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期刊,刊登了大量西方文明的知识,传播了国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信息。期刊中的史学篇章,通过中外比较的方式概述了中外历史发展过程,绍介了西方国别史、英雄人物、史学家,并发表了一系列评论。这些史学信息在近代早期士大夫中产生了回响。它成为近代前期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外史学交流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该刊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将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介绍到中国,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不仅对先进的中国人士有着启蒙作用,而且有助于中国早日开启近代化,同时也为中国近代报刊业提供了先进的模式,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833年8月,德国籍新教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广州创办了一份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打开西方与中国自由交往的通路.该刊以传播西学为主旨,针对中国闭关、禁教、妄自尊大、愚昧落后的现实,向中国人展示西方的文明;以独具特色的编纂手段,尽量使刊物中国化,以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趣味,同时,又保持了西方近代刊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中文报刊。最初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代表,以宣传宗教,传播教义为目的。至《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办刊宗旨中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传播科学知识成了主要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办刊的活动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继续调整办刊宗旨与方针,不再以宣传宗教,而完全以传播西学为宗旨。而西学也有了扩大,除了科学技术知识,又介绍了大量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传教士们的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原因:其一是为了消除中国人的排外心理,协调与中国人的关系;其二仍然是为了迂回地宣传宗教。  相似文献   

5.
以《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万国公报》等为代表的近代新教教会中文报刊,具有诸多本土化特色。敌视的媒介生态环境促使这些中文报刊本色化。这种本色化探索对促进新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和扩展中国人的文化视野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清航海探险史研究中的郑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振环 《学术研究》2005,(12):107-113
晚清比较突出地介绍西方航海探险史的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等,其中不少文章比较详细地谈到了哥伦布和亚美利加等航海探险活动。但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似乎始终没有译介过西方学者介绍郑和航海探险的类似研究。最早从世界航海探险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郑和事迹的是清末游学日本的中国学者。首先揭开中国近世郑和研究序幕的可能是发表在1903年第11期《大陆报》上的《支那航海家郑和传》;1905年5月18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69号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将郑和的一生放在整个世界航海探险史大背景下来进行分析。晚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不遗余力地译介和研究世界航海史上的人物,特别是表彰郑和的功绩,无非是要唤起中国人的冒险进取意识,通过航海探险史揭示强国智民的重要性,增强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晚清提倡的航海冒险进取的精神,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绍根  罗诗婷 《东岳论丛》2019,40(9):137-145
目前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萌芽起点时间存在着1833年和1834年两种说法。回望百年中国新闻学,追考发现:1833年4月,英文《中国丛报》刊登的两篇文章"Gazette"(《小报》)和"Peking Gazette"(《京报》)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文;而1833年8月29日,《杂闻篇》登载的《外国书论》成为中国第一篇中文新闻学专文; 1834年1月(农历1833年12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的《新闻纸略论》则是在当时发表后较快对当时知识分子产生影响的新闻学专文。在时间点上,1833年是中外贸易和中英关系的转折点,更是中国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它不仅是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小高潮,而且是他们运用天赋人权学说积极捍卫出版自由权利的开端。1833年,积极的报刊活动和激烈的出版自由斗争,激发起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和在华西人对报刊研究活动的开展,发表反映近代化报刊发展状况和出版自由理念的新闻学专文,成为中国新闻学萌芽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在报刊诗词发展过程中,传教士报刊及其刊发的诗词作品值得深入考察。《东西洋每月统记传》时期,外国传教士刊发诗词意在将诗词与西方文化、宗教相攀附,以达成其传教目的。但这一时期传教士报刊刊载诗词不但较少原创作品,创作水平也较低,同时还表现出为了传教强说诗,而诗作本身并不承担传教等功能。《万国公报》时期,传教士报刊刊发诗歌的原创性大大增强。一大批中国传统文人如沈毓桂等人参与到办刊活动中,报刊的传播力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郑观应、康有为等人便深受《万国公报》的影响;另外,报刊刊载诗词开始表现出交际应用等独立的功能性。而到《中西教会报》时期,刊发诗歌的社会功能更为明显,晚清中国社会中兴起的重要社会运动皆在《中西教会报》报载诗词当中有所反映。透过传教士报刊诗词,可以发现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与中国社会之互动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传教士报刊诗词与传教活动的联系日益密切,也说明诗词已经成为具有重要传播效果的报刊刊载形式。  相似文献   

9.
"民权"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并非源自日译,而是来自传教士的翻译,较早见于1837年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民权"起初并不固定对应于某一个词汇,在意义上与"人人有自主之权"相对等,其内涵不出自由、平等、权利、Democracy之外。迟至戊戌时期,国人在是否倡导民权的问题上远未达成共识。随着"梁启超式的输入"所产生的刺激作用,自戊戌以迄辛亥,倡言民权已经不再成为问题。清季十年,国人开始重新结构君、民、官、绅的基本秩序,在"民进君退"的历程中,民权最终在新的秩序安排中成为国家建制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0.
19-20世纪之交,在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现代传媒业呈现出兴旺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1815年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至“五四”运动前,海内外累计出版的中文报刊约有2000余种;从1872年《申报》创办的第一份文学期刊《瀛寰琐记》至“五四”运动前,至少有388种文学报刊在社会上发行。现代传媒大规模地介入文学的生产,改变了文学  相似文献   

11.
西学"存在论"与中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tology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可称为西学“存在论”,“本体”则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有关“本体”的思想即是中学的“本体论”。以“本体论”译Ontology并不确切,但不能由于约定俗成的译名的不确切而否定中学“本体论”思想的存在。西方传统Ontology作为“是论”与中学精神比较隔膜,而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换,则为西学“存在论”和中学“本体论”的深层次比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反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思想理论体系 ,对意识形态问题给予了普遍重视和关注。他们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以及对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强调 ,对于当前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加强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岳勇  李海蛟 《阴山学刊》2001,14(4):65-67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在当今世界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它借助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哲学或社会思潮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名为"马克思主义",实则一种徒具"马克思主义"形式的变相的西方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4.
高人雄 《西域研究》2005,14(2):81-88
内容提要:《教坊记》乐曲流行最广, 并且最能代表唐代的音乐风貌, 唐五代词调亦多源自教坊乐曲。《教坊记》曲目中部分已确认为胡乐(主要是西域乐曲), 本文依据近年来学界研究的成果, 试图补充论证一些教坊曲目中的西域乐曲, 藉此说明西域各民族音乐在词曲方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社会科学的领域是"实然",而不是"应然",社会科学不能解决人类的目标问题.这项原则的确立并非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而是由于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进入大调整时期,国家与商业把知识生产置于工具地位,形成了国家和企业提出问题,学者提供研究成果的"采购式"社会科学研究模式,而知识分子的主流也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科技型知识分子转化.价值中立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是西方社会科学工具职能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新时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它在新世纪以来的我国西部大开发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浙江省全面参与西部大开发,力争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一直是古代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古代西方的哲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见解.从泰勒斯的"水"到柏拉图的"理念"再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他们始终围绕这一哲学的基本命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蒋邦芹 《北方论丛》2011,(1):120-124
在中国历史上,自然的天地具有最高的规定性,儒、禅、道三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要求人生在世的活动合于天地的规定;而在西方历史上,世界通过与天、地、人、神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中西历史上的世界的开端都表现为区别于黑暗、混沌的光明。在海德格尔看来,天地人或天地人神的关系的展开不仅需要光明,同时需要黑暗,正是光明与黑暗的游戏使世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20.
“性别”在中西哲学中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提出这样一个主张:“性”(sex,gender)是我们理解某个哲学传统时必须考虑的一个维度;即在哲学思维中有没有对“性别”的意识,会深刻影响一种哲学的特点与走向。具体结论如下:(1)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存在论与认识论)中无性别意识,但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正在觉醒;(2)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易》、儒、道、阴阳、兵、法诸家)中有鲜明的性别意识;(3)这种区别有力地造成了中西传统哲学之间的一些重大不同。比如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犤在儒家中犦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民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善于领会活的生存境域中的时机认为技艺而非逻辑、科学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手段。而西方传统哲学基本是反其道而行之。文章最后讨论了女性在这两种不同的哲理传统中的地位,触及当前女权主义提出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