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孟子的孝道观为主要参照,分别从发生学、诠释学的角度探究孝道观得以产生的历史土壤和文化渊源,探讨孟子孝道观的主要内涵、理论表现和思想特质,客观评价孟子孝道观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道德教化、宗教意识的积极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分析孟子孝道观与政治、法治之间的思想联系,指出孟子孝道观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与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大生命观认为天命是生命的本源,身心是生命的结构,心比身更重要。孟子把生命的问题由天道转化为心性问题,提出养心、养气等心性方法,回归生命的本源,最终可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生命境界。孟子规定了儒者生命之道的模式,为儒者安身立命指出了一条正大光明之路。然而,从现实效用来看,孟子的大生命观模式只适合于上智之人,不能在现实中完全开展。  相似文献   

3.
孟子对孔子的圣化,从改造孔子的圣人观开始,以讨论"德"和"位"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强调崇高的道德是圣人的主要特征.孟子认为:圣人作为道德楷模,教化后世.孑L子是圣之时者,道德的集大成者;孔子作<春秋>为后世立法,继尧、舜、汤、文王之后成为圣人.孟子对孔子的这种圣化,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孟子继承了儒家重人重民的基本精神,以仁为核心,在其"民贵君轻"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君臣观.孟子的君臣观在政治领域中充分体现出了人的理性精神,使得周以来的重人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孟子对君臣在道德上有很高的要求.为政在人,君臣观合政治与道德于一体,重视在观念上限制和制约君权.这种在政治领域中较早体现的理性精神,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政治思维方式,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法制民主完全不同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孟子在与告子相互争辩中确立了人性善和仁义内在的观点,但如何将人性之善和内在于人性中的仁义等德性外显出来,这是孟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其独特的“践形”观。“践形”即是将内在德性充分表现于外在形体之中,最终达到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这种德行之间的统一性在孟子那里以善与正当性的关系得以突显。这篇文章首先结合出土简帛中的儒家文献考察了孟子的“践形”观,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孟子仁义之道下的道德正当性观念,从而阐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内外之境。  相似文献   

6.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坛上,从闲适文学这一路走来的贾平凹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引进,他在思维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综合而分析,由意象而抽象,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整体观照他的作品,则具有以下四个维度,即国家、社会、历史的维度;超验的维度;自然的维度;生命存在的维度.文章主要从生命存在的维度对其作品进行阐释,具体从情爱观念与女性观的角度来阐发.  相似文献   

8.
孟子以性善为人性本质,同时,人性的生成中也潜存着后天习性面向。基于动态人性观的视域,考察孟子人性论发展的一种可能;在人性立论层面,孟子人性论并非现成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在人性面向层面,孟子人性论潜存着后天习性,由于后天习性的介入,人性面向也由应然转向实然;在主体工夫层面,孟子提出“思诚”联结“诚”与“思”直接面向后天习性,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开显主体的切实道德践履。同时,这一过程也即是孟子人性论的生成与完成,其潜存面向也为孟子人性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关于"仁义内外"的议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一是道德情操何由发生的问题,二是仁与义的特征和施行范围的问题.前一维度由孟子奠基得到了传统道德哲学充分的理论关照,后一由"义"价值所发展的探究社会生活行为原理的研究却浅尝辙止,而这正是转型期的中国伦理学将对公共生活道德问题的探究置于优先地位而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10.
孟子、荀子所说的人性具有不同的内涵。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人天生的合群性,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可能性与主动性,荀子的性恶论则揭示了人天生的追求自我满足的感性欲望,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必要性、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性。由于受人性观的制约,孟子、荀子在道德理想人格教育的方法论上,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