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石器中期,在黄河上游地区指仰韶文化时期。在甘肃地区,尤其在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渭流域和西汉水流域,分布有相当数量的仰韶文化遗址。在仰韶文化之前,有旧石器中晚期遗存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在仰韶文化之后,有新石器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和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涉及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2195年。1954年首次发现于湖北凉山屈家岭,此后又在湖北、湖南和河南等地陆续发现了几十处具有同一性质的文化遗存。屈家岭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在汉水中下游交汇的江汉平原。考古资料丧明,屈家岭文化的农业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老官台文化和李家村文化的遗址,发现得都较早。起初人们把它们都列入仰韶文化的范围。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的认识逐渐明确起来,开始认识到这是两种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类型。 1960年在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发现了一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寻求生命希望时,舞蹈是他们最直接、最鲜明的宣泄方式.我国大量出土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各种人类遗存向人们展示出原始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演变,这是人类文明史一个重要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东南地区一向被视为“蛮荒之地”,经济、文化大大落后于中原地区,只是到了隋唐五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开发,文化发展水平始赶上以至超越中原地区。这个传统观点并不符合新石器时代历史实际。笔者欲以考古学材料为依据,运用历史的比较法,从社会经济方面着重探讨先越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文化,论证先越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源头。本文所称中原文化,单指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先越文化是指吴越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洛文化。一、河姆渡文化与仰韶文化之比较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河南大部…  相似文献   

6.
<正> 西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早在秦汉以前就被称为“羌戎之地”谓之湟中。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自古以来,汉、藏、蒙、土、回、撒拉等民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她七千年历史的漫长时期,留下了不同面貌的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汉代直至明清的各个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皆有发现,这对于研究当地各民族  相似文献   

7.
外来文化对南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南越族是百越族的一支,因其主要活动范围在岭南而得名.它西连瓯骆,东邻闽越,北与吴楚相交,是广东地区原始先民发展形成的.距今十万年前的“马坝人”,是目前发现的南越人最早的祖先.在南越,夏商时代有过众多的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发达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之后进入了青铜时代,战国晚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器.《史记·南越列传》载:“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南越王国是岭南越族历史上的显赫时期,尤其是在赵佗统治期间,其接受中原汉文化之迅速、全面,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之强盛,在百越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坐落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江湾乡西北的大山种羊场遗址,出土了许多文物,从遗址暴露出来的文化层堆积和出土采集的各类文物标本观察,文化遗存可分为辽金时代、青铜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晚于白金宝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晚于腾家岗遗址。  相似文献   

9.
由墓葬制度看二里头文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偃师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发现的,自那时以来,已进行了多次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尚在进行中。在该遗址约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铸铜遗址、各类墓葬及青铜器、精致的玉器、象牙雕刻、石器和大量的陶容器等。特别是两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基址的发现、表明这一遗址的某一阶段是一个已进入阶级社会的都邑废墟。 由二里头的层位关系及其文化内含知,它是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和早于二里岗期商文化的一支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故命其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可分为四个文化期,文化遗迹和遗物较多的是第二期和第三期,宫殿基址和较大的墓葬都在第三期,表明第三期是这一遗址最繁荣发达的阶段。像二里头遗址一样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地区,这一地区,正是古籍中记载的夏族活动地域。  相似文献   

10.
文化意义上的彩陶、石棺墓等遗存证明,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金属时代古羌是西藏先民来源之一;生物人类学意义上的古DNA、体质人类学证据也证明,古羌是藏族族源之一,以上考古证据可与汉藏同源的文献记载相互佐证。考古证据和文献记载共同证明,古羌是汉藏两族共有祖先,古羌是汉族、藏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非唯一来源。  相似文献   

11.
五、甘宁地区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和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居主导的地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渐增多,男子逐渐在经济、社会上取得了支配权。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转化,母权制自然地过渡到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开始出现,发展起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  父系氏族公社距今五千年左右,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甘宁地区大量发现,有的已经科学发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相似文献   

12.
位于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地方,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为各族人民的祖先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河套人,大窑文化以及扎赉诺尔文化的遗存。新石器时代以来,在内蒙古地区则分别出现了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大口一、二期文化。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绚丽多彩的原始文化,不仅说明了早在石器时代内蒙古地区就有人居住,同时也揭示了和祖国内地有着历史久远的联系。 自有文字的殷商时代起,甲骨文就有关于“鬼方”、“土方”、“舌方”的记载。据考证:鬼方故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土方、吉方的活动地区则在今山西、陕西北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这个地区考古学史上的几个问题例1,“从本世纪四十年代起,裴文中先生曾提出了‘彩陶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系统的概念,认为这一地区存在着两种文化的‘混合文化’”.其实是,本世纪40年代,裴文中先生将发现于河套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区分为“彩陶文化”和“细石器文化”,并明确指出“除一、二地点不甚清楚外”,这两种文化的遗物“皆不混合于一地”.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具有蟾蜍和三足乌的内含,蟾蜍和三足乌在历史上分别是月亮和太阳的象征。而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就是以月和日为标志的民族,他们就是《史记·五帝本记》中黄帝之下留有姓名的昌意、玄嚣二支。庙底沟类型的遗存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化遗存。本文可以说是该文的续篇,着重探讨一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上“鱼纹”和“人面鱼纹”的含义。不确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在《考古》1979年4期,发表两篇有关“裴李冈文化”的文章。一致把“通身磨光、制造精致”的四足石磨盘及锯齿状石镰作为其典型器物,认为是“早期新石器时代”,距今7400年以上,在仰韶文化以前。并推论仰韶文化是自“裴李冈文化”发展而来。分“中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史”的各阶段为:  相似文献   

16.
<正> 青海地区原始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被日益广泛地揭示出来。目前,我省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早晚相接的三个类型和齐家文化。其中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由于见于报道的资料甚少,这里不加论述。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资料虽局限于墓葬一端,但为我们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可供分析的资料。本文欲就目前已见于报道的资料,描绘出马家窑和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大致轮廓,时间大体相当于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一千六百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山东地区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至秦汉时期的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先秦秦汉考古和历史的研究。山东地区史前文化遗存的新发现主要集中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的发现最为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几处史前城址的确认,主要有五莲丹土、日照两城镇和临淄桐林等。山东地区商代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济南大辛庄商代甲骨文的出土。山东的汉代考古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现。其中,汉代郡国城址和大型墓葬的发掘最具学术价值。章丘洛庄汉墓发掘了36座陪葬坑,出土遗物数量巨大且制作精致,入选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相似文献   

18.
关于裴李岗文化的性质和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具有特殊的文化面貌,在年代上早于仰韶文化,对探索中原早期新石器文化开始取得了突破。这两类遗址的发现已达三十余处,前者分布于冀南、豫北,后者则集中在豫中一带。从文化性质上,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是否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目前尚有不同的意见。如分别称其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或统称其为磁山-裴李岗文化,而认为两者属于不同的类型,不过它们  相似文献   

19.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朝鲜半岛出现了原始平底栉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陶器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类似淤泥的细泥胎土以及在其中掺以细砂的胎土.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朝鲜半岛的陶器与其它出土品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地区陶器形制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异,历史进入“无纹陶器时期”.早期原始平底无纹陶器和隆起纹陶器文化似属熊民族和虎氏族所有,以中—西区栉纹陶器为中心的文化可能属于檀君天神族,而褐色纹彩器或许是华夏“仙人”的遗存,这三支势力的融合构成了朝鲜半岛的史前黎明期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时代,人的主体性与人类前景的关系问题获得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注,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哲学的等等。在这种多元化的人学反思中,我们不能回避两个最为基本的参数——文化与历史。大家知道,对人类历史的分析把握不同于对自然的研究,就在于前者不是动物的或无生命的客体,而是能动的社会性行动,在这一关节点上,人的活动就有了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