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苏关系的恶化,不仅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且也是两国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一时期应该如何看待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这一理论分歧在实践中的反映则是中苏两国内外政策的背异,而此恰是具有"铁板"之称的中苏同盟迅速瓦解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的分歧是中苏论战的深层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引发论战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及其影响下的个人因素无疑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再加上其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引发了激烈的中苏大论战。  相似文献   

3.
张杰  宋卓如 《国际论坛》2013,(2):35-41,80
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后,中苏冲突彻底公开化。对此,尼克松政府进行了周密的调研和分析,认为苏联更有可能是中苏战争的挑起者。在此基础上,尼克松政府预估了中苏之间"可能发生"的战争的规模以及美国的利益所在。围绕如何应对中苏冲突,尼克松政府内部存在着"亲苏派"、"中立派"和"亲中派"的分歧。经过深入的讨论,尼克松政府决定执行"维持当前政策但更多地偏向中国"的策略。这对中美关系正常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破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本文主要论述中苏两国的国家利益由一般的差别和矛盾发展到严重冲突的过程,并分析这一冲突对双方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宏亮  王峰 《南都学坛》2010,30(5):38-42
东北问题是中苏(俄)关系史上一个具有历史争议的遗留问题,中苏外交战略对此存在严重分歧:对中国而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东北问题不仅关系中共领导人能否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民族屈辱的革命目标,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政治形象影响至深;对苏联而言,东北问题事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实际经济利益和长远的军事战略利益。面对分歧,双方在是否"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以及如何"废除旧约,重订新约"等问题上展开激烈博弈。最终,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努力和坚持抗争下,中苏双方本着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原则较圆满地解决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纠葛,从而开启了中苏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6.
苏共二十大并不是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标志,台海危机 及赫鲁晓夫批评中国人民公社并撤出在华专家才是导致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两个主要 事件。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追求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把党 际关系等同于国家关系也是同盟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国革命胜利不可逆转,美英调整对华政策。虽然二者目标一致,都力促中苏分裂,但基于不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利益,英国选择"软拉",美国实施"硬压"并要求英国等仿效。于是双方在对华贸易政策上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并损害两国关系。另一方面,美英毕竟是西方盟国而且具有传统的"英美特殊关系",双方又不得不彼此协调。从1949到1957年,美英之间在对华贸易管制方面的矛盾微妙复杂,时而激化,时而缓和。  相似文献   

8.
1956—1978年是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时期。苏共“二十大”是这次改革的起点,对斯大林的评价影响了这次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中苏冲突、论战使这次改革偏离了正常的航道。应该看到,中苏冲突、论战含有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因素,认识中苏冲突、论战不能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而应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正确评价苏联对当代中国第一次改革的影响。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第一次改革为第二次改革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9.
关于"亚洲铁托主义"成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其论著中仅有只言片语的论述,几乎没有专门、集中、系统的展开论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战后初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有关两党利益分歧的历史事件表明,中苏两党利益的碰撞在"亚洲铁托主义"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亚洲铁托主义"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评判抗战期间中苏关系中是与非的标准只能是国家利益和主权.抗战期间中苏关系曲折发展,以致恶化而发生军事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中苏两国的利益冲突,其中更为主要的是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严重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并执行了“一边倒”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同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看来是顺乎自然的事情,然而由于历史、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原因使中苏结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国内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成果,对影响苏联做出与中国结盟的权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使人们能够从苏联的视角找到一个中苏结盟曲折复杂的合理解释.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1950-60年代,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即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合法性基础刚性化,抗震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中苏决裂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集权性质使国家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纠错机制难以形成,这是导致中苏决裂的另一个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兼顾这两个特征,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苏友好报》创办于1952年10月,是中苏友好协会的机关报,由总会机关负责编辑出版,全国发行,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作为中苏友好的宣传阵地,《中苏友好报》伴随中苏关系走过了"蜜月"时期,记录了中国人民对苏友好、学习苏联的全过程,是中苏友好的宣传者和见证者.但是,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出台后,随着中苏分歧的逐渐公开,这张以"友好"命名、片面宣传苏联的报纸,终因无法继续完成宣传"友好"的任务,于1957年3月30日出完最后一期,走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费正清认为当时新中国所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战略不会持久,最终注定要被调整。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后,费氏加强了对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战略并没有持久原因的研究,认为:(1)受到中国传统外交心态和外交战略的影响;(2)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中美两国利益;(3)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中苏关系"貌合神离";(4)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相结合的苏联与新中国在文化上差异甚大。费氏的有关认识和研究既是他一直主张美国外交战略要贯彻"美国国家利益"和"现实主义"两大原则的体现,也是他长期研究中国历史及亲身体验中苏两国不同文化氛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利用间接的政治经济手段来削弱中国革命的影响,从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施这一政策的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比南斯拉夫更少受惠于苏联,鉴于苏南的分裂,中国也可能出现南斯拉夫的情况;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台湾的陷落,对美国的利益影响并不大;只要争取中国在亚洲本行一种独立于苏联的政策,美国就可以通过实行太平洋海岛防御战略来保护其亚洲利益,在欧洲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不幸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美国的上述观念,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由此,台湾也就不能被中共控制,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由于偶然的事件,影响了历史在某一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至1924年中苏建交,苏俄从其国家利益出发,采取了武力夺取和外交谈判两手策略,坚持保留沙俄对中东铁路的旧有权益,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对华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苏建交谈判期间,苏俄从其自身国家安全利益出发,采取强行出兵外蒙追剿白匪和坚持长期驻军库伦的作法,来占有当时主权属于中国的外蒙古地区,在外蒙古问题上对华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国政府在友好互助、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分别签约建立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苏有色金属股份公司和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尝试。它对于冲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协助我国奠定工业初步基础,尤其对促进中国新疆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徐若琦 《国际论坛》2015,(3):50-57,81
"国家利益"概念是摩根索政治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它被视为难以捉摸的概念。摩根索关于"国家利益"的观点,可以放在弗里德里希·迈内克的"国家理由"观念的视野中来解读。从摩根索论及"国家利益"的文本中,可以发现理解摩根索"国家利益"观的门径。对这些文本的研究表明:摩根索赋予"国家利益"概念理论与实践双重功能;"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包含相对永恒的要素与可变要素,以及物质性要素与非物质性要素。此外,摩根索的"国家利益"概念具有合理性、道德性与非排他性。重要的是,摩根索不否认"国家利益"包含国家追求的诸如自由、繁荣等终极目标,但是为了应对道德价值演变成意识形态的情势,他认为有必要暂时不涉及国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014年12月23日文章称,某种程度上讲,讨论中苏战略的直接历史联系几十年里属于禁忌,而现在此类讨论日益常见.这些讨论早就超出了历史,并得出未来中国发展海军的重要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