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是康德自由问题的出发点,它揭示出纯粹理性在超出知性范围寻求无条件者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相矛盾.正是这种奇怪的现象惊醒了康德独断论的迷梦,使他将考察的重心转移到理性自身的批判上,借助于先验观念论来消除理性的这种矛盾.在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中,自由一极的存在方式分为思辨领域的可能存在与实践领域的现实存在.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总结出捍卫自由的解决大纲,即自由的可能性论证与自由的实在性论证.经验性的品格和理知品格是自由的可能性论证的前提,理性的事实是自由的实在性论证的前提.思辨领域的表达式为:即便自然因果性为真,也可能存在自由.在实践领域,由于自由是道德律的必要条件,而道德律自身作为理性的事实,具有无可置疑的实在性,这就确立了自由的实在性.由于在实践领域演绎的自由与思辨领域悬拟的自由是同一个理念,因而思辨领域可能的自由就被断定下来,确实存在.至此,自由才在自然因果性的图景中得到捍卫.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理性占统治地位的今天 ,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难以自由的 ,但人生来是渴望自由的。康德在他的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中深刻地阐述了审美与人的自由的关系 ,并为审美的自由通向伦理道德的自由铺平了道路。本文试图分析康德是怎样通过审美、经过崇高、走向道德的自由 ,从而实现人类从自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3.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互关系的论证,可以推导出自由的实在性;继而通过知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二重设定,可以解决自由和必然性的冲突,使自由有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孔道。由此不仅扩展了凭借思辨理性不可能获得的知识,而且沟通了两大批判,实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研讨。康德的先验方法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基本方法 ,这一方法是建立在理论理性本原统一性 (同一性 )的原理和本原因果性 (根据性 )的原理之上。先验方法论不同于数学、自然科学的方法而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论。《纯粹理性批判》使用的综合法不同于《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分析法。本文也探索了先验方法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有价值的方法论原则。如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探求人类认知前提、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方法论原则思想等  相似文献   

5.
人的意志自由问题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自由的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理性批判》是论述自由的专著,而问题的提出和关键性的说明,却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一章开始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形式.其中理性是"整理直观材料从而把它放在思维的最高统一之下的一种最高能力".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属于现象之外的物  相似文献   

6.
康德(1724—1804)是欧洲伦理思想史上伟大的伦理思想家.他在批判经验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康德伦理思想的基本问题是“研究纯粹理性是否以及如何能有实践力量”,但是道德教育问题在康德伦理思想体系中也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在他的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中专门研究了道德的“培养与练习”问题,这就是与该书第一部《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并列的第二部《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人类通向自我解放道路的问题上,康德哲学的本质是以自由为基皇,以道德为内容,以美作为道德的象征,并对道德进行间接演示。所以,康德的哲学始终围绕着美、道德、自由这三个词。而康德的世界公民理论,可以看作是人类通向自由解放道路的现实模型。  相似文献   

8.
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构架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部分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先验范畴及其在具体应用时所对应的原理,都在先验逻辑与经验性的关系中给出,而时间图型又是先验性与经验性得以沟通的重要桥梁。于是以因果性为例,康德分别运用先天还原与经验投射的论证手法对之进行了充分地演绎。通过对其手法的分析可以认定,康德批判哲学的全部展开就是关于时间二重性的探索,即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先天批判。  相似文献   

9.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对自由的现实性与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的演绎,说明道德法则乃是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基本实践原则.道德法则(实践性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善良意志,即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与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善良意志.联结定言命令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与谓词“其准则总是能把自身视作普遍法则而包括在自身之内的意志”的第三者就是纯粹意志的理念.在实践视角下的自由是理性存在者根据自由理念及与之一致的道德法则理念而行动的能力.人的理知世界的成员身份与纯粹意志使人意识到理性存在者无与伦比的崇高性,纯粹实践理性(亦即自律的能力)就是具有最高的尊严和价值的自在目的,因此,有自由的有限存在者应当遵循定言命令.自由和道德法则理念都指向超验的本体世界,唯有在实践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实在性.康德开辟了独断论形而上学与主观主义怀疑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先验观念论的道路,确立了批判的、建构性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自由”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通过实践理性对自由的假设确立了自由的本体论意义,形而上学的性质发生了由“实在”(认识论的)向“理想”(价值论的)的转变。康德变革形而上学的传统而成为“道德形而上学”,“自由”就成为道德形而上学唯一能够由实践理性论证的本体论范畴,纯粹哲学的自由本体论是有限的本体论。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论定了人类理性的有限,另一方面辨护了宗教信仰合理。之后的黑格尔通过辨证法赋予理性以无限的能力,完成了整个形而上学彻底地哲学本体论的任务,与此同时,自由本体也消融于“绝对理念”的哲学本体论。马克思在对德国思辨哲学唯心主义宗教倾向的彻底批判中,在继承康德自由本体思想的同时,找到了人的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社会实践批判,从而彻底摆脱了自我异化对宗教的虚假的依附关系,自由本体就得以在真正人道主义的意义上确立、完成  相似文献   

11.
纯粹理性的批判,不仅探讨感性、知性和理性,而且探讨人类追求幸福的希望,探讨人和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从逻辑、认识论、本体论三方面界定理性概念的意义,突出理性作为人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指出理性的主要目的在于道德。道德理性并不仅是作为知识理性存在,而是在价值评判上彰显了价值理性,又在人生目的上指向幸福。  相似文献   

12.
《纯粹理性批判》不仅是关于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更是关于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借助思辨理性批判,康德在建构经验知识的同时,也彻底批判并改造了传统形而上学,并以自由为根基,开始奠立新的形而上学大厦,这一目的可以视为《纯粹理性批判》乃至整个批判哲学的根本考量,而显象与物自身的区分则是这一考量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怀疑论问题的关注极为明显,其批判哲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回应怀疑论的挑战,但是由于康德并未明确区分出他所回应的怀疑论类型,使得他与怀疑论的关系解决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甚至将他的理论本身也视为是一种极端的怀疑论,因此厘清《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要回应的怀疑论类型则显得极为必要。本文认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要回应的是笛卡尔与休谟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14.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家中具有突出贡献并且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位世界级哲学家。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伦理道德思想占了很大的比重,康德自然也是一位著名的伦理家。康德的实践哲学其主要内容是谈道德,尤其是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道德意识、伦理观念都有明确地表达。康德之所以致力于使哲学真理更为普通人所理解,是因为他相信哲学的真理在普通人的意识里有其根源,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意志,因而他们都有能力按照道德的方法行动。道德上的义务感对于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着重大的影响。一、必然与自由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论述了自然与自由的关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自由观建立在其理性认识的二律背反的基础上,康德的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由,而不是现实的自由。康德悬置了自由和因果性的矛盾,而没有解决这个矛盾。阿多诺通过对康德自由观的批判,阐述了自己的否定性的自由观。阿多诺批判了康德对二律背反的态度,同时指出了康德自由概念的社会起源,并认为践行康德自由的主体乃是理性主体,自由中包含了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从而使自由陷入困境。阿多诺针对肯定自由概念的疑难,提出了一种“否定性”的自由概念,提出自由就是对不自由的否定。但是,阿多诺的否定难以触及真实的现实领域,他对不自由的批判缺少历史和现实的维度。要真正达到人的自由,只有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人们改造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启了“以人为本”理论的研究.康德以“先验论”的内涵和系统说明“以人为本”理论,通过“人是人”这一最高本质展现“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思想.康德通过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把“以神为本”的理论扭转到“以人为本”的理论上来,同时联系理性、自由、道德和信仰等问题说明“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在“实践理性”中的实现.康德特别强调信仰的道德价值属性,开辟了“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的新方向,真正体现了哲学的“以人为本”理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意志自由问题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自由的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理性批判》是论述自由的专著,而问题的提出和关键性的说明,却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一章开始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形式。其中理性是“整理直观材料从而把它放在思维的最高统一之下的一种最高能力”。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属于现象之外的物自身,是我们可以思想,但不能认识的东西。理性要求认识无条件的绝对的统一体,但却永  相似文献   

18.
康德关于上帝的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它在《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一书中乃至于在整个康德哲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是我们先要理清的一条线索。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革命的发起者,他的哲学的中心内容是崇扬人的主体性——简言之即人的自由意志或自我决定。在西方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著中,他试图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从而为道德命令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在这一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推演中,包括三个主要的理论环节,即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由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最后由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这一理论体系为康德伦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 康德在自己构筑的哲学体系中,把审美判断力当作沟通感性与理性的枢纽。因为按着康德的观点,认识与理性,精神自由即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必然相互分离开来,理性不能运用到认识中,精神自由不能在自然的必然中得到实现。为此,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判断力这一概念,以此来克服这一矛盾。在康德看来,判断力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它即不同于知性概念,也不象理性那样提供理念,它只是一种寻求特殊与普遍之间关系的能力。康德把判断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讲的判断力,即辨识某一特殊事物是否属于普遍规律的能力,普遍规律是既定的、现成的,关键在于应用特殊的事例,因而它也叫做“决定的判断力”。另一种判断力是《判断力批判》中所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