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 ,但人口密度很低。多年来 ,移民一直是远东地区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 ,前苏联也与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开展劳务合作 ,以弥补劳动力不足。苏联解体以后 ,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俄罗斯经济的恶化 ,导致远东地区劳动力结构性不足。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中俄在劳务合作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正> 苏联地域辽阔,国土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6,而人口只有2.76亿(1985年)。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这样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分布状况如何?有哪些特点?形成这一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造成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 一、苏联人口地区分布的主要特点苏联是一个人口分布极其不均的国家。从整体看,其欧洲部分和乌拉尔地区面积不到全苏的一半,却集中了80%的人口;而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尽管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但这里的人口却不到全苏人口的20%。从人口的垂直分布看,苏联习惯地把欧洲部分称为西部,把西伯利亚和远东称为东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国家的人口状况(俄)叶·列·莫特里奇吕景昌译东北亚国家有三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4%。这一地区的各个国家和各个国家内部,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最少的是蒙古和俄罗斯远东。东北亚各国的领土面积不尽相同,面积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俄...  相似文献   

4.
西西伯利亚油气综合体的发展以二战后苏联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大开发为背景。通过油气开发,西西伯利亚不仅在苏联油气工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苏联东部地区的社会发展。西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受惠于油气开发。西西伯利亚油气开发是为了满足苏联冷战的需要,军事、民用部门的发展存在着"反差",劳动力迁移受到生活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蒙古是我们的邻邦,同属于第三世界。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东南西三面和我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从目前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蒙古又是组成东北亚金三角地带的国家之一,是我们未来共同发展东北亚经济的伙伴。因之,特介绍蒙古人民共和国人口的一些情况,以增加我们对这个邻邦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3,(6):34-40
19世纪60年代,俄国远东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朝鲜移民。此后,朝鲜人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纷纷从海陆、陆路向俄国移民。在俄国政策的调整下,俄国朝鲜移民人数虽几经波动,但仍呈现波浪递增之势。地域分布上,俄国远东的朝鲜移民主要生活在俄朝交界地区,而后慢慢向边区内陆,甚至欧俄地区迁移。迁移至俄国的朝鲜移民主要活跃在农业、捕鱼业、采矿业、盐业、运输业等各个领域,他们为俄国远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开发西部与人口西移拓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国土辽阔的一些国家,都有一个开发本国经济落后地区的问题。美国对其落后地区的开发早已完成。苏联对其东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基本上起源于十月革命之后,起步比我国早,但仍处于开发阶段。我国对西部、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还是处于开发阶段。各个国家开发本国经济落后地区虽有许多不同点,但均以移民为先导,并寄希望于移民拓荒。本文拟在西移拓荒、开发我国西部问题上作一些探讨。拓荒,并非单指开拓荒地,还包括开拓这个地区蕴藏着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8.
贝阿干线地区的人口状况是涉及该地区经济开发成效,进而影响全苏经济和战略的重大问题。本文想就苏联建设贝阿干线的意义、该地区人口现状、结构、苏联稳定该地区人口的措施及困难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 号称“世纪工程”的贝阿干线,以东西伯利亚的乌斯季库特起直通远东的共青城,全长3,145公里,与现有的第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大致相平行。该干线穿越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区的伊尔库次克州、赤塔州、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雅库特自治共和国、阿穆尔州和伯力边疆区等六大行政区。贝阿干线地区面积约有150万平方公里,占苏联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左右。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江  丁一  杨雪 《人口学刊》2015,(2):102-112
本文对我国吉林、青海、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对选择外出或从事本地非农业劳动有显著的影响;家庭中人口数量及老年人数量在1%的水平下促进男性劳动力外出,女性劳动力则受到家庭中学龄前儿童数量的影响;另外,本文还重点就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因素对个体就业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与吉林省相比,青海省民族地区乡村因素对劳动力外流造成过度阻碍,直接增加了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而贵州省则正好相反,劳动力的过度外流直接导致土地抛荒等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地区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中人才缺失的窘境;在本地非农市场发展方面,青海和贵州省的乡村因素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本地非农经济发展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同70年前相比,苏联人口在数量,质量和构成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1913年俄国人口数量为15,920万,其中城市人口2,850万,占18%。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是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1913年出生人口为720万,出生率为45.5‰;死亡人口460万,死亡率为29.1‰。人口平均寿命为32岁,低于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15—18岁。儿童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国民的教育水平很低,4/5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9—49岁的人口中,3/4是文盲。学校的地区配置极不平衡,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地区竟没有一所高等或中等专业学校。卫生保健设施奇缺,整个俄国只有9个妇幼保健站。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中国移民对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阶段俄远东地区人口形势持续恶化,外国劳动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效应日益显现,其中中国移民对远东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移民加入远东经济建设对一些发展不力的产业部门如农业、木材采伐与加工业、市场零售业、公共饮食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俄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吸纳中国移民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目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这股浪潮波及我国各个地区。人口流入可为流入地区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加剧市场竞争,使经济成本保持在相对有效的状态,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人口通常向经济发展更好的发达地区流动。吉林省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经济发展较慢。因此,近年存在着人口净流出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2000年吉林省净迁出人口为30万人,  相似文献   

13.
<正>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我国经济在治理整顿和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持续发展的关健时期,同时也是劳动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的时期。随着第二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就业年龄,我国开始进入新的就业高峰。这一时期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物质资源相对短缺,资金不足,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根据国家对劳动力供求状况的预测和分析,从现在到90年代中期的城镇劳动力资源供给量将达到5,300万人,其中新成长的劳动力2,200万人,约占总供给量的42%,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鉴巴罗、萨拉伊马丁和德拉柯兹有关带移民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内、地区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流动加快了中国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收敛速度。通过考察地区间因劳动力流动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存量变动及相应的潜在产出外溢与滴漏效应冲击,印证了劳动力流动拉大地区差距的结论。作者还估算了近年来劳动力省际流动状况,并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广东的外来劳动力发展很快,规模越来越庞大。据公安部门统计,到1988年底,广东省外来劳动力达320.31万人,其甲属省内的有257.15万人,占80.3%,省外的有63.16万人,占19.7%。这些外来劳动力大都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分地区看,最多的是深圳市93万人,其次是广州市41.26万人,佛山市32.44万人,珠海市16.5万人;深一层次看,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于近年经济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农村妇女从业模式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确立了以家庭为主体的就业模式。这种总体就业模式的变化,使农村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妇女劳动力成为农业生产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妇女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农村妇女就业的机遇与困难同时存在,而且在省内各地区农村妇女发展状况不平衡。我们以1995年吉林省1,000样本的“吉林省农村妇女从业模式及发展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以社区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料为根据,给出吉林省农村妇女从业状况的定量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农村妇女从业结构的因素。根…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末期吉林省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而就业增长率为负的现象,直到2000年才实现就业的正增长,但就业增长率始终在低位徘徊。目前吉林省工业化水平处在中期起始并加速发展阶段,要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就要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三个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工作,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是测度劳动适龄人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对劳参率的研究有助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大城市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状况,因此,对大城市人口劳参率的研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平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劳动经济理论,应用吉林省的微观数据,从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受教育程度特征、户籍特征和地区差异等角度,研究吉林省失业率、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的现状。针对吉林省城镇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就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与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郊区农村劳动力变动态势分析──以上海农村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处大城市近效的上海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特征,会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定量预测方法,对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和转移态势进行研讨。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1.劳动力总数呈不断减少趋势197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76.2万,1985年已降到了268.5万,到了1995年又继续降到230.4万,17年内净减少了100多万。据分析,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造成农村劳动力增长率趋缓。1995年的人口出生率已降到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