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改良牙科焦虑测量量表(MDA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福州市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牙科焦虑症(DA )与不同气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抑郁质的牙科焦虑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多血质( P=0.000)和胆汁质(P=0.009),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抑郁质的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得分明显高于其它3型气质(P<0.05),黏液质高于多血质(P=0.044)和胆汁质(P=0.021),多血质和胆汁质间MDAS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67)。气质类型为抑郁质者容易患牙科焦虑症且焦虑程度高。  相似文献   

2.
用职业价值观量表、气质量表研究了410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气质类型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大学体育教学与学生气质类型分布特征,揭示体育教学与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气质类型、参加的运动项目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并且,多血质气质类型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粘液质和胆汁质气质次之,抑郁质类型最少。通过研究以期能因材施教,把握学生个体气质特点,进行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4.
吉林西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它较早成为东北草原一个汉民族与蒙古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之一。蒙汉两族在这里长期杂居相处,形成独特的民族关系,体现在蒙汉民族间的语言交流上,最为明显的是蒙口语中出现汉语以及吉林方言的使用。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的运用类型多种多样,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通过对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运用的调查,研究总结吉林方言在蒙口语中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 ,有助于因材施教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 ,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实施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气质特点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不同气质类型 ,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安徽省四所高校体育舞蹈专项选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体育舞蹈专项选修学生气质类型均以混合型为主,并且男性高于女性;十项全能舞种以混合型和多血质气质类型为主,摩登和拉丁舞均以混合型气质类型为主,训练年限在5年以上者以混合型气质类型为主.在体育舞蹈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与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气质的弱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气质性乐观问卷、大学生适应性问卷及生活满意度问卷,对3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气质性乐观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大学生适应性在两者之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适应性、气质性乐观与生活满意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上下,且整体上性别差异均不显著.(2)气质性乐观与大学生适应性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气质性悲观与两者均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适应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气质性乐观和适应性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气质性悲观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大学生适应性在气质性乐观与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效应不显著.(4)气质性乐观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既存在直接的影响,也以“个体定向适应”及“社会定向适应”为中介而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蒙古族汉文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是用汉文创作,描绘的多为汉地生活,但由于作者的民族身份,使得作品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蒙古民族文化情结,即刚健豪迈的审美情结、英雄主义情结、民族地域情结、佛释情结。这些作品以民族气质的眼睛观察审视社会人生,实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既受到其学识水平、思想修养、语言修养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与其本人的性格气质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学风格体现出教师气质类型的差异,气质类型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了解性格气质特征对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格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师气质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旨在揭示这种影响产生的 内在机制,分析各种气质类型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劣势,并提出教师气质自我教育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蒙古族大、中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问卷调查,发现蒙古族青年跨文化适应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蒙古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情感和跨文化态度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跨文化能力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那达慕文化是一种具有800年传承历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一种完整承载古老游牧文化和充分体现蒙古人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的浓缩形式。它早已形成特有的内涵和自在模式,并通过其核心的、标志性的文化要素表达着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3.
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使用目的性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问卷对427名汉族大学生和415名蒙古族大学生进行调查,比较了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在轻松稳定和薪酬声望2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蒙古族大学生对这两个因子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民族与性别、专业、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根据不同民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择业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移民对喀喇沁地区民族构成和语言接触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平泉县移民开始早、规模大,蒙古族村落成为少数孤岛,在边缘孤岛中,蒙古语以蒙古族聚居的自然村为依托,不同程度地得以保存和传承。喀喇沁旗移民开始早,但受土地所有权限制,形成蒙汉杂居模式,程度逐渐加深,兼用、转用彼此的语言成为自然选择,随着汉族人口占优势,汉语替代蒙古语的趋势开始形成。宁城县的移民开始早,由于有清廷的支持和专门开发机构,移民可以大规模地、独立地建村并开发利用当地的土地和山林,居住模式是分离式的,蒙汉民族各保一方,杂居程度较低,蒙古族聚居村落较好地保存了蒙古语。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移民及其居住模式深受时局影响,在康熙之前蒙汉自然杂居,乾隆后汉族移民占优势,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一个调整过程,杂居程度加深,但程度不及喀喇沁旗。在蒙古族聚居的自然村中,蒙古语保留程度比喀喇沁旗好,但不如宁城县。  相似文献   

15.
蒙元时期,皇帝(大汗)对汉族、女真、契丹等各族的赐名现象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他们或以赫赫战功、忠于朝廷,或特殊技能,亦或因某些外貌特征而被赐以各式蒙古名。与此同时,亦有纷纷改用蒙古名,或蒙汉名兼用的记载。可以说,这些非蒙古人受赐蒙古名和改称蒙古名构成了蒙元时期蒙古化趋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蒙古人、色目人的汉化一同构成了当时民族融合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清代民族关系格局具体是指在清朝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内各民族之间关系的结构状态。蒙古族、汉族、藏族在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突出而又广泛的作用,因此,满族与蒙古族、汉族、藏族等民族的关系成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主干层次。而满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包括蒙古族和藏族),蒙古族、汉族、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不包括满族)则成为清代民族关系格局的非主干层次。清代民族关系格局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民族关系范围进一步扩大,民族问题复杂性大幅度提高。第二,随着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满藏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第三,满蒙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处理满蒙关系问题的政策措施更加规范和完备。第四,清朝政府有效调整了满汉关系,使之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并进一步完善了对汉族的政策措施。第五,妥善处理满藏关系,不断维护西藏地方的稳定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满蒙联盟。  相似文献   

17.
德令哈市蒙、藏、回、汉族际通婚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德令哈市蒙、藏、回、汉四个民族通婚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促成该市族际通婚的诸多因素,并分析了这四个民族之间通婚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一个农区蒙古族村落——烟台营子村的蒙汉通婚状况的田野考察,归纳整理了村落中蒙汉两个民族从历史到当下的从族内婚姻到族际通婚的演变历程,分析当下该社区的语言转用,族际通婚过程中的“硬找蒙汉兼通的介绍人”等现象,探讨蒙汉通婚家庭中子女的族属选择的问题与原因。总体上从“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对蒙汉婚姻缔结过程中村民们做出的文化选择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19.
在元杂剧中,无论什么题材,最后以圆满结局的占了绝大多数。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分析中,大部分学者是从传统观念入手,或者说多从汉族视角来分析的。本文拟从蒙古族的习俗和心理来研究、解读这一现象,希望能有不同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土族哲学思想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其特殊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承袭先祖文化的产物,而且也是土族形成过程中与羌、汉、藏、蒙古等民族相融合的结果。土族民众的世界观、时空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生活环境、生计方式的改变而随之发生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