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下的八阵图遗址,历来记述甚多,无人置疑。而事实上,诸葛亮并未在那里摆阵练兵,本文就此作一点考证。 关于八阵图,《三国志》仅寥寥数字:“亮性长于巧思,……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既未谈及阵法的性能和运用,也没讲有遗址。后人说诸葛亮八阵图有遗址在白帝城下,是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篇云:  相似文献   

2.
从阳都故城考古论证诸葛亮家族的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诸葛亮成年后的生平,史籍已有详载,但对他的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的活动及其父诸葛珪的研究则较少,文献记载亦零星,本文仅就山东阳都故城考古调查中发现的与诸葛亮家族有关的新问题讨论于左,就教于方家。 一、文献中记载的诸葛亮 (重点摘录)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故里暨离阳都年代诸异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的故里,也就是他的出生地,本来不会发生问题,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很明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又同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玡阳都人也。”问题的出现在于琅玡郡、阳都县并省之后,阳都故地后代随着归属之州县发生变化而亦随他不定。编修地方志时,主其事者不明白叙述设置发生变化的因由,却各自拉名人入本县籍,这就是旧《沂水县志》及《临沂县志》均称阳都在本县境内,并于《人物》卷中都收入了《诸葛亮传》的缘故。解放以后,词书以及论文、专著中,于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忠武祠墓志》载"沔阳八阵图考、说"进行了部分解析。认为,《忠武祠墓志》作者李复心的研究破解了沔阳八阵图,化神秘为具体,化繁难为简易。其研究方法异于他人,其研究成果是贴近实战的,是别开生面的。本文在李复心研究的基础上,推出沔阳八阵图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前线应是得到了应用的。因此,沔阳八阵法对研究诸葛亮技、战术方面的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在适当的地方,恢复李复心研究的沔阳八阵图垒,对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现代旅游及给后续研究者提供"八阵图"的实物参数,都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几乎所有的历史名人,生前,人们对之总是或褒或贬;死后,随着历史的复杂演进,其所受毁誉,也多有变化,甚至全誉全毁,尖锐对立,而又时反时复的。唯有诸葛亮,其生也备爱赞叹,其死也尽享美誉,一千八百年来,对诸葛亮,差不多都是众口皆碑,古今共仰。 诸葛亮究竟凭藉什么,获得历史这等不同寻常的恩遇? 是象世俗所传,诸葛亮能掐会算,战无不胜,创建了军事指挥的奇迹吗?细检史实,结论却是相反。不可否认,诸葛亮确实是长于治军,巧于发明(创八阵图、制木年、流马、连驾)但在军事上,对于更重要的指挥才能——“应变将略”,确如陈寿之评:“非其所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下引《三国志》只注书名和篇名)正是由于这一重大缺憾,他一生,除南中之役因力量对比占绝对优势而取胜,军事上实无值得炫耀的成绩。刘备  相似文献   

6.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后出师表》写于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冬十一月;这种记载是错误的,由此造成一系列疑难问题.真实情况则是,诸葛亮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冬十二月写作《后出师表》;由此出发,一系列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恢复《后出师表》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深刻理解和宏观把握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行动轨迹.  相似文献   

7.
《北堂书钞》卷三十八载诸葛亮《与李严书》,其文曰: 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北堂书钞》为初唐名臣虞世南所辑之类书.从诸葛亮过世到唐初已近四百年,诸葛亮的著述多有散佚,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诸葛亮著作,有的已注明其已亡佚,此后更日渐消亡,至清代张澍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时,当年陈寿整理《诸葛氏集》时记录为104112字的篇幅,可信者也仅余1万来字.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在其生前生后得到过许多人的赞誉,但也受到过人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的批评。有的说他“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有的认为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有的“惜其才有余而见未至”,“未能审时定势,大顺人心”(吕温《诸葛武侯庙记》);有的更直言不讳地指出:“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苏轼《诸葛亮论》)  相似文献   

9.
乾兴元年真宗驾崩,在起草“遗诏”时,是否于命刘太后“处分军国事”上增一“权”字,《宋史》两处记载截然相反,《王曾传》称王曾坚持添入“权”字,而《丁谓传》却云是丁谓“增以‘权’字”。据当时诸记载,可知《王曾传》的说法源自王曾之弟王皞,但其说法并未为北宋中期编纂《仁宗实录》《两朝国史》的史官所认可。本文通过辨析王曾、丁谓究竟谁欲于“遗诏”增一“权”字,揭示仁宗即位初年,王曾、丁谓政争之起因、过程以及其隐藏于文献记载背后之隐衷。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所列举的治疗法多以针刺为主,对于方药的运用仅有十三个,后世中医界将此十三个方剂简称为“内经十三方”。《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中所提及的十三方用药虽少,但却都系我们祖先运用方药治疗疾病的最早记载,其中有些方药迄今在巾医临床上尚有意义。所以,认真研究“内经十三方”对认识祖国医药学在远古时期的创造和发展情况以及今后的中医临床工作都有一定的意义。《生铁洛饮》是“内经十三方”中的第二个方剂,本文仅对《内经选读》一书中关于《生铁洛饮》一方的方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成语溯源     
英雄无用武之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录用了《诸葛亮传》中这一段:“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通鉴引录其原文,只改动了一句话,变成了今天的习惯说法。(《辞海》与《汉语成语大词典》皆举《资治通鉴》为源,误)  相似文献   

12.
汉语骈列的词语和四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一段故事说: 诸葛令(诸葛恢)、王丞相(王导)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案诸葛恢为琅邪阳都人,父祖辈都是三国时代有名的人,祖父是魏司空诸葛诞,父亲是吴大司马诸葛靓,族祖有诸葛瑾、诸葛亮。王导是琅邪临沂人,祖父王览在晋初为太中大夫,伯祖王祥在魏为司空,在晋为太保,父亲王裁,在晋为抚军长史。这两家都是名门望族。诸葛氏原为葛氏,后称诸葛。晋元帝司马睿为安东将军时以王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以诸  相似文献   

13.
<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南下攻曹,而曹操投入此役的兵力则“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兵力对比约为十比一。因此,官渡之战被誉为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曹操则仅得兗、豫三州,况且后方又不稳定,总的力量对比,曹方处于劣势,无庸置疑。曹操说得十分明白:“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而诸葛亮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将寡。”不过就官渡战役而论,《三国志》记载曹操兵力如此少,恐有失实之处,且与有关记载亦有矛盾。对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经指出:“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根据有关记载分析,我以为袁曹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其根据是:  相似文献   

14.
<正>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出师表》一文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由此引出诸葛亮隐居地是南阳或是襄阳之争。这一争论大约已有一千余年,迄今尚无定论。《河南日报》一九八七年八月八日发表了水仲贤先生的《诸葛亮隐居地碑文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我见》),这是诸葛亮隐居南阳说之新见解。对此笔者尚有不同认识,愿提出来与水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16.
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实质不过是一部诸葛亮传。书中芸芸众生,敌国如曹操、司马懿父子;盟国如鲁肃、周瑜、陆逊;蜀国如刘备、关羽、庞统、姜维,无一不是诸葛亮的陪衬。然而,同是陪衬,或者作为对手,从对面着色,或者作为朋友,从侧面烘托、渲染,惟姜维是以诸葛继承者的面目出现,是诸葛光辉形象的延续。姜维身上更多地再现出诸葛的志向、智慧种品质。这是罗贯中塑造姜维形象,在构思上最显著的特色。“出师未捷身先死”,协助刘备鼎足天下的诸葛,六出祁山,未能统一天下,赍志以终。诸葛生前出于“身殁以后,无有能图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5,(3):123-124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九年级上册《语文》(简称人教版《语文》,下同)中的"南阳"一词注释注错,《隆中对》篇目命错,理应并必须修订。先说"南阳"一词注释注错及其订正。有两处:一是节选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简称《亮传》,下同)《出师表》诸葛丞相交代的"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注释为"东汉郡名,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二是《陋室铭》"南阳诸葛庐"中的"南阳"注释为"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这两个注释,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为何娶黄氏丑女为妻? 诸葛亮娶黄承彦之丑女“黄阿丑”为妻的故事,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未载,仅见于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大意为:“沔南名士”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家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足下以为如何?”诸葛亮一听,喜出望外,当即答应,随即就用车子去沔南把阿丑姑娘接了回来。象诸葛亮那样已被当地名士们公认为才貌双全、品学兼  相似文献   

19.
“诸葛大名垂宇宙”。自汉末迄今,评论诸葛亮的文章和诗歌极多。从诗歌说,以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篇数量既大。质量又高。杜甫以人物为题材的诗歌,同时的人,他怀念李白的诗最多;而不同时的历史人物,则他怀念诸葛亮的诗最多。杜甫之于李白声气相通,交谊素重,同为当时出类拔萃的诗人,倾慕爱惜,发为诗篇,篇目既夥,情感至深,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杜甫之于诸葛,生不同时,政事、文学又各异其途,但他对诸葛亮景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宋玉生平探考 关于宋玉的生平经历,由于史料记载不足,难作详细考证,现仅就占有的资料,对宋玉的生平经历略作探考。 宋玉的出生地,按晋代人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卷一和南北朝时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记载,宋玉为鄢都(今宜城)人,现存遗址有宋玉宅及宋玉冢。最早记载宋玉其人的是西汉人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