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澳门是华人接触外界、移居海外的重要通道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曾是西方在远东的第一商埠。它的重要历史作用,是澳门人引以自豪的。在葡国人定居澳门之前,澳门这个小渔村有不少福建的移民。他们在此设了多间妈祖庙,使妈祖文化成为澳门居民的主流文化。由于在宋、元、明各朝代,福建的泉州和福州是主要的通商口岸,经澳门移居海外的华人并不多,但自从明朝进入锁国时期,只留下澳门和广州为对外开放城市时,澳门不仅成为华南重要的通商口岸,而且成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的特殊桥梁,华人移居海外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2.
一闽粤人大量移居东南亚的原因1.家乡就业不足和贫苦经济状况的压力。鸦片战争后,我国许多沿海城市被辟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的商品就从这些口岸像潮水般地涌进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相继破产。在通商口岸附近,尤为严重,出现了庞大的失业队伍。而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正在萌芽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扼杀和排挤,因此根本不可能容纳这批失业大军,这正如恩格斯所精辟指出的:"对华战争给了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不…  相似文献   

3.
连云港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有近万人,分布在世界上32个国家和地区。市内归侨、侨眷也有近万人。连云港市旅外侨胞大多数是四五十年代移居海外的,与故乡及亲友的联系较为密切。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移居海外的人数逐年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4.
1860~1919年山东经济近代化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1919年山东经济近代化原因初探姜虹,李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山东的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从而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直接侵入山东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拉开了山东经济近代化的序幕,山东的一系列近代化经济建设自此开始。到1919年──传统的中...  相似文献   

5.
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类型。19世纪末,清政府为保利权,以杜外人觊觎而自行开辟了一批通商口岸,称自开商埠。郑州地处中原,清末芦汉、汴洛铁路的修建,使郑州一跃成为商业中心。1905年郑州首次被辟为商埠,民国十年,郑州二度开埠。郑州商埠筹建过程缓慢,但对郑州经济发展及郑州城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自然条件优越,海外交通便利,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始发港和发源地,是中国两千年不衰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古代的中外交通和中西交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诗坛,朦胧诗人北岛最为引人注目,而今虽移居海外依然笔耕不辍。通观北岛的诗歌创作应以移居海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其移居海外前,他的诗多以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为抒写对象,对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予以剖析,尤其是对历经"文革"的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进行诗性呈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并传达出人们的复杂心理。今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诗歌现象时,发现北岛这一时期的诗歌文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诗史"意义和认知价值。他的诗形象反映了"文革"前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深刻表现了"文革"时期一代青年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黄冲 《今日南国》2010,(13):14-15
过去10年,越来越多的精英、富商,通过留学、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等方式移居海外,大多前往欧美澳加等西方发达国家。这一现象被称为“第三波移民潮”。  相似文献   

9.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贞操观相较于民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949—196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十七年,也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七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贞操观又显著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故本文以“文革”前后为界,以北京地区为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贞操观的变革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这十七年间贞操观变革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历部宪法中的民族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比较。文章认为,新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随着历部宪法中民族原则的增删,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文化发展的一般模式;认为汕头正处于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和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必须建构更开放、更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文化来支撑,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建设中港澳模式的现象化、庸俗化、商业化和放任主义的教训足以为后起的工业化地区文化建设作前车之鉴;汕头必须结合潮汕文化的传统和现状,对文化模式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汕头市话的含义、汕头市话语音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及其与周边兄弟方言的差别,并指出,汕头市话早已取代了潮州府城话而成为潮汕方言的代表语。  相似文献   

13.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开埠以来百余年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华侨的大力投资分不开。本文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汕头开埠以来华侨华人投资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并进一步根据汕头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认真研究侨情、侨力、侨心,重视信息网络,做好引资工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柬埔寨潮汕话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柬埔寨六百多万人口中,有十分之一是中国广东潮汕籍华侨,他们在柬埔寨都操双语──高棉语和汉语中潮汕方言。而后者主要在华人社区和家庭内部使用。由于两种语言的长期接触和互相影响,导致语言内部出现诸多变异。本文通过对柬埔寨潮人后代所讲潮汕话的调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描写这种变异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日文史料,介绍了目前鲜有人论及的本世纪上半叶日本及台湾总督府在潮汕地区的活动情况,集中考察了日本及日系朝鲜人和台湾人在汕头成立的日本人协会及其日本人居留民会。也讨论了朝鲜人和台湾人在潮汕地区的活动及人口和职业状况,同时叙述了伪汕头市政府的主要人员及他们附逆成立的东亚联盟汕头支会的有关情况,这对于了解和认识潮汕地区近代化过程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潮汕地区中英交涉数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代英国驻汕头领事馆档案资料,考察了英国在汕头的开港、设领及汕头新关的开设,潮汕人民的抗英活动,英国在潮州府城设领,潮州总兵方耀与英领事的关系,以及英领事被殴打等事件,以期促进对近代潮汕地区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1949年以前,随着潮汕地区海外移民人数与经济实力的增长,侨资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潮汕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对本土公益事业的贡献上,潮侨捐资办学、助学蔚然成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捐资教育不再局限于原籍所在的小范围乡村,他们已关注到大范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新教在1848年传入潮汕地区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先后有四个外国基督教会差会在这个地区传教,除传教活动外,还通过办学、兴办医院、福利院等社会公益事业扩大教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他们的活动曾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和记载。汕头市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档案资料原始具体,且较系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韵表式同音字典和部首笔画式字典两类概述了潮汕方言字典编写、出版的历史和现状,并以陈凌千的《潮汕字典》、吴华重等的《新字典》和李新魁的《常用字黄》为代表,讨论了潮汕方言字典的优缺点,最后就方言字典的收字、注音、释义和索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对潮汕方言中的澄海话的语音系统作了描写研究,总结了澄海话的语音特征,并将其与汕头市音、潮州府城音作了比较;最后还根据其内部差异把澄海话划分为四个小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