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关羊皮书     
李孟山 《公关世界》2008,(11):45-45
有一晚,忽然做了一个梦,梦里一个长得像大卫·奥格威的老神仙神秘兮兮地交给我一张羊皮,说:“你不是一直梦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关人吗?看吧,这秘笈上说的就是一个公关人应有的资质。努力做到,你就一定会成功。”我兴致勃勃地抢过一看,大吃一惊,暗叫:“天哪,如果公关人就是这样,岂不成了疯子?  相似文献   

2.
倾听有学问     
早晨起来,小王兴高采烈地对小李说:“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可有意思了。”小李说:“噢,你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我昨天晚上也做了一个梦。我梦见咱们一大群同学一起去郊外玩,有小赵、小钱、小孙……”随着小李眉飞色舞地叙述,小王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终于她说:“对不起,我得去洗漱了。”望着小王的背影,小李张着大嘴,难道自己做的梦没意思吗?其实,并非梦的内容不够生动有趣,而是小李的叙述本身成了一件大煞风景的事。小王希望交流的对象是一位好听众,而小李却未能领会对方的要求和自己的位置,强行占据了演说者的位置,结…  相似文献   

3.
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梦想。一家、一族如此,一国亦如此,失去梦想便等于失去了人之灵魂、国之精魄。18世纪,大洋东岸的“美国梦”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他们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智慧与决心,便定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二百年后的今天,在大洋西岸的中国,“国之梦想”在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在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上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中国梦”沉重,因为它在波涛汹涌的舷路上被铸入了太多汗水、鲜血甚至生命;“中国梦”轻盈,因为它仍在为无数不懈的造梦者们生生不息、世代托举;“中国梦”遥远,因为它承栽着十数亿人民的权利、幸福与人生价值;但“中国梦”渐近了,渐近了,我们终于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比任何时刻都接近这一梦想,“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4.
简单的答案     
某位大使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询问成功的秘诀时,安南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我至今记得17岁时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课:一天,库马西寄宿学校的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他问我们:“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我们齐声答道:“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相似文献   

5.
丁小蓝 《金色年华》2011,(11):23-25
关于普罗旺斯的梦 我做了太久 “知道吗?夏季时,普罗旺斯整个地区都是紫色的。”我把整张脸都藏在竖起的历史书下,以此作为掩护,悄悄地对同桌小木说。  相似文献   

6.
白明 《中外书摘》2008,(12):79-81
这“杀熟”的故事且讲哩,一位朋友有一次找到我,说白明,跟你们家那亲戚还有联系吗?我说倒是有联系,留了一个电话号码。为什么还有联系呢?是因为那个“亲戚”,他认为我们家这点油水没榨干,他认为还应该有,所以他留了一个尾巴,留了一个电话给我。我曾经在我们家翻遍了,确实是没有了,人家说船破有底、底破有帮,帮脱了还有钉,我们家的这只破船连钉子都没了,  相似文献   

7.
忘了是几岁的时候了,时值傍晚,一群小孩儿在乡路上玩跳房子。十多米远的地方,停着一辆农用三轮车,车头正对着我们。一个拄拐的老头颤颤巍巍走过来,对我们说:“别站在车前头,到一边去玩。”我们正玩得热火朝天,谁都不搭理他。过了一会儿,老头又走过来说:“别站在车前面,你们听不到吗?”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就十分想去登长城,就连做梦也梦到过我登上长城,亲手摸到城墙上的石砖。去年国庆节,爸妈终于让我实现了这个登长城的愿望。 国庆节那天,我和爸妈来到长城脚下。抬头一看,长城宛如一条巨龙卧伏在群山之中。爸爸笑着对我说:“轩,你能登上这长城吗?”我满怀信心地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要做女好汉!”  相似文献   

9.
果子也会疼     
远郊那条公路两边,有许多果园,门外全都竖着“欢迎采摘”的大牌子。儿子儿媳妇轮流开车,拉着我们老两口,进入那条公路放慢车速,大家边往外张望边讨论:去哪个果园呢?一家果园门口有醒目的广告:“请来采摘火龙果!”儿子说:“火龙果长在树上还是藤上啊?去看看也好呀!”儿媳妇说:“那一定得进棚里摘.爸妈还是喜欢在阳光下的露地上采摘的。”我说:“采摘之意不在果.能在苹果树下走走就好。”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因为我们把“理解万岁”喊得太多太滥的缘故.“理解”二字反变得不易理解了。这话似乎说得有点儿耸人听闻,其实并不算过分。仔细翻检一下我们的生活,便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如此之多;如此之深。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父子母女之间、婆媳之间、甚至夫妻之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喊着要多一些理解。“理解”是什么?姑且不谈,先举个例子:教师给学生讲一个公式,他在备课时,首先想的是他教授的对象是不懂这个公式的学生,于是他以学生之心揣摸这个公式,设法把它变得通俗易懂,然后传授。讲授之后便问学生:“你们懂了吗?(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