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干群矛盾的演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矛盾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形成了乡镇干部一村社干部一农民多层级的干群矛盾关系,干群矛盾具有了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特点.农村干群矛盾的演化,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主要有国家与农业、国家与农村、国家与农户宏观关系的制约,以及党群矛盾、政群矛盾的制约.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加强国家管理,发挥干群两个积极性.为此,应当高度重视并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调整国家、农村、农民的利益关系,这是解决新时期农村干群矛盾的基础和前提;其二,施行民主政治,这是解决新时期干群矛盾的根本途经;其三,建设先进文化,这是解决新时期干群矛盾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干群利益矛盾在干群矛盾中逐渐突显出来,对干群关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干群利益矛盾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具有复杂性、突出性、非对抗性、隐蔽性、成因多重性等特点。解决干群利益矛盾要从发展生产力、加快民主政治的建设进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干群矛盾具有性质的非对抗性、地位的突出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成因的多重性等特点.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干群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与正确处理干群矛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群矛盾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焦点问题。干群矛盾在农村、城镇、企业、机关等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呈现出表面化、复杂化、群体化、激烈化和危险化的趋势。解决干群矛盾,要着重实现执政行为和执政理念的统一与和谐,干部阶层和群众之间利益分配的和谐,行政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进入了剧烈的转型期。由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 ,各种体制不配套 ,导致农村干群矛盾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乡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矛盾都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尽管农村干群矛盾出现了这些新的变化 ,但是 ,它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只有科学地分析和定性新时期的农村干群矛盾 ,才能妥善地化解农村干群矛盾 ,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剧烈的转型期。由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各种体制不配套,导致农村干群矛盾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乡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矛盾都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因此,只有科学地分析和界定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历史分期问题,才能根据不同阶段干群矛盾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化解农村干群矛盾,改善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确处理农村干群矛盾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正确处理农村干群矛盾是我们党当好"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的过程,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治本之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重要保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农民阶层分化引发农民在利益诉求、社会心态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对农村干群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阶层分化导致相对剥夺感的滋生,加剧了底层农民对干部的信任危机;利益诉求多样化与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的矛盾,增加了干群矛盾甚至冲突的可能;阶层固化引发的社会问题,造成了农民对干部心理的疏离。面对农民阶层分化给干群关系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采取健全各阶层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培育和扩大农村中间阶层、加强对农村各阶层的利益整合、加大对底层农民的扶持力度等策略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户籍制度把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严格区分开来,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乡壁垒限制了农民的流动,是导致干群矛盾的制度性原因之一。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逐步撤消城乡壁垒,保证农民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化解干群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干群矛盾具有性质的非对抗性、地位的突出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成因的多重性等特点。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干群矛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关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际传播的视角出发,考察了传统村落文化-乡土关系在进城农民工都市生活中得以强化的现象,指出了乡土关系强化的主要表现,并从传统文化和现实利益的两方面,对进城农民工乡土关系强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这种在都市保持村落传统并进一步强化的现象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场景下发生的,具有阶段性特点。随着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加,"乡土关系"最终会逐渐消解并发展成为新的多元都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RZH解悖标准内含一个重要内容———逻辑矛盾消失。而黄展骥先生却指出坚持不矛盾律的普适性是形式派的“解悖偏见”。本文分别从形式派解悖方案并未压制矛盾、并未攻击稻草人等方面 ,与黄先生商榷。文章最后指出 ,否认不矛盾律的普适性也未必能合理解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调控方面存在着滞后的现状,有可能导致人民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对抗化。我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从发展经济、改进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等多方面入手,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有效的社会调控。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与全球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全球危机主要有二:一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激化所产生的生态危机;二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矛盾激化所产生的社会危机。中国的儒家伦理是世界上早熟的文化,它虽然不乏负面的因素,但积极面是主要的。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两大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思想主要是:“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讲信修睦”的用世之旨;“思患”、“通达”的抗危意识和“万世太平”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一直存在着分歧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 ,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认定为当时主要矛盾的传统观点 ,缺乏科学的依据 ,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主体人格的矛盾及其文化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主体的人格是其主体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包括高校德育主体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体格、生理特点和道德品质以及做人尊严等的总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高校德育主体的人格特征出现了对立冲突的两极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把高校德育主体人格矛盾的现实呈显出来,对其进行文化上的分析与修正,使高校德育主体走出人格的矛盾困境,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德育主体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私有制矛盾的形成、表现,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与私有制矛盾的原则,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化与私有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统文化身份被西方书写、撕裂、扭曲。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构,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文章从这些误区谈开去,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背后的权力运作。同时,笔者对后殖民批评的批评,剖析了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困境,并就中国文化身份建构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言文矛盾: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言与文的矛盾是散文的内在矛盾,指出这对矛盾是散文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国古代散文的历时性演变中始终贯穿着这对矛盾,从而揭示出魏晋六朝散文的主要呈现形式———骈体是其内在矛盾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