释雇员的工作效率或劳动生产力对工资的依赖,提供了三种模型对较高的工资会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这种现象进行解释:逆向选择模型、偷懒模型、雇员离职模型。信息经济学的动态失业理论说明了经济冲击因为厌恶风险型企业和厌恶风险型银行的存在而被放大,然后由于劳动市场的不完美而造成非自愿失业产生和持续存在的过程。文章还对信息经济学的失业理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效率工资论在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怠工模型、劳动转换模型、反向选择模型和社会模型四个模型,为效率工资论构建微观基础.但是,它所构建的微观基础是不科学的,没能从生产和流通两个层面去寻找失业存在的原因.本文试图对效率工资论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发现国内目前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大多停留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和理论演绎阶段,实证研究较少,制约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从而大大影响了胜任力模型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性和有效性.对此,应根据国有企业的文化背景、管理环境和组织特点等开发本土化的胜任力模型,提高国有企业管理绩效.同时,进一步研究胜任力模型在各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中的应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所建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为国有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工资和失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可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和相对过剩人口的一般规律,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而在数理分析方面,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行为为研究范畴,在分析方法上借鉴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即利用主体行为理论来分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的相关主体的行为,认为各级政府、中小企业自身、中小企业员工、竞争性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都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
新凯恩斯主义效率工资与失业理论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工资论在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怠工模型、劳动转换模型、反向选择模型和社会模型四个模型,为效率工资论构建微观基础。但是,它所构建的微观基础是不科学的,没能从生产和流通两个层面去寻找失业存在的原因。本文试图对效率工资论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经济学把组织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对激励机制及其经济行为的影响来拓展新古典理论的适用范围.本文集中回顾和探讨了构成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基石的产权/交易费用方法的演变过程及其面临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信息范式、不完全合约以及合作博弈等分析性工具在修正和超越产权/交易费用方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工资的国民差异是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缺乏较完备的解释.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差异理论进行了综述,认为劳动力价值的差异是导致工资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发展演变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涛 《社会科学》2004,(7):18-26
本文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特点是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 ,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 ,行为经济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有机结合 ,从而将心理学研究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 ,以观察现在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 ,并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持续偏好等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经济学的崛起 ,对传统主流经济学基本理论前提既提出了挑战 ,也进行了拓展。  相似文献   

12.
在人力资源开发(HRD)研究领域,经济学被视为该学科的理论基础.作为一门相对成熟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已经具备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可以从整体上为HRD学科提供理论、范式、思维和方法论等方面的支撑.作为学科基础,经济学时刻提醒HRD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要借鉴经济学的范式和思维方式,从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视角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围绕学科议题与学科自身的发展进行预测与权变.  相似文献   

13.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考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如何对组织的绩效有贡献,本文分析并评述了研究者分别从单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发展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最佳管理实践和战略人力资源)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将劳动者存在最低必需支出的约束引入经典劳动供给模型得出低收入者劳动供给曲线,构建起一个关于低收入者工资决定的分析模型。在揭示以往主流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工人工资趋向并锁定于保留工资”现象的同时,该模型还为统一理解李嘉图─马尔萨斯模型、刘易斯模型以及纳克斯─尼尔森模型提供了一个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省会报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报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对报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省会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实际.将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占有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拓展人力资源的能量积累作为省会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实现目标,并针对用人制度、招聘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传递过程中科层损耗的博弈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共政策传递过程中,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地方执行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当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效用函数与执行者的效用函数发生偏差时,个人价值最大化动机将导致执行者对公共政策作出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理解并予以修正式执行,从而造成公共政策地方科层损耗,导致公共政策实际社会效益低于预期效益.本文在对地方科层损耗形成机制及其效应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深入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该分析突出了对公共政策传递过程的研究,弥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为提升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确保公共政策预期社会效益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员工创新行为是组织创新、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为近年来管理研究领域前沿主题之一的批判性思维被视为是决定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但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关于这种关系的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的研究少之又少.基于对现存研究缺口的认识,以自我调节和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含有中介效应的概念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批判性思维与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创新氛围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明中介效应模型能够更好解释批判性思维对员工创新行为作用的机理,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组织管理的相关研究范围,也对员工创新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糊评价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经济危机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不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文章在分析经济危机时期企业面临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风险的模糊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糊评价模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朱莉 《北方论丛》2008,(3):145-147
经济学分析法学具有自己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体系.就理论研究成果的着眼点和适用领域而言,经济学分析法学既可以作为经济学的流派,也可以作为法学的分支.站在法学的立场上、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法律制度进行效率评价的经济学分析法学理论是法理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分析法学能够促进法律制度的有效设置和改革,其相关理论研究对于中国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山西转型发展意义重大。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山西十一个地级市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C2R模型及DEAP软件进行求解,分析得出山西各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及相应的规模效率,对山西各地区的转型发展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