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从先秦时期就已开始形成,并且在后来得到广泛弘扬的人格精神美及道德自觉的崇高价值,在铸造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儒家重视品德修养,讲求道义气节。突出地表现为对个体道德修养和文化生命的重视。儒家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儒家对人生是充分肯定的,所以很注意保存自己的生命,而且要积极入世孔子对人生的基本看法:“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懦家认为人有七情六欲,要合理引导。人的生活不能仅限于“食色”等本能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否则就近于禽兽。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主要受到“礼乐精神”的影响 ,表现在择中立城与礼制观念、诗意的庭院、宜人的尺度等方面 ,而礼乐精神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今天 ,我们应发掘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 ,努力用今天的手段实现“天人合一”、“人文主义”、“礼乐互补”,以满足新的人民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化的天道本原以及天道本身的审美化特质决定了以《礼记》为核心文本所建构的先秦儒家礼乐美学必然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思想维度和超越性的精神内涵。按照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显证方式,礼乐乃是一套交通天人、兼摄圣俗的价值系统和行动规范,而礼乐此种功能的践行机制在于一种可以“上下其说”的情感。情感不仅是人间礼乐的发生原理和功能依据,它更指涉、含蕴形而上维度而与性和天道紧密相联,在此意义上,情感因能同时涵盖形上、形下之域而成为主体在礼乐世界中接连天人的精神通路,故正确理解情感在礼乐文化叙事中的思想属性和价值特质成为把握礼乐美学形而上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儒家由孔子创立,经由后儒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观念是“仁”,核心功能为教化。儒家教化是以“人”为逻辑起点,通过礼乐制度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文化化,化性起伪,最终使人人向善,止于至善;当代社会应传承儒学及其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倡导教化、敬畏生命、尊重人格并重视典礼仪式对人教化作用,同时,为政者及社会各精英阶层应起率先垂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长江下游、太湖之滨的吴地居民 ,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 ,吴人在适应这种“水”环境的过程中 ,形成了以稻作农业和商贸为主的经济生活模式。以此相伴 ,产生和发展了吴地文化类型。吴人在与特殊的生态环境、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中 ,经世代累积、长期积淀而形成了共同的人格特征 ,因此 ,吴地居民人格的区域特征是人与自然、人的生产活动、人与文化的互动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格的塑造和培育,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人格的系统塑造和教育之中,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美感、生态责任与良知以及合生态理性的行为习惯和生态道德实践精神等。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塑造,应当明确生态人格的塑造在生态德育系统中的目标定位、注重生态人格形成过程和环境的系统性教育、“平等对话”、“自我内化”、“主动参与”等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7.
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孔子的“爱人及物”思想和孟子的“仁民爱物”思想。孔、孟儒家“仁爱”伦理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仁爱”为一切生命原则.热爱生命、敬畏自然、惜生及物和悯人爱物;二是以完善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强调君手人格的培养。孔、孟“仁爱”思想的当代生态伦理价值体现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境伦理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够弘扬“仁爱”精神,重视生态保护;有助于培养君子生态伦理人格,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的“畸人”,畸于人而同于天。畸人内德充实,生命力顽强,与神人、至人等理想人格形成互补关系。“畸人”之德,其一,以道为宗,师法自然;其二,超越形骸,忘怀生死;其三,具有以“畸”为用、以无用为大用的生存智慧,与物为春,与时俱化;其四,“独”,保持精神和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游方之外,以醒世者的姿态批判礼俗社会对生命和人性自由的框限,反对对人的同质化和标准化要求。庄子借“畸人”形象,一方面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审丑”美学;另一方面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意涵,期待人们能跳出成心和定见的思维惯性,对生命作平等观照,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和独立。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我国健康人格理论探索的先行者”的戴木才教授撰著的《毛泽东人格》一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毛泽东人格》一书,从“圣贤人格的光环———毛泽东人格与毛泽东现象”、“毛泽东人格的历史———文化渊源”、“毛泽东人格的成长”、“毛泽东人格的自我探索”、“毛泽东人格的精神宝藏”等五个方面对毛泽东人格进行了透视、分析、总结,用清新、流畅、优美的笔调将博大而精深、丰富而多彩的毛泽东人格的形成原因、过程、内容娓娓道来,使人手不释卷,掩卷而沉思。作者把毛泽东作为时代的象征人物,放在整个民族文化和中国社会历史中来…  相似文献   

10.
李渔文化人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李渔的自适心态、“游于艺”的人生价值选择、赋予为艺以糊口资生功能的贵生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他不同于传统士人的新的文化人格,并从市民意识的角度分析了形成其新的文化人格的原因,并指出,囿于实际的市民眼光和大众文化的艺术品味,使李渔的艺术创作悦世之姿有余,而传世之生命力不足,是其人其文失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礼”与“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设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是等级秩序与和谐的对立统一。“贵和”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既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直至今日,儒家礼乐文化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晋名士艺术境界的形成路径清晰而富于哲理,他们通过心身外在表现的审美追求以获得艺术对象审美外观的人格化,通过“远”之本体追问与“远”之身体探寻来实现人生和艺术的玄远境界,使得“心”臻至“无”之境与“美”臻至“无我”之境在人生与艺术层面完美融通。如此,魏晋名士与肉身以及欲望存在的自我渐行渐远,而生命精神却始终作为不可或缺的逻辑线索,延续于人生、艺术之中,成为艺术精神和人格蕴含的内在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理念传播规律与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以及生态经济新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到来。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生态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俗文化感性文化层次;对前者进行理性升华的雅文化的理性文化层次;雅文化政治化的政治文化层次。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是一个生态“政治社会化”带动生态“社会政治化”的规律与战略的过程。其关键是观念性知识分子成为取得生命的内在自由的生态文化的先进教育主体,在公共领域进行生态文化的政治社会化的话语传播的实践,从而建构生态政治的合法性,使现代人确立“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的生态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形成两种和谐的关系:“主体间”的存在体验关系、“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认知关系。进而建立符合生态正义的绿色差序格局和谐发展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14.
端砚作为文房器物,对历代文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历史长河中,端砚引兴文思,文学赋予端砚以文化品格,并在交汇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端砚诗、赋”作品。本文由此开展,重点从“天地之精——端砚诗赋中的生命精神”“巧匠——文质相杂的工艺观”“守拙——端砚特质与端人品行”“比德——流光溢彩的石品与人生德行”等四个方面凸显端砚诗、赋中所蕴含端砚精神及其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艺美学思想不仅要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狭义理解,而且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平衡的审美状态”的广义的理解。从自然生态到生命生态、心理状态,春天的诗交融着自然、生命、人性、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上形成了一个动态和谐的生态审美存在。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人们推崇木讷不言的人格,这种人格是在礼乐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礼在本质上是一种手势语言,所以礼乐文化重仪式动作,轻语言表达。长期的礼乐教化和终身的行礼过程形成了先秦推崇讷言人格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7.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探究“福”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演变,梳理现代之“福”与传统之“福”之间的关联性、传承性,以现代理念诠释“福”文化在生命价值实现、百姓日常生活、具体劳动创造中的新时代价值,让“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衔接,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文化支撑,为走好新时代幸福之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文化人格概念的阐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从文化的视角去发掘“嘉庚精神”的教育本质内涵,展示“嘉庚精神”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针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现实基础和社会环境,探索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建构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要求,指出应继承“嘉庚精神”的民族性,传承民族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应弘扬“嘉庚精神”的先进性.参与先进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应坚持“嘉庚精神”的现代性,确立现代人的主体地位和批判意识;丰富“嘉庚精神”的时代内涵,培养面对开放、变动的现实与学习特性。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求知”被看成是塑造“君子”理想人格所必备的美德,因而深入地探讨了人愚智的成因,揭示了“求知”源于人生命的自由意志;探讨了人的知识智慧形成的先天素质和后天习染等问题,指明智慧与道德是形成理想人格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坚持了知行统一观;在坚持社会进化论和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把“开智”与强国统一起来,提出了“民智者,富强之源”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人道精神与社会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孔子能面对“礼乐大坏”、民生涂炭、真理远弃的现实,关心人的存在,进而揭示了现实人生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维持和发展人的生命,并对生命自身深怀尊严与敬畏;超越单纯生物学层次,实现做为人的品格,做文化的、人格的、价值的人.作者从正义的积极侧面——仁的发扬和消极侧面——义的惩戒两方面作了分析,进而认为,孔子的仁义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