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加快西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将成为 2 1世纪我国西部经济开拓的新空间。本文运用多学科理论 ,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学调查法研究探讨西北地区体育健身产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西北地区体育健身产业的开发战略和实施对策。研究结果显示 :西北地区体育健身娱乐业 ,将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开发的新兴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严重的灾荒成为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推动因素之一;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把水利开发放在首要地位.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地方政府积极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基本使西北地区摆脱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严重灾害的局面.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在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上的矛盾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没有通过实现开发来解决局部性的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开发西北战略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从西北地区在全国所处的国防、经济和民族地位出发 ,较完整地提出了开发西北的战略设想。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开发西北 ,一方面改变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 ,提高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 ,巩固西北边防 ,进而达到建立一个独立、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敏 《人文杂志》2001,2(4):132-135
抗战开始后,沿海各地相继沦陷,西北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国人开发西北的呼声也开始高涨起来,促使国民政府逐渐将眼光投向比较闭塞落后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和实施开发西北的政策.一系列开发活动,促进了西北地区工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西北商贸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开发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时期进行的西北开发对面积广阔、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国民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对当时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限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 ,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 ,西北开发的成绩并不可观。但仍有许多经验教训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全面启动和发展西部的社会经济,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应该从西北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虑西北各省间的发展差异。本文在对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人均GDP、劳动力从业状况、教育卫生医疗水平截面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比较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 20世纪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 从 20世纪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从现代化历程在西北演进的角度, 力图阐明各时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内核, 揭示前后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必然联系, 比较各时期西北开发思想的异同, 从而得出三点结论: 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的核心是推进西北地区的经济现代化; 从西北开发到西部大开发是 20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然;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 20世纪西北开发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西部开发观的演进及操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近代化的视野下规划了开发西北的蓝图,这是近代以来国人对开发西北认识的一次质的跃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国民政府对西北地区的建设,深受孙中山开发西北思想的影响,是其思想由认识到实践层面的转移。共和国初期及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可以说是在继承孙中山等近代开发西北思想认识基础上的一次综合与全面推进,并明晰了西部地区的地理概念。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长久的政治平衡在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下发生了剧烈变动.本文将近代西北地区放在世界地缘政治变化的范围内,结合近代国内地缘政治结构的变化因素,着重分析和探讨19世纪下半叶与20世纪30、40年代西北地缘政治变化和地位升降的表象与因为,为全面揭示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提供基本史实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特色使得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直很受关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巨大作用,西北地区是受非正式制度影响很深的区域,文章分析了该地区非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永强 《阴山学刊》2010,23(1):80-85
民国时期,在西北移民垦荒思潮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下,大批贫民和难民涌向西南、西北大后方开垦荒地。新垦荒地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由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原因,大面积开垦荒地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深远,加剧了西北地区耕地的荒漠化,恶化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宋美媛 《南方论刊》2009,(10):58-59
近代西北皮毛贸易的发展以天津开埠为起点,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呈现曲线发展变化。在西北皮毛贸易发展过程中,来自外界的动力如天津开埠、近代交通的改善、国际市场的需求、外商洋行的引导等等,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近代西北皮毛贸易的开展,西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转型也产生了诸多变化,体现在市场、城镇化、民俗民风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旅游资源的自然、文化生态状况与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西北地区因其悠久、活跃的历史 ,古代民族在世界史上的重要影响 ,及独特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 ,保存有极富自然与人文价值的旅游资源。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其资源价值将迅速提升 ,但同时也将面临巨大压力和危险。本文评价分析了该人文历史区域旅游资源自然与文化生态状况 :关键自然资本和文化资源随时间流逝和环境恶化不断退化、消失 ,具有不可逆性 ;自然承载力差、环境容量低的生态性资源 ;多民族文化和社会风俗所构成的亚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文化生态的弱化与异化。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讨论了自然与文化生态保护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马克思的一般社会文化形态发展理论 ,结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特点 ,对西北地区的社会结构转型的文化整合问题进行一般性的哲学研究 ,从整体上把握西北民族地区文化整合的特征 ,为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三线建设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发内地、备战备荒的重要建设运动。从科教视角对此主题的深入研究亟待加强。陕西省是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其科教事业发展深受三线建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体现在,这一时期从省外迁入、于西安兴建了众多高校和研究所,为西安和陕西日后成为西北地区科教中心打下了基础。间接影响体现在,三线建设期间为支持迁入职工的子女入学,兴建了众多附属中小学校,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入学率。教育的普及,为工厂企业培育了合格劳动者,助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对旧中国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西北地区经济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渐进性和不平衡性,以及40年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和生产力自身运动规律认识上的差异性和实践中的曲折性,西北地区同我国其他地区乃至发达地区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广袤的土地、富集的资源,有待于大规模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经济开发重点势必西移,分析西北地区开发成就,研究进一步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探讨西北地区开发对策,就成为区域经济战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余永跃 《江汉论坛》2004,(12):21-23
在西部大开发现有的制度体系下,由规模经济、生态经济外部性、经济风险和交易费用等多方面因素所引起的西部大开发潜在利润的增加不能实现内部化时,形成了制度创新的利益动因,从而有必要对当代中国西部大开发现有制度体系进行创新,以利于实现这些潜在利润的内部化,达到增加收益的制度创新与变迁的目的。本文着重就这四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西部大开发制度创新的利益动因。  相似文献   

18.
浅论抗战时期西北经济开发中的资源委员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岩 《人文杂志》2001,(4):136-139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西北地区作为战略地位仅次于西南的战略大后方来进行经营,西北经济开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资源委员会在这一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抗战胜利和西北地区经济开发作出了一定贡献,构建了西北地区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虽然这一时期的西北开发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仍在工业布局、结构、厂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相当成效,可资当代西北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总面积303.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934万。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自然景观雄伟壮丽,物产丰富,工业和交通已有较大发展,开发旅游资源前途广阔,具有重大的经济战略意义。现就开发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几个问题作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的工业化总体上进入到了由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西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制约 因素有:工业经济结构的制约,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生态环境的制约,劳动力素质的制约。从这些制约 因素出发,必须以发展战略创新作为西北地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