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很多人用"主流意识形态"一词指代官方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学术界一直无人澄清和界定,本文对照"主导意识形态"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指出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天堂还是地狱,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成了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又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批判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他的批判理论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会成为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的,见解深刻又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在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中,与“断裂论”密切相关的,有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和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前一问题我们已另文评述。这里着重考察后一问题。事实上,后一问题对于阿尔都塞来说,具有更根本的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是一个异常复杂且很重要的概念。因此,依据一定的原则对此概念做出界定是必要的。界定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概念,应遵循四个原则:一要回归本源;二要进行概念史的考察;三要符合定义的形式;四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建构力。基于此,这里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以利益一权力为基础的旨在影响(维护或改变)既定社会秩序的观念体系”。这一界定从本源性、客观性、规范性和建构性等方面综合考量了定义的合理性,并充分吸取了马克思、曼海姆等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忽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涵义、性质、特征是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同“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怎样?本文试图从回答这些问题出发,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概念作一初步辨析。因为弄清这些问题不但对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对现实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马克思的思想是紧密结合理论和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为了厘定意识形态概念,须更新传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新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对意识形态内容结构再行审订,把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其核心,构建全新的意识形态体系.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生机。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原先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断言,资本主义已进入太平盛世,否认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否认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垂死性。从西方到东方,在世界范围内,奏起了歌颂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赞歌。这一情形反映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突出地表现为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中的“意识形态终结”的思潮。许多人以西方社会出现的新特点为借口,否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存在代…  相似文献   

8.
9.
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已争论多年.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问题的关键.应该承认文艺有意识形态因素,并能生产出意识形态来,但不能把文艺的本质界定为意识形态.文艺在社会结构中是处于"社会意识形式"的位置,它能产生意识形态功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多是持这样的见解的."审美意识形态"的概念是含糊的、难以成立的.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错误,在于它把丰富的规定狭窄化,用抽象的"审美"消解了文艺的意识形态作用.科学的道路是恢复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趋同论的本质是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一统化。意识形态趋同论不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实与趋势,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国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中,“主旋律”文艺通常是指以倡导主流价值观、发挥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为目的的作品.在政治意识形态在传统意义上的启蒙和充当价值尺度的功能已呈弱化趋势的情况下,对于智识水平大为提高的当代人,传播意识形态的恰当途径应该是尊重社会已经多元发展的事实,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价值来重构美感.对于“主旋律”而言,让人们在审美感受中接受意识形态的无意识铭刻,乃至忽略其意识形态性而中性地探讨其文学类型特征,反倒可能是传播意识形态的最佳途径.而“主旋律”文艺获得情感认同的前提,不是依赖话语权的优势捏造美感,贴近主观臆想中的大众,而是提供可以被认同的情感,通过主体间性的协商伦理的践行,去争取社会成员的“同意”;从而扭转文艺与主流政治话语相疏离的局面,并通过与其他形态的文艺创作的共存与竞争,彰显文学身份,在总体性的意义上保持文化主导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利益状况就决定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对利益关系协调有巨大的反作用。然而,现实中的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却复杂多变。意识形态尽管不总是和利益状况保持同步发展,但总是以利益为基础,围绕利益关系这条中轴线上下波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特征包含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规律",由此开启了研究利益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学者对意识形态概念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即过多的强调意识形态的规范性作用,而对其实践性、普遍性、超个体性等特征认识不足。是则,有必要从厘清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不同层面的内涵入手,重新考察翻译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区分和说明翻译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翻译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正确认识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科学技术存在悖论:一方面,科学技术造就了现代文明;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成为资本主义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凭据。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因其“中立性”而具有某种“合法性”,消除这种“合法性”的办法只能是摧毁工具理性;而哈贝马斯则认为这不具有可行性,提出以“交往行动”取代工具理性。但从中国现实来看,真正科学的态度应是人文精神与工具理性的协调共存,发挥科学技术有利于社会的一面,消解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充满了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有把方法搞对头,看问题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搞对头。科学解读“中国模式”,必选坚持“一”与“多”的统一,“变”与“稳”的平衡,“质”与“量”的互补,“中”与“西”的互鉴,“主流”与“支流”的兼顾,“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局部”与“整体”的呼应,“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是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证法,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任淑楸)上海职业教育界近年来首次大型论坛——“2004年上海职业教育论坛——成才的多元化之路”,6月29日在上海市医药学校隆重举行。包括职业教育专家、企业家、校长、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内的14人所作的主题发言引人注目,令人深思。全国劳动模范李斌在发言中讲述了自身成长的三点体会,他说,新时代应树立“大成才”观,考大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学习是一项终身的工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挑起时代赋予我们  相似文献   

17.
后世以西晋文学家潘岳与同时代作家陆机连称“潘陆”,并极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潘陆以各自迥别于前代的文学风采出现在西晋文学舞台上,驰骋文辞,吐纳英华,对整整一代文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且“遗风余烈,事极江右”,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自潘岳、陆机之后,文士莫及也”。 潘陆以其各自丰硕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牢固地位。然而“潘陆齐名,机岳之文永  相似文献   

18.
正一习近平同志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有"敢于亮剑"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观点、批判错误观点。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来说,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工作是我们党的中心工作,这是由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变为落后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而带动其它矛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概念在思想理论、政治生活乃至国际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概念虽然几乎人人熟悉,但却不容易把握其确切的含义。在国内教科书中,“意识形态”与哲学、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相等同。而在国际上,据说“意识形态”一词的定义或用法有一、二百种之多。诸多定义或用法的论争往往又是围绕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展开的。本文试图探讨马克思本人赋予“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从而为辨析种种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个出发点。当然,这里也有笔者自己的理解和发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中国梦"以其自身的本质内容及其理论的彻底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主动回应时代挑战,发挥着理论武装、社会整合、合法性供给和国家形象塑造等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