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古代的神话、传说和一般的叙事中,出现过太阳照不到的黑暗地方。这种地方,要么在北方,要么在西方。《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在这两处的烛龙神话中,烛龙身处的钟山(章尾山),制造昼夜的九阴之地,必定原本是永夜无昼之地,也就是太阳照不到的黑暗地方,《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淮南子·地形》"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  相似文献   

2.
神话昆仑与西王母原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仑丘与西王母以及与之有关联的众多神话人物 ,构成中国神话的一个庞大家族。昆仑多义 ,大而别之 ,有地理昆仑与神话昆仑。本文所论 ,仅限于神话昆仑与山神西王母。   (一 )“神话昆仑”是一个有限制的概念。昆仑之丘是“帝之下都” ,是诸神聚集之山 ,如同聚集了众神的古希腊之奥林匹斯山。昆仑之丘又是“天地之脐”、“天之中柱” ,把天地连接起来。(二 )西王母的原相是昆仑山神。西王母居于玉山 ,穴居 ,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 ,蓬发戴胜。其职司是刑杀之神。西王母又兼为古之医巫。(三 )西王母是昆仑之丘 (西王母之山 )的王者。她有自己的领地 ,显系一个原始部落的女头领 (酋长 )。  相似文献   

3.
“哈节”,是京族人民传统的民族节日。“哈”或叫“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据《防城县志》记载,在山心岛一带的京族人民,“农隙时,择定地点,于月白风清之夜,邀集邻人,举行歌会,以资娱乐。其所唱之歌,乃系民歌,俗称山歌。参加者分为两部,一部为男性,一部为女性,两方均有谙熟山歌者二、三人,名曰歌屯。男方择一歌喉清脆之男童,名曰歌郎,女方亦择一歌喉清脆之女童,名曰歌娘,男女相距约五、六丈,由歌屯将山歌逐句低声口授,歌郎或歌娘即循声高唱,一问一答,声调和谐,其乐  相似文献   

4.
<西北民族研究>,乃研究西北地面诸民族及其学术之期刊;西北之谓,乃中国领土内与东南相对而言的一部分.凡所属范围内之古今各族群、民族之文化事象,皆为本刊直面的现实、探究的对象.自然,部分是全部之有机部件,专注部分其要点仅是侧重而已;全部亦系部分之有机组合.专业分工,乃一学科的角度、视野罢了.有了时空、角度视线定位,可准确依序办刊."杂志",记载于文字(抑或图像等)是为其主旨之一也.  相似文献   

5.
正"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涉及了15个民族,说明这一神话在少数民族中亦有广泛的影响。另外,女娲神话还涉及到另外一位伟大的神话人物伏羲,并且有伏羲女娲"兄妹结婚"的传说。限于篇幅,本文只重点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以及"女娲补天",有关伏羲的内容留到  相似文献   

6.
腾格里是古代蒙古人顶礼膜拜的神祗,而孟克·腾格里是众腾格里之主.自从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之后,蒙古族神话中的腾格里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印度天神因陀罗以"霍尔母斯塔"之名登场,呈现出超越或覆盖孟克·腾格里之势.在布里亚特神话中,有以汗·霍尔母斯塔·腾格里为首的善天神和以阿泰·乌兰·腾格里为首的恶天神二元对立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正> 土家族“廪君神话”故事流传颇广,但关于这个神话的巫术内涵,似尚无人涉猎。本文拟对此加以探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了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  相似文献   

8.
藏族的山神神话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藏族的山神神话每一个古代民族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构成该民族的原始文明。各民族对宇宙世界的发生次序,对自然的神化方式,则因各自社会形态的差异而互有不同,并且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山神崇拜是藏族古代最重要的自然崇拜之一,是藏族原始信仰中最具个性特征的崇拜形式;是构成藏族整个原始信仰体系的基础。藏族居住的地区是一个山脉丛立的地区,藏区任何一座山峰之上都驻有神灵,每位山神都有自己的领地,主司专门的事务;与山神伴生相存的还有大量的山神神话、传说,特定的祭祀仪礼和供奉方法。山神崇拜  相似文献   

9.
创世神话是人类较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学,同时其中又蕴含着原始人类关于哲学、历史、社会、宗教等等诸多方面的认识。时间是创世神话中较能反映原始哲学思维的一个要素。时间意识使原始人类能对宇宙作出定位,并在宇宙中定位自身。创世神话中,以视觉符号象征时间,用心理时间代替客观时间,以及时间上的三维交错等,都是原始哲学思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博览》2022,(1):18-30
<正>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今译:关于古代以来,  相似文献   

11.
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的创世神话有着很明显的相似性:天、地、宇宙的出现是既定的,神话中很少有关于"天地、宇宙如何而来"的讲述,找不到它们如何而来的明确答案。相反,"太阳神话"的数量之多却传递出另一个信息:他们不重天、地,但重视太阳,太阳是万物之始,太阳神话是创世神话的主角。这样的相似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百越文化与海洋文化共同催生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同属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但从内容的逻辑上讲,前者又是后者的起因: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破”,才有了女娲“补天”。据学者张霞研究,有关“女娲补天”的异文有百余篇,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远古丧葬习俗的古史传说之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西藏高原的古代丧葬习俗,一是要依靠考了发掘的出土材料,二是要借助于文献资料的有关记载。对于西藏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远古时代的丧葬习俗,在藏文史料中不乏其书,但关于这些史料的历史价值,以往还很少作过比较系统的考察。本文拟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些初步的研究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宏达。一、天尺七王与“天绳”神话天尺七五,是藏文记载中最早的吐着王统。据《吐春王朝世系明鉴》载:“盖自古习称,先王有天尺七王,上登二三,中烈六王,地德八王,下赞三王等说。……聂赤赞普是为藏地最初之王,彼所建宫室,名雍布拉康。其子水赤…  相似文献   

14.
额济纳土尔扈特部落,系地域名与部族名之合谓也。地名者,秦汉谓居延,元曰亦集乃,后音转额济纳也;部名者,蒙古族之一部,始祖翁罕,克烈惕部之一支易名土尔扈特也。时牧于天山之北,传至和鄂尔勒克,因故于1630年率部落去国牧于伏尔加,1698年阿拉布珠尔率属部回归,距今300年矣。  相似文献   

15.
《海伦格格补天》与《女娲补天》的异同——满通古斯语族民族与汉族人、神共创型宇宙起源神话比较杨治经北方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原始先民,在深层心理结构中普遍积淀着对苍天的崇拜观念。蒙古族原始先民认为,“天是至高无尚的神,是生命的源泉。”①古代契丹人则认为天是...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许多民族的泛称,上古社会的原始民族、部落群体是他们共同的祖先。而苗族神话与流传在中原地区的华夏神话有着同宗共祖的关系,又有不同的特点。苗族由于无文字,神话靠口耳相传。华夏神话的流传,到了阶级社会有了文字记载,才在西周以后的古籍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中保留下来。两者的流传方式不同,结论却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一、山崇拜和灵魂崇拜在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是特别突出的,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自然崇拜的基础。先民们认为在雪域藏地的任何一座山峰,不论其大小都有神灵,并且这些神祇和精灵,都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为什么山崇拜在藏族原始自然崇拜中,会如此地突出?这完全是因为青藏高原特定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岭比比皆是。我们知道,原始自然崇拜的对象,是把直接可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用来作为崇拜对象的。千百年来,我国的藏民族,都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有着崇山峻岭的环境之中,不管是生活、生产劳动,第一个与之打交道的就是山,近山  相似文献   

18.
一个真正的神话所包含的内容在义明时代已被判定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神话的世代流传,使神话越来越拥有后人的理解方式和观念,借助文明时代的人对神话的整理和记录,使原始神话更加具有完善的系统,在情节和文采上更加精美。神话是世界范围的民族上古时代所发生的共同文化现象,因此各民族的神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它表明原始人类经历过同样的生活和观念。格锦华先生在其大著《藏族民间文学》中所揭示的藏族神话的特点,正是基于各民族神话共同拥有的特点来论述的。然而绝大多数的人所能感受和理解的是,藏族由于特定的生…  相似文献   

19.
“墓”和“坟”是死者的埋葬之所,也是古人意识中死者在“另一世界”的生活起居之处。葬后以土填平谓之“墓”,墓上垒筑封土谓之“坟”;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同一种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由墓演变为坟是埋葬制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墓和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同一切宗教性习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尚无埋葬之俗,人死后随意弃置了事。《孟子·藤文公上》谓:“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大概即是反映了这样的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智力的增长,血族感情的观念、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道德观  相似文献   

20.
<正> 瑶族洪水神话的主题,包括初民与天灾搏斗经历,和人种来源的怪谲奇想。各地瑶族的民间故事、盘王歌等都有洪水神话,内容大同小异,比较通常的说法大略是:天大旱,雷神被囚禁,得伏羲兄妹相助归天庭,雷王临别拔一牙齿相酬,嘱种于地,乃长出巨大葫芦,继遇滔天洪水,兄妹藉葫芦漂浮得以幸存。洪水退后,世上已无人,唯余伏羲兄妹,经乌龟、竹子的劝说、验证,兄妹方自相为婚,十月怀胎生下肉团,切碎后撒到平地的变成百姓(汉族及其他民族),撒在高山的变成瑶人,自此后百姓住平地,瑶人住高山。这就是瑶族在废墟上重新繁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