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明确提出城市化涵义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吉林省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即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但城市化建设,有数量,无质量,城市经济含量低;农村工业化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缺乏较好的基础。提出了吉林省发展城市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城市化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城市化,即由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工商业城市发展和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等级城市发展共同推进;二是政府高负债的城市化;三是非均衡的城市化,即造城快于人的进城的城市化;四是城市现代服务业有待充分发育的城市化,表现为城市服务业发展受约束,劳动生产率低。形成该特征基于三个逻辑:一是土地权力的集中使用,二是激励相容的房地产市场,三是城市集聚功能弱。为中国城市发展可持续计,未来城市化应立足于提升城市集聚能力,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降低政府对城市化的过度干预并使城市真正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促共进的关系。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特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呈动态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各项指标中对城市化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因子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化特征指标中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最大的关键因子是城市就业率与城市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4.
近代云南的城市发展可追溯自19世纪中叶,在抗日战争期间云南的城市尤其是昆明蓬勃发展。从环境史视角探索云南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是云南城市化过程中最相关的问题,也是推进云南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契机。研究认为,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云南的城市化也逐步推进;云南的地理环境、人口密度与人均国民生产量是城市发展的因素,云南城市的分布还具有地区差异与较强的环境因素,城市化及其环境发展是云南城市发展的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即1978-1984年的农村体制改革阶段;二是持续发展阶段,即1984-1992年城市体制改革阶段;三是稳定高速发展阶段,即1992年以后至今,以原有城市的建设和功能完善为主,当代中国城市化稳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要缓解这些矛盾从根本上说需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城市发展。首先需要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增强经济实力、扩大城市就业、服务城市居民、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继续深化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为人口与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充分就业创造环境。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阐述我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 ,利用区域发展理论 ,对中国西部发展中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探索。作者认为 ,西部开发要以完善城市功能、走城市化为突破口之一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在城市化过程中 ,先行步骤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尤其是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通过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分布曲线、分布特征以及其发展型式的研究,来说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进一步区域城市化转型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且不同城市化时期城市经济增长分布特征不同;其次,随着城市化阶段上升,城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后,不同城市化阶段,城市需求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的演化特征、响应模式与发展策略对于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研究可以发现:城市化与城市空间扩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二者异速生长模型中的标度因子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扩张响应模式的划分标准,据此可将其划分为城市化主导型、均衡发展型、空间扩张主导型、空间扩张失调型四种类型;尚...  相似文献   

9.
城市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工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房地产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因此,一要发挥城市化、工业化对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房地产市场购买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房地产区位价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指导房地产合理布局.二要促进房地产业对城市化、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抑制房地产过度膨胀,提升城市竞争力;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保证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维持房地产市场良好秩序,完善城市制度建设;发挥房地产社会与自然效益,促进城市社会公平与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从单体城市向城市群(脉)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世界城市体系理论”与“网络城市理论”是当前中国城市群研究的两个热点领域.1996年以来,中国快速城市化阶段可以划分为城镇化为主的外延扩张时期和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相结合的城市集群发展时期.新时期,中国城市化改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城市化发展的集群趋势不断强化;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核极的城市群辐射功能的有效发挥与示范效应成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包容性诉求在城市改革目标中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TOPSIS模型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 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从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社会发展城镇化、生态环境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水平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只有省会长沙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其余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显著。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湖南省14个市州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长沙市,第二类为株洲和湘潭,第三类为岳阳、常德、邵阳等11个市州。根据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兼顾公平,促进各市州的协调发展;融入长江中游经济带发展大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环境污染防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阻力模型,利用中国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水资源对城镇化进程的约束效应。研究发现:空间差异下,城镇化进程受水资源约束存在差异,西北地区和湖北、江西、北京、上海等地受水资源约束明显;时间差异下,水资源对城镇化进程的约束效应存在阶段性,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约束效应减弱或不存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约束效应则增强。水资源约束效应还受人口结构、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水资源对基础设施完善的城镇影响较小。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城市内涵,协调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和节水护水意识,降低水资源对城镇化进程的约束效应,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市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域尺度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精确定位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基于2010年世界上185个国家与中国337个地级市(州)的城市化率和人均GDP数据,通过GIS等定量方法,可以分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域格局,进而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聚集状态及省内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虽呈显著相关,但不同城市二者的协调性却不一致,337个地级市中仅有36个处于协调状态,且协调性呈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各省份内部二者协调性的分布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即位于省份中心位置的城市大多城市化超前,处于省份边缘的城市大多城市化滞后。而西北、东北地区的省内差异较大,中部地区的省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评价和动态分析,并进一步运用ArcGIS10.2对新型城镇化效率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效率整体不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总体呈现出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态势。同时,新型城镇化效率水平的增长趋势并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市依赖技术进步,较高的省市依赖技术效率;从空间上看,效率变化明显,效率值总体上呈现出由下游到上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各省市新型城镇化效率分布呈现显著集聚特征,非均衡分布态势已较为突出。因此,要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均衡区域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新型城镇化效率。  相似文献   

15.
如何保证就业稳定、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已有文献普遍只是单独地研究了人力资本或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影响,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文章基于1999—2016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测算了不同类型城市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并运用两步系统GMM模型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与城市化之间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但会因城市规模和地区差异而有显著不同;从不同城市规模看,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不如特大型城市突出;从地区差异看,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东部地区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对城市化的正向影响更强,但对于特大型城市而言,上述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我们要注重城市化的可持续性,作好不同规模和不同区域的城市产业发展和就业方向定位,以提高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匹配度,促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以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双向作用关系为切入点,选取2001-2014年的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数据,计算中国大陆31省(市、区)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聚类分析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时空差异。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土地财政状况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将全国31省(市、区)划分为经济和城镇化水平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高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中度协调),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勉强协调)以及经济和城镇化水平落后、对土地财政依赖较小(低度协调)4类区域,进而分析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存在时空差异的原因,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优化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关系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目前两种城镇化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数据比较论证了中国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城镇化问题,并就城镇化建设的两种不同模式提出了看法。一种是处于中心城市辐射区内的城镇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远离城市、目前正经历着衰落与振兴、变革与重组并行的复杂格局的广大城镇。这两种城镇的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宏观结构的角度来思考这两种城镇化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出路和发展模式:中央和省市扶持下的,以第三社区理念构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资源、生产要素的聚集与扩散运动促使城市组团发展,都市区、城市圈(群)、城市带三种组团形态依次扩展演进.代表新经济因素的网络体系率先建构于组团城市之间.城市网络密集区与其他区位全面对接形成广域城市网络,城市化由此进入高级形态,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积极妥善解决“城中村”问题 ,加快“城中村”转型发展 ,使其真正融入城市 ,是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这些村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城中村”的转型发展 ,关键在于管理体制的转变。传统的路子是从村委会转为居委会 ,但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今天 ,不必要也不应该再走这个弯路 ,而应该直接向城市社区居委会跨越性转变。这种转变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要积极探索和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促进“城中村”跨越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