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武鸣先秦墓葬反映的骆越宗教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鸣先秦墓葬反映的骆越宗教意识郑超雄(广西博物馆)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发现并发掘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350座;同时还在相邻的安等秧发掘了86座战国时期墓葬;在马头乡南部约5公里远的陆斡镇覃内村岜马山还清理了一处商代岩洞葬;198...  相似文献   

2.
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聚居于桂西,滇黔东部及中印半岛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士著民族。文献记载中,明白地记述了他们中曾流行过文身习俗。关于这一习俗的产生及其社会意义,不少学者作了深入的研究,发表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但是,骆越人以什么工具文身,其具体形制如何,不仅文献未作具体记述,实物资料也未见发现,一直是个悬案。一九八五年十月间,在广西武呜县马头乡发掘的一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二枚形制特殊、制作精细的铜针,曾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此铜针的功用,有的认为是一种缝衣针,有的认  相似文献   

3.
一去年冬,我区考古工作者在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发掘了一处时约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群。其中编号为101的墓穴中出土了二枚铜针,其形制细小,分柄和锋两部分。柄作长方形,长2.2、宽0.6、厚0.1厘米;锋呈圆锥状,长0.5厘米,根部起节(图一)。铜针出土时侧置于墓底西南角,伴出物仅有八块夹砂陶片。这种质地较好,通体光滑,制作工艺颇为精巧的铜针,在我区先秦墓葬中尚属首见,因而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该铜针的功用,有的认为是缝衣  相似文献   

4.
广西武鸣县清江、全苏村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一个壮族社区的调查与研究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曾对广西武鸣县清江乡(即今武鸣县马头乡清江村和全苏村)壮族社会历史情况进行调查,发表了《武鸣县清江乡壮族...  相似文献   

5.
骆越青铜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岭南的一支越人。关于骆越的青铜文化,过去由于发现的考古学资料较少,文献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往往只知道有铜鼓一事,至于骆越是否经过青铜时代,是否产生过自己的青铜文化,其面貌和内涵怎样,却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埋藏在地下的大批墓葬和青铜器相继发现,再现了骆越青铜文化的面貌和发展盛况,为我们了解骆越青铜文化的产生、内涵以及其与周围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解放以来的考古发现,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6.
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区)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其中一枚出土时已残断),说明壮族先民是最早创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已草创萌芽,经过历代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大约在唐、宋时已基本形成本民族医...  相似文献   

7.
青海都兰吐蕃墓出土太阳神图案织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发掘出了1处唐代吐蕃墓葬群,发掘出大墓封堆遗迹1处,中小型墓葬20余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美,技艺之精,时间跨度之大,均属罕见。其中M1大墓出土的太阳神织锦,在我国系第一次发现,也是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尤为重要的是这类织锦出土在吐蕃墓葬中,当更具特殊地位。以下我们将作具体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及周边近年来考古发现有汉代墓葬、汉庭遗址以及青铜器和玉器, “岜伤”安置骆越将士战死者灵魂的神话、民间传说与泰汉时期骆越先民抗击中原王朝或与相邻族群爆发冲突史实的较为吻合,上金乡的船街作为延续骆越先人船祭水神祈福的重要物证,以紫霞洞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壮族民间以侬峝节、抢花炮等形式传承古骆越生殖图腾崇拜文化,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周边一些村落的古今地名信息存在高度重合,尤其是运用壮族语言思维模式对照分析发现“临尘”与“上金”所指地名一致.这些文化遗存进一步肯定了“汉象郡治临尘县所在地在当今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花山古都就是临尘县”的基本推断.这对于构建民族文化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对我们准确把握花山文化的地脉和文脉进行科学规划花山文化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过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收集到大量的证据,证实古骆越人在四千年前的大石器文化时期就创制了真正意义上的表意文字。骆越文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成型于四千多年前大石铲文化鼎盛时期,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文  相似文献   

10.
壮族及其先民聚居地是我国目前发现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迄今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有1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达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400多处,其中在6处遗址中发现有成批的墓葬,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壮族地区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年代均为距今3至5万年(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而百色盆地中的右江两岸发现的打制石器的年代约距今75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些发现表明,早在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壮族地区已开始有人类居住,并揭  相似文献   

11.
邕宁顶蛳山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墓葬最多的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其墓葬流行屈肢葬和奇特罕见的肢解葬 ,是原始先民因特殊的死因而采取的特殊的葬法 ,以期阻止其鬼魂窜出作祟 ,以及对生命永恒和氏族繁衍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就职后参加的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尼雅遗址对我来说终身难忘。1995年10月8日,我们终于抵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并在其中心位置的佛塔处安营扎寨。在我震惊于支离破碎的废墟的同时,紧张有序的工作已徐徐展开。没有想到,仅仅时隔两天,我们就拉开了新疆首个“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序幕——尼雅遗址1995年I号墓地。高等级墓葬、精美丝绸……这些都让我们感到震惊、振奋和好奇。  相似文献   

13.
<正>在西藏博物馆“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带有“王侯”两个汉字纹饰的织锦。这件汉字织锦是偶然被发现的。2005年,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寺僧人在门前的一座墓葬洞穴里收集到一些木棺碎片、丝织品、铜器等珍贵文物。2012年,相关部门又对这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在邻近地区发现3座古墓,合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碳14年代测定,该墓地的年代为公元2-3世纪,即我国古代的汉晋时期。  相似文献   

14.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6-107
<正>发现于2009年7月的曲踏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城西郊象泉河南岸,可分为三个区,呈“品”字形分布。当时,筑路工人的推土机挖掘出2座深埋的洞室墓,清理时发现内置方形的箱式木棺、金面具及众多随葬品。2012年,在附近又发现了一座墓葬。2012-2018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曲塔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共发掘清理墓葬20余座,取得了重要发现。曲踏墓地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洞室墓和方形石室墓,另有1处疑似瓮棺葬。大型洞室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多墓室与单墓室并存。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史记·南越列传》中“瓯骆相攻,南越动摇”的记载,目前的民族史学界,特别是研究南越史及西瓯、骆越史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其“瓯骆”是指当时的西瓯、骆越。或解释为西瓯、骆越相互攻打,或解释为南越受两瓯、骆越的攻击,以致国力大损。笔者不同意这类的解释和看法。我认为司马迁的文意是指闽越(东越)对南越的进攻,导致南越政权的动摇。  相似文献   

16.
吴勇 《中国民族》2023,(5):53-53
2007年,在库车市(原库车县)发现的库车友谊路墓群,掀开了龟兹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被评为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批墓葬在新疆地区属首次发现,墓葬的时代约在魏晋时期。其中7座为砖室墓,建造方式、形制与中原同时期砖室墓相同,装饰题材与甘肃敦煌、酒泉等地墓葬的装饰母题相似。这将砖室墓的分布范围从河西走廊向西延伸了1000多公里。  相似文献   

17.
花山岩画的来源岩画定位提供了艺术起源问题探讨的重要对象和途径,基于艺术发生学研究,及其“艺术前的艺术”理念花山岩画不仅具有“前艺术”的性质特征,而且具有艺术发生过程中“前艺术”与艺术交叉、交界、交接的特殊性,是“前艺术”向艺术过渡的重要发生点,承上启下地链接了骆越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形成了骆越先民发明精神的骆越文明形成,提供了艺术生成的基因和基础,具有艺术发生学意义和其研究价值。该研究旨在通过将“骆越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其包装设计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中,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内涵,促进提供应用价值,同时也构成一种传承与传承相结合、薪火相传的民族文明传统,这也是一种演绎古老文化、提升“骆越文化”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应用设计,打造本土文化创意产品精品,推动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为依据,将近年来都兰热水、德令哈等地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墓葬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渊源关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墓葬的族属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土堆中有无梯形石砌边框是区分海西地区吐蕃时期外来吐蕃人与被征服的吐谷浑人墓葬的重要标志.由此推断都兰热水墓主人的主体应属于外来吐蕃人,而德令哈一带吐蕃时期的墓主人主体属于被征服后的吐谷浑人.  相似文献   

19.
西瓯这一名称,到西汉中期才出现于史籍中;但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里,却较具体地描述了秦平岭南时与"西呕"(西瓯)人作战的情况.梁顾野王《舆地志)也有"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为西瓯"之说.可见在秦代,西瓯这一称呼已出现并被公认.西瓯,《淮南子·人间训)称之为越人,考古材料也证之不诬.广西从新石器至春秋战国,其印纹陶文化的主要内涵,与广东、江西、福建等地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葬出土的器物,在器形及组合上与广东西部的一些战国墓相同;其所反映出的文化面貌也与广东同时期的战国墓有较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战国秦汉时期陶器,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我国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先后发现多座西夏砖室墓,并有明确的记载,而出土的文物、随葬品也为研究西夏墓葬文化提供了详细而真实的参考资料,并且通过墓葬的重见天日,更是印证了西夏文化融合的的论断,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感受千年前的西夏王朝独有的文化内涵。在此,本文就详细探讨和研究了西夏的各种葬俗、西夏墓葬的形制、规格以及所反映出的葬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