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使用谐音,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网络谐音流行语生成渠道主要有普通话汉字词谐音、方言字词谐音、数字谐音、音译外来词、缩写汉语拼音词等.网络谐音流行语具有诙谐幽默、经济简洁、视觉性强、粗俗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振谦 《兰州学刊》2008,(6):173-175
《太平经》与《真诰》是唐代文人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两部道经。《太平经》的复文神符的组合方式影响了李贺、李商隐爱情诗语汇的重词复言。道符字体由隶书向篆体的转化是造成二李诗歌语言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诰》的爱情题材及语汇意象是二李爱情诗创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其古奇瑰丽的语言特色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早期白话文的代表作,<红楼梦>蕴藏了丰富的语汇资源.<红楼梦>语汇资源是一种永不枯竭的可再生人文资源.同为口头语,当今社会有些流行语在<红楼梦>中可以见到,且词汇语义相去不远.此外,<红楼梦>中一些熟语、方言词语在当今社会仍很鲜活,富于生命力,可不断提炼和发掘.探析<红楼梦>蕴藏的语汇资源具有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意义,亦有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价值,有助于文本细读,有助于今人和作者、主人公对话.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9,(8):234-239
模因论是一种主要用于阐释文化的进化过程与规律的新理论,这一理论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严格意义上说,其本身就是模因。青年是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主体,青年流行文化的正义感催生了具有挑战精神的网络流行语模因,青年流行文化的创新性催生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网络流行语模因,青年流行文化的身份认同催生了具有角色定位感的网络流行语模因,青年流行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催生了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模因,青年流行文化的娱乐性催生了具有戏谑性的网络流行语模因。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重大.网络流行语用词新颖、形式丰富、背景文化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如何翻译好这些网络流行语是翻译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大量比较流行的网络词汇为研究文本,利用音译、拼缀、直译、意译的翻译方法,分析网络语言特性,总结翻译规律,目的是给今后的网络语言翻译提供借鉴,同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的流行性迫使其突破原有指称对象的束缚,容纳更多对象,导致其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的变异。流行语概念意义的变化有类指化模式与类比模式。流行语附加意义变化的规律为:流行意义的变化整体呈强——弱——消失的趋势,感情色彩的中性化趋势及跨语体流行导致的语体特点模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衍生于时政新闻与社会热点问题的流行语以迅猛的态势流行开来,成为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以2008-2009年流行于网络空间、与时政及社会热点相关的代表性流行语为样本,分析、讨论网络流行语现象的源起、形态以及影响,旨在揭示其背后的修辞规律,揭橥社会政治变化的某些密码。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流行语的语义为研究对象,基于隐喻的本质和特征,对流行语语义演变的内在动因进行剖析和探讨.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流行语语义产生、变化的重要工作机制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量网络流行语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汉语词汇,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通过对这些流行语的特点进行分类和研究,并选取若干网络流行的热门词汇进行试译,以探讨翻译网络流行语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政治流行语是基于时代嬗变而催生并映射政治生活的新型言语表述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代政治流行语的产生及传播受到新媒体的深刻影响,其本质是宣泄公众情绪的形式载体,群体情感驱动或者利益驱动控制其产生.此外,语言的深层机制为政治流行语的形式提供深层或者潜在支持,语言模因这一言语社团共同体验基础为其快速传播提供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佛教语汇浅析佛教汉化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多的学者关注佛教汉化的历程,其探讨主要集中在哲学的层面立论,鲜有从佛教语汇的角度进行探求.其实,佛教的语汇亦能反映佛教汉化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佛教早期的音译词折射佛教汉化的初始;梵汉合璧词、意译词的产生反映了佛教渐入汉化;佛教语汇渗透到汉语语汇的血脉是佛教汉化彻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媒体的重要平台,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因而会对新闻事件传播产生一定影响.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分析网络流行语对新闻事件传播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强化新闻事件传播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松青 《中州学刊》2005,(6):246-248
语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它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强的应变性,它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从而完善丰富起来.因此,社会生活中很多变化都会在语汇中得到反映.新词语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汇,显示出无与伦比的社会文化内涵.对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应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较为流行的部分,它的新潮时尚性特征使它备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给教育者带来不便,如不能理解部分言语信息和融入大学生网络群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预测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同时还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的新途径,疏通信息传播渠道,并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葛优躺"作为2016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生活姿态,多为00后、90后等年轻群体使用.它从最初产生时的"主+谓"短语形式逐渐发展为一个"N+V"形式的固定结构,多充当主语中心语或定语中心语.其[2+1]的构式显得较为灵活,成分2与成分1均可被替换,形成新的固定结构,如"北京躺"和"孙杨站"等.随着"葛优躺"的流行,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动作姿态的表达,更多的是传达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心理倾泻.它的产生与当今社会快速、高压的环境刺激密不可分,反映了当下人们普遍性的病理精神现象,更多的是一种负面效应,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流行语是"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广为传播的词语","包括已有的词或者语言符号,或者是一个新词,或者由若干个词组成的短语"①.从外在形式看,流行语可以分为两大不同的类型.一类流行语是作为完整的词语广为传播的,是整体复制,称为"单纯流行语";另一类流行语广为传播的不是完整的词语,而是一定的格式,称为"格式流行语".本文重点探讨格式流行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属性相关分析方法,考量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热点问题及主流价值导向的相关度,并就网络语言产生及确立过程中与经济体制转轨、文化转型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契合了当下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价值选择在网络语言发展中发挥内向功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被译介的现代性" "摩登上海" …… 这些新颖的语汇组合连同其中的那些出人意料的判断一起,在最近十年的中国学术界流行着.归根到底,其"魅力"似乎来自两个层次:西方的与汉学的.  相似文献   

19.
曾炜 《云梦学刊》2012,33(6):127-136
流行语是动态发展的。流行中的“惊艳”在不及物动词的基础上,拓展了形容词功能、新生了及物动词功能,功能嬗变的动因在于新闻语域叙述视点的转变.功能嬗变的结果是复合词的重新分析。“惊艳”的语义通过同类属泛化,异类属泛化、虚化和脱落、语义降格等机制在原型语义基础上实现了扩展,“美女经济”背景下“美的多元化”与语言使用者的表达策略是语义扩展的推动力。随着频繁使用中“惊艳”新奇感的降低与新生流行语“给力”的出现,流行语“惊艳”目前已进入“潜藏”期。  相似文献   

20.
PK是网络游戏“Player Killing”一词的首字母缩略,由于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将其引入作为节目的一个环节,由此引发了2005中国流行语言之PK年,本文将就其流行现象作初步的分析,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引论;(二)PK前的字母词的流行的回顾;(三)PK爆发流行的原因;(四)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