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以往的语言文字工作为汉语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体育等事业的发展给汉语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要实现充分的国际化,还面临着来自西方社会和西方语言及汉语社会和汉语自身两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通常从某个角度对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文化有所反映。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常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文化方面的某些特殊的现象。汉语和英语中的禁忌语具有共性的特征,反映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某些相似性;但这两种语言中的禁忌语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性特征,这些差异性特征很好地影射了中国和西方文化在社会制度、宗教法礼、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该文简要论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和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某些语法手段以及中美两种不同文化在称谓、生活方式和礼俗规范上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中国是世界两大饮食大国之一。中国饮食文化对汉语语言有着深刻影响。本文将讨论中国饮食文化如何融入汉语语言及汉语中有关饮食的词汇如何体现其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汉语教育及汉语国际推广都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对于国际汉语教育来说,文化与语言结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汉语国际推广的中心工作也是以汉语为载体和媒介,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本文对于文化在国际汉语教育及推广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推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非洲国家的语言现状并结合国家汉语战略,新时期对非语言战略应以增进中非民众的深层认知和交往,促进汉语成为非洲人民广泛学习使用的语言之一,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进一步巩固中非关系为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增进中非民众的语言文化接触和认知,促进中国文化在非洲的接受与扎根,与非洲人民共建和谐语言社会。在未来的对非语言工作中,应通过加强汉语和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增强非洲语言人才培养等措施来推动对非语言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国际汉语初级教材需要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将文化因素适时、适量地呈现给第一次接触汉语文化的中学学习者。教材编写要格外注意承载文化差异的五类文化词语的编排选择问题,尽量减少失误。三套较有代表性的海外汉语教材对五类文化词语的选择和编排,都达到了根据汉语语言学习规律,根据语构、语义和语用层面不同的学习阶段,阶段性、系统性讲解汉语文化因素的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如文化适应性、地域性和文化多元性方面还有失误。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汉语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汉语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他们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面向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十分必要。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期待与教学对象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课程内容的适当选择就很重要,授课语言也应简单明了。同时,适当开展自主体验式学习,融趣味性、知识性、文化理解和汉语学习于一体,都是使留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离不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当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渗透,注意剖析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其目的是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在学习汉语的同时真实地感受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但与此同时,全球语言文化单一化态势也日渐明显。为了维护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弱势文化应加强对外宣传,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是一个有效手段,因为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改善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生态环境和提升译者素质。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也有益于维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在世界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身份地位,还能增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时期汉籍外译的主要特点是西译的汉籍以中国古代典籍为主、译本的选择随意性强、翻译方法以直译为主、翻译形式多样化。西译的汉籍可分为古典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几类。此时传入西方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词汇量非常的丰富,这与汉语对其它民族语言的吸收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佛经在鸦片战争之前对汉语的影响最为巨大。汉语中有不少词语是来源于佛教,其佛教色彩一望即知,并且对汉语的文化、词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对古代科技发展产生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总起来说佛教的作用是强烈的阻碍作用",这未免失于偏颇。中国佛教具有三个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特点,并通过四条主要途径介入和影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起到了积极的和促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测量法考察我国西南部缺乏汉语环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双文教学对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双语双文教学 ,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现在学生汉语拼音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上。双语双文教学对语文能力水平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它表现在本研究所调查的小学四、五、六三个年级中。  相似文献   

16.
中华科技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的传统科学技术既是研究中华科技史的重要资料库,又是中华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保留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科学技术,也有自己的独创成果。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现代文明正在进入、传统文明正在消失的边远地区,努力抢救其文化遗产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先生以“广义科学观”思考中国科技及其思想史,包括揭示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通俗说明“阴阳学说”辩证法意蕴,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超越西方“分析式思维方式”的睿智,并一反“五四”后对董仲舒、朱熹哲学否定过多的潮流而视之为中国科技哲学史支撑点,力求让世界了解中国人在科技史上的巨大贡献,表现了中国科技哲学“巨人”的风采。但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土木工程卷背离上述思路,依西方和中国“五四”后“海归学者”关于风水不含科学的旧见,又鉴于对中国文明的深情,仅视风水为中国古代“美学”,从中国科技哲学“巨人”变成中国建筑哲学及建筑学“常人”。其症结是李约瑟先生虽在理论上坚持“广义科学观”,但由于受西方文化熏陶,仍往往具有“西方科学为最高范式”的“情结”,无法真正把作为中国文明成果的风水中包含的科学因素发掘出来。挖掘风水中的科学因素还得靠中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8.
顾彬(Wolfgang Kubin,1945—)是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著名汉学家、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古典思想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还在翻译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访谈中,顾彬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中西语言的差异与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他根据自己对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观察,客观评价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得与失,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走出去”不仅是翻译的问题,也是作品选择的问题,更是印刷、出版和市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背景对汉语新词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汉语词汇的产生直接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的变革、新科技的出现、少数民族语言的交融、汉语方言的影响、外来语的渗透、原词的拓宽等,是新词产生的文化背景因素。为保持现代汉语的纯洁性,我们必须持科学严肃的态度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行事,那种违背科学的标新立异应该剔除和抛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缺失现象。文章旨在研究以北航为代表的重点理工科院校在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需求。研究调查了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对外语教学包含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期望。结果表明,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欠缺,并积极赞同在外语教学中凸显中国文化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将为重点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