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古汉语的声调是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的。今天,在南方方言中,仍然保存着入声。可是,北方地区的大多数方言中入声早已消失了。普通话是以现代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分居到这四声中去了。兰州方言中也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但是,古入声字在兰州话中的分居情况与普通话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
赣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方言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声调演变却非常复杂。本文比较了75个方言点的材料,发现赣语声调数目有3、4、5、6、7、8、9、10八种,但只有送气分调、浊上、去声和入声的变化与其声调演变类型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据此可以归纳出赣语声调演变的12种类型。有些类型是主导性的,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有些是从属性的,存在于个别方言事实中。赣语入声的演变根据入声调的有无、阴阳入的分合、送气分调及古韵摄的划分又可分为6种类型。赣语次浊入声字有些跟清入字走,有些限浊入字走,内部复杂但也有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杨蔚 《学术研究》2002,(6):169-172
在历史演变中,粤语入声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在各粤方言点中。入声分化后,调类数量由少到多,共有五种分化类型;其分化除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外,还以韵母主元音的发音状况为条件。我们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粤北、粤西三大片粤语的人声情况,认为人声的分化是入声消失的前奏;在相对低、音时长的韵母主元音的冲击之下,入声韵尾在某些韵部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入声调值正向舒声调值靠拢;入声字在失落韵尾后可能有不同的归向趋势。  相似文献   

4.
罗山方言声调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阴去调、阳去调。其调值为:阴平33、阳平15、上声35、阴去212、阳去41。罗山方言声调与中古音声调之间有着既有规律而又极为复杂的承传关系,与普通话声调对中古音声调的承传有较大的差别。总体看来,中古平声字中,清声母字大部归阴平,浊声母字大部归阳平;中古上声字中,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外,其余的字大部分归上声;中古去声字中,大部分都归入阴去;中古入声字中,除全浊声母字主要归入阳平及去声外,其余大部分都归入阳去。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1.1 一般认为,北京话的正常声调调值可以有七个:55、35、214、51、53、24、211,根据音位归纳条件可以归纳出四个声调音位:55、35、214(变体211、24),51(变体53),它们的调型名称分别是高平、中升、降升、全降,调类名称依次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上声字音位中,包含三个不同的音品,这是四个调型中最复杂的—种。一般把214  相似文献   

6.
藏本《图经衍义本草》源自元刻。全书音注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其中同义异音类型涉及到了中古汉语语音演变的若干问题:声纽影以相混;韵部止蟹摄细音、梗摄三等入声与臻摄入声合流,入声韵尾消失;声调浊上变去。音注基本上是依据口语,符合宋代语音发展规律,且带有方言特点。  相似文献   

7.
段纳 《殷都学刊》2007,(2):134-138
普通话与河南方言中的入声都已消失,但在调类分派和一些入声韵的读音上二者有很大不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方言正在迅速向普通话靠拢。其中古入声字读音显著变异源于普通话的影响。这些变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韵母比声调活跃,韵母可以单独转变,但调转韵必转。  相似文献   

8.
一声调是指全字音的高低升降,主要是音的尖鈍关系,长短强弱是次要的因素。以声调区別詞义是汉藏語系語言的共同特征,汉語声调的产生和發展是有它的长期历史过程的內在趋势和規律,从現代汉藏語系諸語言的迹象来看,原始汉語沒有声調,声調的产生和發展是紧松元音遞减消失和声母清濁影响分記的結果。上古汉語有沒有四声,历代語言学家意見不一,聚訟莫决。明代陈第“毛詩古音考”提出古无四声的说法以后,清初顧炎武“音論”便說古人之詩,四声可以并用;后来江永“古韵标准”又同意顧說。上古汉語沒有四声的說法,几为学者所公认。及至段玉裁“六書音韵表”則謂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孔广森“詩音类”繼之又說入声創自江左,古  相似文献   

9.
现代藏语和汉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藏语(拉萨话)和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组成部分。 但是,藏语(拉萨话)和汉语的声调,其调类、调值、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不尽相同。比较两种语言声调诸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寻找其不同点,在语言教学中是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征,由于古音不同于今音,想要准确无误地划定近体诗的平仄绝非易事,尤其是今读为阴平、阳平声调的古入声字。本文从近体诗的格律入手,找出巧妙判断入声字的一些规律,如利用相间(含相对、相粘)的原则判断入声字、利用"三平调"判断入声字及押平声韵的近体诗首句以外的奇数句末尾为字当为仄声字来判断入声字等。利用这些规律判断入声字时应将一些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如听、思、拥、颗、看等除外,以免出错。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假如《中原音韵》时期,北方话的入声已经如同现在的石家庄方言那样,入声没有塞音韵尾而且不太短促,韵母接近阴声各韵,调值仍然自成一类,在这种情况下,元曲作家们又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汉语上古音研究和汉藏语系比较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上古汉语声调的性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音高在中古汉语以迄现代汉语各方言以及台语、苗瑶语和藏缅语有声调的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了动摇。如果上古汉语声调的区别性特征不是音高而是音长或音质,那么,所谓上古“声调”的不同也就是韵母(元音或韵尾辅音)的不同,实际上可以看作韵部的不同,正如入声与阴声、阳声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焦作话(市区)属中原官话,没有入声,古清、次浊声母入声字归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近年来阴平中的入声字发生变异,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一个没有入声的方言,却能按入声字的类别发生声调变异是一种不常见的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进行考察,探讨发生变异的社会群体,并进一步解释这种变异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通过对这种机理的认识,可以对北京话中古清声母入声字归类混乱的现象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试论《琵琶记》的用韵周致一曲分南北,声韵不同。北曲没有入声,平分阴阳。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夫声分平仄者,谓无入声,以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也。作平最宜紧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谨,派入三声者,广其韵耳。有才者本韵自足矣。字别阴阳者,阴阳字平声有之...  相似文献   

15.
入声的研究过去基本上着眼于音系内部以语音条件为转移去考察其消变的规律,文章着眼于入声的文白读和入转舒在老中青三代的演变过程,从六个方面论证邯郸方言的入转舒属于叠置式音变.  相似文献   

16.
入声的变化是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演变的重要表现之一,入声字的归调也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入声字的归派是各地方言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东北官话研究中尤为重要。东北官话入声字尤其是清入字的归调问题至今还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东北官话清入字的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异同,也是学界长期关注而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以黑龙江方言为个案,系统考察清入字在黑龙江方言中的具体归派情况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清入字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差别不能以派入字数多少为比较标准,而应该以两种方言各调类差别字的数量与总数量之比作为比较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差别最大的是阳平,其次才是上声。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上声、去声两调归派的差别,主要因为明代江淮官话的迁入扰乱了北京话派入上声的进程而产生了二次归派,在二次归派中,部分北京话受江淮官话影响派入去声,而在黑龙江方言中仍然保留上声;阴平、阳平两调的差别,一部分也与此事件有关,表现为北京话中一些读阴平、阳平的字,黑龙江方言中读上声或去声,保留更早的层次。另外,阴平、阳平的差别也与两种方言与河北等方言的不同接触有关。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比较的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17.
袁蕾 《中州学刊》2005,(3):256-258
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如果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进行对比,对豫北方言中普遍且突出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出豫北方言独特的语音规律.现在按照有无入声为标准,就可以把豫北方言区大致划分为豫北方言入声区和豫北方言非入声区.  相似文献   

18.
米嘉瑗 《云梦学刊》2006,27(2):141-143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声调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调类错误、调值错误、相对音高错误、变调错误以及忽略语调对字调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首先根据语音形式和分化条件对粤北土话的小称变音进行了分类.然后在全面考察粤北土话小称变音和入声的基础上指出,粤北土话小称变音的演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合流,一个是分头发展.最后指出,为了保持该方言系统内两个后塞式调类的声调格局,两个中塞式的小称变音合流时一般不经过后塞式的阶段就直接舒化;分头发展时,或者分别与其阴入和阳入合流,或者一个读舒声、一个读后塞式,而此时其清入和浊入则要么合流、要么分别舒化.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声调的错误和缺陷往往是形成方言语调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同时 ,它也是普通话测试中最难定位的缺陷之一。因此 ,声调缺陷的定位在普通话测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中从发音时值的长短、调值的高低和送气的轻重三个方面分析了形成声调缺陷的原因 ,并对普通话测试中声调缺陷的定位提出了简单便捷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