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希廉先生一八三二年在《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卷首《红楼梦总评》中说: “五回…是一部《红楼梦》之纲领。” 他第一次提出一种假说,来说明《红楼梦》的大的结构。这就是所谓“纲目说”的滥觞。这种理论,把《红楼梦》分为“纲  相似文献   

2.
“富士”胶卷主要适合于外景拍摄,色彩鲜艳,是目前市场上最畅销的品牌之一。市场上“富士”胶卷的冒牌货较多,这里介绍一些鉴别方法。 正宗胶卷外包装纸盒上字迹清晰,色彩鲜艳,纸盒有打印的有效期限及乳剂编号,包装盒平整,字迹颜色浅、压凹较浅。冒牌的外包装纸盒色彩较暗淡,无打印有效期限及乳剂编号,纸盒两端封口粘力不强。 正宗胶卷暗盒盒盖密封好,盖子用手轻易不能揭  相似文献   

3.
西周晚期,厉王被国人流放,出现了一段“共和行政”。这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中国历史就是从“共和”元(公元前841)年起始有确切纪年的。关于“共和”含义即“共和行政”的历史真象,因史籍纪载歧异,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未定论。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新的探讨。 《史记·周本纪》云:“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索隐》引《汲冢纪年》曰:“共伯和干王位。”引《鲁连子》曰:  相似文献   

4.
“相邻权”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通则》仅对相邻作了些粗线条的规定,这与实际生活中相邻表现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很不相称。因此,加强相邻立法及理论研究很有必要。笔者拟从《民法通则》“相邻关系”立法及理论界说、相邻在现实生活中的纷繁性、相邻权之历史渊源、相邻权理论及立法之完善等方面作些探讨。一、《民法通则》“相邻关系”立法及理论界说我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  相似文献   

5.
《汉语拼音方案》由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个部分组成。笔者认为,隔音符号这个部分在汉语拼音中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不如干脆取消还能使《汉语拼音方案》更为精炼。兹试述如下,不妥之处,谨祈方家教正。《汉语拼音方案》指出:“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ao(皮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  相似文献   

6.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诗歌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郭绍虞先生的《中国代历文论选》对“诗言志”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述,他说:“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太师陈涛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日:‘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劳动报酬分配问题上,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横向看世界,除原苏联、东欧国家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脑体正挂”,即脑力劳动者的报酬高出体力劳动者若干倍。纵向看历史,解放前我国脑力劳动者的报酬高于体力劳动者若干倍。“脑体倒挂”是解放后“左”的路线统治中国的后遗症。虽经拨乱反正,这个问题仍未解决。人才为治国之本,我国又急需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可是,由于长期存在严重的“脑体倒挂”,致使许多人才外流、早逝、改行、搞第二职业。这使得本来就稀缺的专门人才更为奇缺。远虑看未来,人才流失使中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将难以为继,严重地影响着四化大业的实现。国家应把有限的财力合理地用到教育、科研事业建设上,尽快地解决“脑体倒挂”问题。  相似文献   

8.
“达瓦孜”。维吾尔语又称“达尔哈奇克西”,意为上高架踩大绳。我国汉文文献称“绳伎”、“走索”、“绳舞”、“高嬗伎”、“戏绳”、“履绳”、“[纟亘]戏”、“踏索伎”、“走软绳”、“绳技”、“踏绳”、“踏软索”、“走绳”等。这一高难度惊险的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并日趋成熟。不仅是使用的道具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同,在演出的技巧上也不断有新的突破,成为灿烂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支耀眼的奇葩。它先被列入“百戏”,后又编人“散乐”,晋以后称之为“杂伎”。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辨”是一个非常古老又长期争辨不休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不但先秦的诸子百家各持其说,就是秦汉以后的儒家,见解也多有不同。事情从来是这样,越是现实的、直接涉及到人们利益关系的问题,就越会使人们格外关心,并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加以理解。 利的层次 “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其狭义的理解应是与“义”相对的不正当的欲求,或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追求利己目的的意图和行为。对于利的广义理解则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应当得到满足的需要。只有对利的内涵加以严格界定,谈义利之辨才有基本的前提。本文说的利,是从广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这里讲了这样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应怎么理解呢?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志”应当作立志来理解。因为这里讲的“学”是一种自觉、积极、主动地学,并不是有人催着学,逼着学。这个“学”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不是孔子讲的:“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不是遇到了困难才想到学习,是把充实提高自己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立志”这层意思,说的是人的理性行为的重要表现。 从过程来看,“学”是个很苦、很…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史和西方古代中世纪史的研究中,通常把“米兰敕令”,即君士坦丁在取得“米尔维安桥”一役胜利后,于313年与当时东方皇帝李锡尼乌斯在米兰会晤时联合颁布的一个对基督教实行宽容政策的法令,视为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的标志性事件.然自19世纪末,随着德国学者O.西克否认“米兰敕令”存在说的提出,引发了20世纪以来关于该敕令是否真实存在这一问题的争论.时值所谓“米兰敕令”颁布1700年纪念日,从学术史回顾和文本解读入手,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该“敕令”的真实性问题,并阐释其历史地位,就显得很有必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5):243-249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语境中,礼之集大成者,非孔子莫属。孔子之礼,源自周礼。在治国、化人、济世等不同的层次,对它可有各不相同的解读。与仁、与义、与乐,孔子之礼均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具体运用孔子之礼,必须掌握其本质与具体分寸。当今在弘扬包括孔子之礼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当扬则扬,当弃则弃;此乃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孔子之礼乃至对孔子的最好的维护与尊重。  相似文献   

13.
六经的次序问题,有以《诗》为首、用《易》居前等代表形式,其中次序原因,历来众说纷纭,分歧较大,现代学者的探究虽多,仍无定论。六经从以《诗》为首到用《易》居前的次序变化,反映了六经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轨迹。以《诗》为首的次序,是依照六经产生时代的早晚排序的;而用《易》居前的次序,则按照秦火之后,西汉六经恢复的早晚排序。  相似文献   

14.
“石头纪年”新探王靖胡适之先生于1921年高倡“自传说”,三十余年,“新红学”独帜高标,其声势之大,影响之深,实属空前。到五十年代,主要因其自身的弱点,“自传说”逐渐被怀疑、受抵制、遭批判,“新红学”式微矣。硬将小说当自传,谁也无回天之力挽狂澜于既倒...  相似文献   

15.
东周金文中频繁出现“玄(铉)镠(翏)” (或“玄镣”)这一专有名词,该名词到底指称何种金属原料,学界观点不一.从东周青铜器合金配置角度看,结合文献及音韵学有关知识,“玄镠”可能是指称东周普遍出现的“铅锡合金”;“玄镠”之“镠”和后世文献中出现的“连”、“镬”音近且同义.  相似文献   

16.
陆游“诗家三昧”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中兴诗人陆游,“少历兵间,晚栖陇亩”①“身老空山,文传海外”②。他晚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 历,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示子 》③等诗中自谓中年从戎南郑时悟得“诗家三昧”。 对放翁所谓“诗家三昧”的理解,是认识其文学思想、创作历程的关键,本文即欲对此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7.
“两权分离”理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流行的“两权分离”理论,割裂了所有权内涵的统一性,将经营权实际上等同于控制权,从而使“两权分离”实质上变为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利结构应由四要素即所有权、控制权、治理权和经营权所组成。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所有权与控制权相统一。国有企业应按这一原则实施改革,既有利于经营者自主、灵活地开展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又能保证所有者对企业运营过程和绩效进行控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古代没有“天下公有”和“公有制”思想《礼运》大同章的“天下为公”四字,现在都解释为“天下是公有的”,或“天下成为公众的”,或“天下成为公共的”。甚至说“天下为公”体现了“公有制原则”,“明显的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些解释和说法,似乎已成为群众的常识。但它们来源于康有为的托古,缺乏历史根据。康有为在《礼运注》里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者,官天下也。夫天下国家者,为天下国家之人公共同有之器,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中庸”曾被批判为折衷主义、调和主义,或者仅仅被理解为在矛盾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的思想方法。这都不符合先秦儒家所谓“中庸”的本来含义。“中庸”是以儒家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合于“礼”的道德准则为其具体内容的一种伦理政治观,抽去其特定的具体内容,就不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了。“中庸”说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完成。但关于用“中”的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而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五谷、五种之五,古今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是实数,即指具体的五种谷物。利用出土的简帛材料,并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五谷之五一般是虚指,即泛指多种谷物,后之注者往往作定数解,失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