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各自组建了反清与共和的统一战线,其中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取得辛亥革命成果的必要条件和途径,两派合作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国。因此,所谓辛亥革命,从广义上说是立宪派与革命派合作共同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运动,从狭义上说是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革命派创建共和国的功绩是通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取得的,革命派丧失政权并遭到惨败就是其统一战线工作严重失误造成的,统一战线的成败决定了革命党政治斗争的成败。考察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实际作用,有利于研究民国初年的政治体制的特点,有利于研究中国的国情。立宪派与旧官僚、军官、士绅等旧派的广泛合作,打着“共和”旗号实行军事独裁和开明专制相结合的政治统治,决定了民国初年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是立宪派一贯主张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翻版和变种。  相似文献   

2.
在清朝末年的立宪和革命运动中,存在革命派、立宪派和清政府统治者三种重要的政治力量。其中革命派所关注的民权主要是民族的平等权和生存权;立宪派所关注的主要是社会上层的参政权;清政府所关注的是君主的大权不受损害,臣民的权利不过是君主大权的装饰品而已。  相似文献   

3.
1906年,晚清政府为缓和日益尖锐的国内社会矛盾,消弭革命,挽救其行将灭亡的命运,打起变法维新的旗号,发起了筹备立宪运动,山东谘议局应运而生。但山东谘议局的成立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内部派系林立,冲突不断,终于在辛亥革命中被立宪派和革命派联合推翻。随之作为谘议局替代物而成立的的山东各界联合会,最终也被封建势力所颠覆。透过这些政治机关的演变,可以清晰看到辛亥革命在山东酝酿及发起时顽固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斗争妥协的过程,从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在山东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七十年前的辛亥革命,推倒了在我国持续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王朝,打击了帝国主义,有利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近代中国革命的进程,它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它的成功还是有限的。例如经过此次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我国仍居统治地位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弱点之外,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封建势力的反对则是另外的原因。在此前后,围绕在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发生的一些事情,正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怎样认識革命力量和反动力量的問題,是摆在革命者面前,占头等重要性的問題。这个大問題如果得不到解决,革命事业必然不可能胜利。二十世纪初叶,中国资产阶級民主革命派領导的辛亥革命,就失败在这一关头上。革命派把革命鋒芒主要地針对着清政府,从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这一点上来看,推翻清政府实际上也是严重地打击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清政府之统治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打击帝国主义在华之侵略势力,为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失败的经验教训还给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7.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阵营中。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志士仁人,其实都曾程度不同地对清朝政权和改良主义抱有幻想,他们后来之所以选择或接受了革命,往往是别的路都走不通之后才“逼上梁山”的。革命派依据无数铁的事实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延续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不仅数亿中国人民要付出沉重的痛苦的代价,国家的摆脱危机和走向昌盛也将面临巨大的障碍。史实表明,无数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热爱和对旧秩序、旧势力深切的痛恨投身革命活动的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章太炎写了很多文章,宣传革命排满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舆论宣传方面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文章锋芒直指清朝政府,对瓦解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起了很大作用.他一生曾“七被迫捕,三入牢狱”,为逃避清政府的追捕,武昌起义前曾三次去日本避难.1899年5月第一次去日本,7月返回上海.第二次是1902年1月东渡日本,于横滨结识孙中山“始定交”,在日本逗留三个月回国.第三次是1906年6月出狱即前往东京,任《民报》主编,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本文就章太炎第三次去日本的活动,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9.
以推翻满清政府,恢复汉民族对国家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得以合作的原因主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清";儒家思想浸润下的天地会所具有的正义性与天地会联络方式的秘密、严谨和成熟;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关于"革命"意义的宽泛化及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天地会作了大量的统战工作。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天地会进行革命活动,有优势、有成果,但同时也有不少弊端。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与南北议和谢冰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结束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运动。但由于革命者自身的弱点和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致使这场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的根本目的并未达到。本文拟从孙中山与南...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清政府发起了筹备立宪运动 ,山东谘议局应运而生。山东谘议局的成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终于被辛亥革命的汹涌浪潮所淹没。随之作为新生事物出现的山东各界联合会也最终不敌封建势力的颠覆活动 ,仓皇收场。透过这些政治机构的更替 ,顽固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斗争妥协的过程 ,已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2.
立宪派作为清末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施曾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在预备立宪前期与清政府亦有过短暂的合作。但由于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最终归途依然是维护皇权,其宪政的制度设计和操作模式与立宪派的方案始终存在分歧和矛盾,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分歧也日益扩大,矛盾越来越激化,导致双方关系经历了一个奇怪的嬗变过程:合作——对抗——背离,最后以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初期转向革命,同革命派一起推翻清政府而结束。  相似文献   

13.
广州世居满族是清政府由京津地区派驻广州的驻粤八旗兵的后裔。在他们对广州社会进行文化重构的过程中,钱粮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移民之初,它是国家权力为满族民众营造封闭文化体系的基石,随着清政府势微,日渐腐败的钱粮制度成为广州满汉民众沟通交融的催化剂和共同反抗清政府统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陈天华的革命史观,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对中国革命史研究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批驳而建立起来的.梁启超在一九○三年以前,还不能说他公开反对革命,而在一九○三年旅游欧美之后,看到国内外保皇势力的阵地逐渐缩小,又随着革命派与保皇派在政治方面的论战逐渐展开,他公开跳出来从史学领域里向革命派进攻.因此,资产阶级革命派陈天华,首先撰文也从研究史学的范围进行反驳.本文仅就两派在中国革命史方面的论战,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15.
一九零零年爆发的自立军起义,是介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间的一次全国性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却具有特殊的影响。这时的中国资产阶级还是一个软弱的阶级,他们的政治代表戊戌维新派,只敢要求君主立宪,幻想满清王朝能够恩准他们参政。但在以那拉氏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打击下,变法失败了。这一事实教育了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们,使他们懂得,必须推翻清王贵族的反动统治,才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就使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派突然增多起来,他们的口号是“革命排满”。但另一方面,戊戌维新派还不甘心自己的失败,还打算把已被那拉氐打入冷宫的光绪帝再抬出来,让自己重掌政权,这样就使他们堕落成保皇党,他们的口号是“勤王”。自立军起义恰当维新派失败、革命派抬头、全国的政治思潮从维新转入革命的新旧交替时期。维新派要把起义拉向右转,接受“勤王”的主张,而革命派则要拉它左转,和他们一起革命。由于唐才常对维新派的幻想还没有完全破灭,还想利用保皇党的经费,达到革命的目的,终于使这次起义既打着“勤王”的旗号,而又采取了革命的手  相似文献   

16.
维新派通过报刊宣侍西学、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文化思想桎梏,点出了爱国民主的火炬;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报刊揭露清朝的腐败统治,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驳倒了君主立宪派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民主、反对平均地权的谬论,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最初十年(1901-1911),是清王朝的最后十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内忧加外患交加,危机与生机并存。当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并存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立宪派宣扬君主立宪,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才决定了近代中国政治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制度是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统治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新疆建省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外来的冲击下,清帝国在向近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对边疆地区所实施的制度的建构;另一方面是新疆自身所具有的因素,包括长期和较为完备的理论准备,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所持续执行的一体化政策,军府制的不足及当地上层势力的衰落。  相似文献   

19.
陕西是响应辛亥武昌起义北方最早的省份,革命波及甘肃、河南,影响至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位置.同盟会、会党、新军与陕西辛亥革命密不可分.其中,会党与新军在革命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许多缺点和失误.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创立了民国,但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和阶级局限性,致使没有正确对待和处理许多有关革命的根本问题,故而革命的最终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建立了地主买办阶级的反动统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派军阀势力;各省也形成了许多地方军阀势力,在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