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2008年1月17日,时光定格在南中国腹地深处的武陵山区,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正纷纷扬扬,武陵山区中的一位老人悄然辞世——土家歌王田茂忠在边走边唱行至人生第八十四个年头的这个冬天,终于悄然掩上了他饱经沧桑的歌喉,把"一肚子的土家山歌"带去了另一个世界。当地一家媒体以一则短短的消息报道了此事,其中使用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字眼——土家山歌大王。事后,一位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老同志慨然而叹:大王是山大王还是草头王?土家歌王才是属于他的真正称号啊!  相似文献   

2.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在鄂西土家山寨,居住着勤劳而朴实的土家儿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古  相似文献   

3.
<正>熊熊的篝火点亮了石门县罗坪乡的长梯隘村银杏广场,热情好客的土家人唱起了山歌打起了鼓。原来,8月6日至8日,从常德走出来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一行10人,来到石门县考察调研土家民歌民俗文化。这是石门土家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迎接尊贵的客人、展示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酉水河,茂忠歌,白云山下两条河;两条河水流不断,喝到嘴里都解渴。这是保靖县妇孺皆知的土家山歌。歌唱的是士家族著名歌子田茂忠。田茂忠,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无限眷恋之情,传承上家山歌之精粹,驰骋歌坛几十年,领一代风骚,为世人交口称誉一一土家“歌王”。歌王的一生,象酉水河一样婉蜒曲折。他,1923年出生于保靖县马王乡一个“田无丘来地无角,几根茅草遮脑壳”的贫去彭姓衣民家庭,半岁时,被迫“一斗包谷十申钱,彭家阿哥改姓田”。少年田茂忠,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受名歌娘田家大姐的熏陶,“五岁就能把歌唱,一十二岁登歌台”…  相似文献   

5.
科技、经济的发展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机会和挑战,文化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地球村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脚步正在加剧,异域文化消失的危险就在眼前,传统民族地域文化长期失去了创新的机制,它的血液即将枯竭。在这最后的关头,笔者试图对土家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来一个完美的邂逅解析,探讨出土家地域民族文化的创新新机制,进而创新挖掘、创新保护、创新传承和创新发展土家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以独特的方式表现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不同时代的历史积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土家织锦濒危,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保护传承这一民族瑰宝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土家丧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东后乡的土家文化事象中,尤要提到的是土家跳丧。土家地区有种说法,叫“南摆手,北跳丧”,这是“中国的迪斯科”。国际曾有人看到巴东跳丧舞蹈后认为,这种说法,大体上讲到了土家跳丧舞的舞蹈特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陈洪同志沿用了这种舞蹈,编写了一个《土里巴人》的歌舞,演出后,使许多中国舞蹈家为之倾倒,有的感动地说,看到了多年未曾见到的好舞。这都是对其艺术特色的肯定。学者们从多角度审视着土家跳丧,或引用西方的悲剧论,或从一般伦理观念出发,或是站在另一文化角度,认为人类的共性是害怕死亡,把死亡看成一种悲剧。一句话,相当多的人们还没有站在本体文化角度,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为了探奇。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无疑对揭示土家跳丧内涵有益,引起了人们对“撒尔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苗歌,侗族大歌,花瑶呜哇山歌,土家山歌,瑶族民歌……这些异彩纷呈的湖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由各民族同胞一代代薪火相传、口耳相授,对于外来者的我们来说,它们是一道道博大而优美的艺术景观;但对于少数民族自己来说,却是生活和生命的方式……当苗族姑娘吴仙妹、杨金美他们用苗族特有的“平腔”、“高腔”哼起亘古相传的歌谣时,当花瑶老人奉锡料用粗犷高亢且极富穿透力的嗓音吼起呜哇山歌时,当侗族少女用他们纯洁得如雪山圣湖的音色唱起清新和谐的侗族大歌时,当土家歌王田茂忠老人用他那来自时光深处的雄浑意志唱着土家歌谣渐行渐远时……你会发觉,这些民歌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后人阅读民族历史文化的民间读本,当他们或酣畅淋漓,或婉转悠扬的歌声响起,我们能听到歌者和我们自己身上,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律动,一种经历过时光和岁月的无情淘洗,却永远鲜活闪亮着民族的灵性和神性,她每一次的吟唱,都让我们的心灵不由自主的颤抖。  相似文献   

9.
<正>"田隆信当教授了!"这个消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胫而走。了解田隆信和明白土家文化生存现状的人都十分欣慰:从此,土家文化有了一个有目共睹的传承方式,吉首大学为土家文化的传衍做了一件善事。田隆信,土家族,1941年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坡脚乡万龙  相似文献   

10.
田二文 《民族论坛》2014,(12):10-11
“当咚,当咚,仓仓,七仓,七卜七卜仓”,夜幕降临,从保靖县亨章村土家山庄内传出的激越的鼓响声、清脆的溜子声,划破七彩溪的寂静,让宁静的村庄,就那么豁然亮堂、热闹起来。村民们白天劳作,晚上习艺,这是亨章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镜头。  相似文献   

11.
土家织锦——一种由土家族保留的原始编织工艺,它以独特的符号形式,承载着这个民族古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表情。就在我们尚可追忆的往昔,编织土家织锦还是土家姑娘的必备本领;然而,几乎就在历史的瞬间,土家织锦技艺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在卷入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漩涡中的湘西,土家织锦是否还有传人在坚守?它该怎样完成从实用饰物到文化记忆藏品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2.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包装设计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发展迅速,形式愈加丰富多彩,更偏向于淳朴自然具有文化涵养的民族风。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中华民族织造工艺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土家织锦文化应用在产品包装设计中,能提升产品的内涵和意境,彰显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和价值,使其得到更好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部以弘扬土家民族医、以一位土家骨伤科专家在基层辛勤耕耘为主题的报告文学《土家骨伤科专家——田先彩传奇》,近日由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近年来,随着土家民族医学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深入,恩施自治州民族骨伤科特色医院原院长、土家骨伤科专家田先彩这个名字,也越来越被人们熟知。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土家服饰是湖南民间最具艺术特色的民族服饰,又生动展现了湖湘文化的视觉艺术特质。本文以土家织锦、日常服饰、婚嫁服饰为脉络,对其织锦服饰图案进行个案剖析、对日常服饰和婚嫁服饰的视觉元素整体分析,阐述土家服饰的图案、色彩及所体现的土家人的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呈现出的湖湘视觉文化特质,从而思考,中国服饰品牌的全球化推广需立足中国大地的文化根系,推动民族设计。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土家服饰是湖南民间最具艺术特色的民族服饰,又生动展现了湖湘文化的视觉艺术特质.本文以土家织锦、日常服饰、婚嫁服饰为脉络,对其织锦服饰图案进行个案剖析、对日常服饰和婚嫁服饰的视觉元素整体分析,阐述土家服饰的图案、色彩及所体现的土家人的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呈现出的湖湘视觉文化特质,从而思考,中国服饰品牌的全球化推广需立足中国大地的文化根系,推动民族设计.  相似文献   

17.
湘西地质公园内居住着土家、苗、汉等族人民,古朴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文化与台地-峡谷、自然生态完美结合,构成了自然、淳朴、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共同造就了神秘独特的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圈。涵盖龙山、永顺、古丈、保靖等县境内土家族聚居区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土家语地名。这些土家语地名既是一种民族文化记忆和"名片",也是湘西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历史产物和地质文化变迁的"活化石"。对园区内地质遗迹点部分土家语地名进行正确考释,既有助于还原土家语地名的本来面目,也有助于湘西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8.
<正> 远古时期,梯玛(即土老司)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职责一是跳神求神,二是管水管火。这种与神交往的人物在土家族民众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服司妥”梯玛跳神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服司”是土家语土菩萨、土王意,“妥”是做、还的意思,故“服司妥”意即“还土王愿”(以下用此称谓)。这一仪式具有浓郁的神秘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正> 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世代生活在湘西自治州境内的240多万土家苗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特别是有极大相对稳定性的、由历史沿袭而来的、具体地体现在土家苗族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上的、构成民族精神重要内容的传统道德文化出现了创造性的转型。当代湘西土家苗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治穷脱贫的艰苦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超越旧传统,创造新道德文化,有力地推动着湘西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进入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湘西土家织锦,是土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过去对土家织锦的研究,大多数只停留于资料性的描述和工艺特点的介绍,缺乏全面的文化考察和历史考证,全国范围内没有一本正式出版的关于土家织锦的研究专著。直至2008年底,湘西著名画家、学者田明撰写的《土家织锦》一书问世,僵局终被打破。此书已于2009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这也是本次大奖中唯一的民间美术学术著作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