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绝大部分是民族地区。把握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和趋势 ,正确认识人口控制与民族繁荣的关系 ,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对西部开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3.
王赞信  武剑 《西北人口》2011,32(4):115-120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脆弱且与邻国之间有着重要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关系,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在2004年以前,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都为负值;此后,三者的综合发展水平都为正值,且逐渐提高。从综合协调发展趋势看,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经历了一个从此长彼消到逐步趋于同步发展的过程。建议重点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这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代东北人口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初,中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历时近三百年,东北地区人口数量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到中后期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在清朝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之中,东北的人口结构也相应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流动与迁移活动也相当频繁。这些人口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对于当时处于转型期的东北开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正确认识和把握各民族的人口形势,对于制定各民族发展规划,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人口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阐述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长德 《西北人口》2008,29(4):49-54,58
本文根据凉山州历年人口资料和最近几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讨论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文章发现,总体上,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少数民族人口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负担重等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当前凉山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关键期”,人口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文章提出,要通过稳定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期是中国人口迅猛发展时期,人口数量达到了传统社会的最高峰。但是人口过度发展也产生了人地矛盾突出、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加剧、生存环境恶化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等一系列危机和隐患,正是这些危机和隐患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落后,以及向近代转型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为祥 《南方人口》2008,23(1):42-50
本文基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并结合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有着非凡的稳定性,即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地区、居住相对集中、大多生活在农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民族政策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民族人口的再分布渐趋活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扩散的态势,人口分布趋于分散,城市化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10.
肖周燕 《西北人口》2011,32(2):38-42
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的关系通过经济过程得以建立。我们以经济增长阶段为切入点.依据“各态遍历”假说,通过寻找环境和人口系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探寻出人口-经济-环境系统之间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婚姻带有地域特色:已婚人口中女性婚配人口多于男性,婚龄普遍为早婚,且男小女大;未婚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终身不嫁的不婚人口很少,但男性较多;丧偶人口中,守寡女性占据绝大多数,鳏夫续娶较多,寡妇再嫁则很少;离婚人口中,有休妻、出妻等绝婚现象,但离婚人口很少。种种婚姻状况,主要是由于东北民族婚俗与陋习、东北移民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朝的人口理论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具有典型代表的,洪吉亮、汪士铎和梁启超的人口思想更是其中的珍品。他们的理论中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落后、反动的一面。对他们正确理论的挖掘和对反动理论的批判,可以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有所启迪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宾静 《西北人口》2007,28(2):93-96
清朝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起来,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增长的高峰,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严重的人口压力,失地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被迫构成人口迁移的主力,由人口稠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由农村向商业经济发达的城市流动,使清中期的人口迁移出现新的特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迁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月兰 《西北人口》2007,28(2):111-11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兵团人口总数中,省际迁移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对1954-2004年间兵团人口迁移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兵团人口迁移的变化过程具有波状起伏大和阶段性两大特征。兵团农牧团场是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并维持着较高的男女性别比,迁入人口主要以低文化素质的农村人口为主。兵团大规模移民的最主要原因是兵团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巨大需求。人口迁移是兵团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兵团建立、发展和维护我国边疆稳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战后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压力,并探讨了其人口加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环境人口容量现状及提高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P—E—R”环境人口容量模型,利用1952-200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从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两个角度,对贵州省环境的经济人口容量和资源人口容量进行了动态分析和综合描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针对贵州省环境人口容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的省际迁移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人口总数中。省际迁移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人口迁移特点,结果表明:新疆人口迁移活动主要表征为国家有计划的迁移和人口自发迁移。迁移过程具明显的时间阶段性;迁入人口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男性青壮年为主:人口迁入地区主要为开发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迁入主因是国家政策及大量土地资源的吸引.人口迁出主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祖籍亲缘关系、户籍管制的放松;省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以及新疆与其他省区的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刺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口、资源、环境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口规模过大,素质偏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已不同程度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人口控制,节约珍惜一切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可再生性能源,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