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回回民族有尚武好勇的传统,明清两代出了不少以武功显名的历史人物,也酿成历久不衰的民间习武之风,这成为回族文化的一大特点.特别是清代,通过行伍和科考两条途径,涌现出了大批的军事将领,有些人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建功立业,官登高位,彪炳国史.  相似文献   

3.
4.
在沈阳市中心区,近年来悄然崛起一片建筑风格颇为新颖的居民住宅小区。小区内每幢楼房顶部都镶嵌有白色月牙形图案,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这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沈阳小西回民小区。沈阳市回族最大的一处聚居区俗称“西关”、“回回营”,始建于1633年。昔日,这里是一片低矮破旧的土房,大房接小房,街道狭窄,破乱不堪。在这里居住的6000多回族群众有1/4是三代同堂,1000多户共用一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知道我们回回吃的食品称“清真食品。”“清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出现过。大约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就有文人在诗词中使用这个词语。他们大都是在赞美某一个人的行为端正或描写优美环境时使用“清真”一词。后来,对按回族风俗习惯制做的食品也都加上“清真”一词,以表示与非回族人制做的食品之区别。故直到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清真餐厅”、“清真食品店”的招牌。凡是出售清真食品的场所,在门前和牌子上都有一行阿拉伯文,译成汉语就是“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历来把“油香”作为一种既尊贵又香甜的食品。“油香”是一种面食。制作时,把用温水搅和好的白面分别拍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饼,放在油锅内炸熟。回  相似文献   

6.
如今,只要你去南京的市场上,都有可能买到固镇县的牛羊肉。固镇县有66家 营销大户常驻南京,牛羊肉占领南京的8个区12个农贸市场。且看 2000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放了“安徽固镇农民抓住商机巧嫌钱”的头条新闻。这是当年安徽省新闻第一次上《新闻联播》头条。 固镇农民到底是凭着怎样的“赚钱”绝招走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此事还得从头道来。 80年代初,固镇县任桥镇一群回族农民,不满足于农田耕作,他们凭借着少数民族传统的牛羊屠宰手艺,外出家门,闯荡南京市场。他们从肩挑背扛、爬火车起步,不辞劳…  相似文献   

7.
薛贵笙,原上海文物商店副经理,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当我们坐在这位有60年“识宝”生涯的回族老人面前时,老先生先和我们谈起了“识宝回回”一词的来历。  相似文献   

8.
余群 《民族论坛》2008,(11):46-47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他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有名的文艺理论,但后人在使用他的"夺胎换骨"时,往往把它说成了"脱胎换骨"。事实上,"夺胎换骨"和"脱胎换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黄庭坚的文学主张是"夺胎换骨",而不是"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9.
回纥改名“回鹘”的史籍与事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纥改名“回鹘”的史籍与事实考宋肃瀛回纥改名回鹃,史书记载多有不同。(旧唐书)、(旧五代史)等说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①(新唐书》等说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②;而(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又说在唐德宗贞元五年(789)③。逮至司马光等纂修(资...  相似文献   

10.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了十余种“回回石头”即阿拉伯宝石名称及色泽、质地等,这表明在元代阿拉伯宝石学就已传到了亚洲东方。元代朝野人士不仅学阿拉伯人佩带宝石,也接受了有关外国宝石的科学知识。阿拉伯宝石学对当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怎样具体而积极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探索  相似文献   

11.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2.
秃秃麻食是中国清真食品中最古老的食品之一,在多种民族文字史书中,对其都有一些记载,其做法和吃法在史书中略见一斑外,民间则有丰富的活资料。因此,从其历史、称谓、做法、吃法、演变、流传等诸多方面看,可谓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之一,值得整理、研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回回军人马毓宝是一战时第一个牺牲异域、为国争光的国际战士。孙中山为其亲题"黄胄光荣"挽联。本文广征史料,从三个方面记述了马毓宝的光荣业迹。  相似文献   

14.
元代是西北各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形成时期。从不同民族语言可以窥知“撒尔特兀勒”一词与“回回”民族和伊斯兰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家可能很熟悉我们回民的两种行业——回民传统小吃和珠宝玉器。说起来,这两种行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还都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和波斯的一些商人就从海道进入中国经商,不少人在中国定居下来。在北京,大量回回的涌入,则应从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算起,即蒙古人攻陷金中都(今北京城西南角牛街一带)。金灭亡后,蒙古人遂把中都作为管理“汉地”的首府,以管理“汉地”的色目人(其中主要是回回)。于是,大量回回就聚居于此。由于各地的回回居住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生活习惯特殊,为解决回民自身的食品供应问题,回回自己办起了食品行业。于是,在杂散的回族居民中,各类清真食品  相似文献   

16.
数万人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外赶来,挤在一个小山头上,不为别的,只为听或唱一两首"花儿",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花一两毛钱都要在心里掂量很久的农民。没有足够的旅店,也住不起旅店,他们当中很多人就在街头露宿……这是笔者在中国“花儿故乡”甘肃岷县的“二郎山花儿会”上看到的景象。听歌者热情高涨,围着歌手里三层外三层,唱歌者不遗余力,放开嗓子,唱完一首又一首。这些歌曲都是歌手即兴编唱的,唱生活、唱爱情、唱时事,或单唱、或对唱,但句句都是经典,都是书斋里的文学家们绞尽脑汁也写不出的好歌词。  相似文献   

17.
回回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文献上,是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该书卷五《乐律》中有《边兵凯歌》五首,其四云: 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 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 这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回回”的最早记载,因此,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处出现的“回回”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王日蔚先生认为:“宋神宗时(公元1068年),对维吾尔  相似文献   

18.
说“边疆”     
<正>"边疆"由两个原与西文词一样有完整意义的字组成。其中,"边",指物体的外缘,及空间或时间的临界境况;"疆",表示用弓来标志步以丈量土地,可引申出止境、边界、疆域等意义。合二为一的"边疆"之所指,原与上古天下内部之"国"的定义有关,具体当指与近代国际  相似文献   

19.
说“傩”     
“傩”(nuó)这个汉字,早些年,不少文人都较为陌生。现在,不仅为大多数人所熟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傩,最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时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头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总之,傩,是古人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后来,傩发展成为一种娱乐艺术。我国西汉期间已有了…  相似文献   

20.
见到布依族八音老人白德舟,是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马别村的万峰山上。68岁的老人口吹木叶手弹琴,正坐在那里用布依族“八音”自娱自乐。看到有外地人来了,他吹弹得愈发起劲儿,却无暇理睬我们对他的问候。他的心思都在八音里。细听之,老人的布依话渐渐变成了普通话:今日记者到我家见到我心里喜煞煞问寒问暖多关照深情更比河水宽(夸)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