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环境伦理坚持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环境伦理观是当今环境伦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者通过剖析这两种环境伦理理论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处理环境问题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所处的困境 ,论证了树立与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在如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抗的理论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对抗源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结构入手,通过对二者对抗层次的划分、理解与评价,试图澄清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它们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得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理论对抗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本身带来的后果及引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生态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人类中心主义对其原有的观点进行调整,克服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承认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平衡的必要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4.
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与非人类的"类别"为参照,认为属人的"类"才是自然界的"目的中心",是实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后者主要是就人与人的关系维度而言的,它以人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为尺度,认为所有的人(不仅包括"代内"的,而且包括"代际"的,甚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非人类)才是价值世界的"中心",是应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看来,20多年来学界关于"走进"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只是一个"伪争论":"走出派"批判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走进派"捍卫的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的争论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就同一个问题在同一个语义平台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西方生态哲学主要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转变,分别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通过扩展道德关怀对象的外延来寻求生态危机的解决。弱人类中心主义突出了"人"这一概念类的属性,提出应把人类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这二者共同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把生态危机简化为伦理价值问题,却忽略了价值观产生的特定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这一不足,从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入手,强调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始终与非人类事物一体关联,组成更广泛的共同体关系。当前的“后人类”语境,将人类与非人类构成的“后人类共同体”图景,不同程度地推到了话语展演的前台,而其中主要的文化表征机制,则是科幻景观的数字化生产及其全球化传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当代科幻文化工业,以数字影像为主要媒介,通过科幻叙事想象性地建构了人与技术物、动植物及环境、外星生物等之间不同程度的有机共同体关系,并展开全球传播,获得了广泛的消费性认同。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消费逻辑和西方中心主义幽灵,及其背后的资本、技术与景观殖民机制,需要展开一种批判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卫军 《晋阳学刊》2008,4(3):44-46
现代伦理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整合与超越,它的目标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和三大文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考察回顾 ;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人类中心的 ,它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辩证整合 ,而又在相当程度上向生态中心主义倾斜 ,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或者说 ,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观与实现观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引起现代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的调整 ,由只是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 ,转变为同时也必须把非人类物种的需要和整个生物圈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为先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蕴含着研究环境伦理的理论诉求。当前环境伦理面临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分立的困境,在科学发展观视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拓展当代环境伦理视域,超越环境伦理困境,引导环境伦理由分立走向和谐,是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要的理论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中心主义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遭到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猛烈抨击。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而是在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分强调自然存在物的工具价值,无限制掠夺自然、奴役自然也是我们要批判和否定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从整体把握宇宙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相通相和的精神境界,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成熟的宇宙意识和诗意的人生理想。顾恺之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的“以形写神”说是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出发,将“形”与“神”的范畴加以综合,以人、自然、神灵三者的融合为表征,体合宇宙精神,达到“通天人之际”神人以合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画家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张小平 《兰州学刊》2010,(1):192-19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先锋戏剧明显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潮以及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同时探询中国先锋戏剧的民族品格。由于彼时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了此时的先锋戏剧多从“人”出发,对人性进行探讨,对普通人的焦灼生存状态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多面性进行展示,从“人”、异化、心理、社会批判四大基点出发,在思想层面形成明显的主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哲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何在?哲学果真是那么无用吗?哲学家们似乎过于迂腐,他们总是苦苦探究那些玄而又玄、远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诸如宇宙的本源、生命的本质、人的价值、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真理、必然、自由等形而上学问题。殊不知,正是古往今来哲学家们这种对人的本质和自然法则的无穷尽追问,才启蒙了人类的理性、知识与智慧。在漫漫历史长夜中,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似灯塔、似路标,为科学战胜愚昧、民主战胜专制、文明战胜野蛮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政治领域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龙 《文史哲》2003,32(4):99-103
经济人假设中对理性的理解拓宽了政治学的理性概念 ,为分析人的行为和制度分析提供了一致的基础。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均对经济人假设提出批评 ,自利和理性并非人的永恒本性 ,也不应把人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为趋利避害 ,人的理性能力也是有限的。政治学家则认为与经济活动相比 ,政治活动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人的政治行为难以全部理性化。  相似文献   

15.
冯相红 《北方论丛》2007,(3):131-133
单一经济目标的发展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丧失,从而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完整性,造成了自然对人的惩罚、人的新异化的出现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要修复人类生存的完整性,就必须改变单一经济目标,修复歪曲的价值等级序列,寻求经济的合理形态以及技术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概念,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构成了它的丰富内容.在人类思想史上,费尔巴哈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意识多维视角来探讨人的完整本质的第一人.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既不单一,也不抽象,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其中既包括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等自然生态理念,也包括关注人类思想荒原的“精神生态失衡”现象。文学作家们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以及人与人这三个维度入手,全面地展现了各个层面的生态问题,为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人权观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视角去解读西方人权观的基本要素,可以解释西方近代人权观念为什么是以抽象意义的人为基础,为什么将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设定为自然权利,为什么坚持个人中心主义和国家工具主义观念的问题。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萌芽、自由观念的孕育、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认为西方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对人的自身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西方有关人的各种价值理念等长期历史积淀和传承的过程。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时期提出的各种人权主张及其作出的相关制度设计是西方文化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人权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早期生态作家之一,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天人合一,物我平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透视出哈代对人与自然、文明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和反思,本文从自然书写、动植物情怀和哈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三个层面分析哈代渗透在小说文本中的自然情结和生态思想。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今天重新解读哈代的生态思想对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需要与实践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为:无穷拥有财富的需要,剥削控制他人的需要,精致与粗陋的需要,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需要。同时,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也与需要发生了分离和对立。马克思认为,消灭需要的异化过程也就是人的解放的实现过程,觉悟了的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是消灭需要的异化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劳动实践和自然科学对人的生活的改造则为人的解放准备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