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析回族对联的文化贡献与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广德 《回族研究》2004,(4):95-102
回族对联是反映回族清真寺职能、回族宗教思想、民族历史及人物、风俗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回族文学形式。回族对联涉及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文学、回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本文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回族对联的学术价值与文化贡献 ,有利于对回族对联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回族清真寺汉文对联昭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看中阿哲学思想的交流马广德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源渊流长。随着公元651年阿拉伯使节的首次来华,两国使节频繁来往,经济文化交流便日趋发展。后来在蒙古军西侵的历史进程中,中西海陆交通大开,大批信仰伊...  相似文献   

3.
济宁东大寺坐西朝东,在大运西岸之上。据说,乾隆下江南时数次登岸人寺小憩,并敕建高达30余米的三层楼阁式、六角伞盖形后窑殿,上悬“敕赐清真寺”匾额,使该寺规模完备。在后窑殿背后的两根通顶石柱上,则镌刻着乾隆御笔题写的一幅对联:  相似文献   

4.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标准和处事准则,是祖辈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种家庭式或家族式文化。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推动和促进着整个家族的发展与兴盛,故而为古代各名门望族所重视,甚至在其匾额、对联中都有体现。本文以《江村洪氏家谱》所记匾额、对联为例,从宗族、家庭、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其树立的家风及其内涵,为当代社会家风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罗斯居住的一套三居室房子里,门背后贴着一幅对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外地一个李先生寄来的;一组三人沙发和老式衣柜,还是刚到汉源时一个热心人送的。墙上挂着一幅汉源县委县政府赠送的“越国界万里来中国,搞扶贫功德盖天下”和皇木镇党委政府赠送的“越时空之限,伸援助之手”的大红锦旗。房间里最奢侈的家俱便是今年汉源县委县政府赠送的一台29英寸彩色电视机。罗斯说:“这就是我的家”  相似文献   

6.
一份调查报告改变了424户山民的命运1997年,畲民世代居住深山草庐的问题正式摆上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成为省人民政府要为群众兴办的15件实事之一。闽东山区是闽地畲民的主要分布区,于是茅寮草棚改造作为扶贫的“攻坚战”,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一年后,张家山上的“山哈”们住进了底层刚竣工的14幢砖石房,结束了60多年来在山上住茅寮的历史。一名叫钟妹古的“山哈”通过“翻译”告诉记者:“我爹、我奶做梦都不敢想我们一家会搬到这里来住!”他指着自家门前贴的一副笔迹稚嫩的红纸对联说:“是我妮写的。”对联云:…  相似文献   

7.
我就像一个流浪汉在古城弄巷东游西荡,一不小心陷进了沙湾边一个有槽门的旧式宅院,故事就这样开头了。 这分明是大门上那副对联给勾引的。且读: 依然是两袖清风一肩明月 仿佛如竹梅潇洒云水襟怀 我心中暗惊,眼前立时勾勒出这样的轮廓:一位身影飘逸而清癯的隐士行吟泽畔…… 便惴惴然入室。一老者正围炉苦吟,见不速之客,道声坐,依然如醉如迷地嚼字。我即作壁上观,但见满壁皆诗皆对皆字皆画,想大门联定非他人代笔,方知有眼不识泰山,惭愧惭愧。于是打拱,唱诺,对峙而坐,寒喧。及至互拍桌子,走!去永丰桥“大使餐馆”喝二两!酒…  相似文献   

8.
声音     
<正>"一切都变了!不变的是门上的大红对联,还有门前那株挂满黄灿灿果子的柑橘树。"——《湖南日报》记者金中基今年春节回湘西,看到姨父家从改革开放前的小木屋,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砖瓦房,到现在两层  相似文献   

9.
<正>"凤翔荆楚三千里,龙腾潇湘第一关。"每当从来凤经过团结桥回到龙山境内时,桥头的对联总让人激情澎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连荆楚挽巴蜀,是湖南西北边陲的窗口;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隔酉水与龙山相邻,被称作湖北西大门。同属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少则几字,多则二三十字,而云南昆明滇池之滨的大观楼上的一付对联,上下联竞各长九十个字,因此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稿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  相似文献   

11.
一走进洪梅香的工作室,记者就被她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吸引住了:善身善事善千秋,明理明德明万代,14个字中竟有3个善字!洪梅香告诉记者:这两句话来源于祖父洪寿林,最早是刻在老家月照青松的照壁上,后来又被刻在祖父的碑亭上。我手书下来并挂在办公桌旁,是为了每天都能看到它、实践它,因为它不仅是我们的家训,而且是我们全家一直弘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谈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课堂导语一堂课的开头,一个好的开头,能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导入方法主要有回顾导入、情境导入、由面到点导入、故事导入、对联导入等。对课堂导语的要求,一是力避落入俗套,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语言简洁。课堂导语运用得好,会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轻松愉快地上好每堂课。  相似文献   

13.
<正>整理民族古籍一无名,二无利,人们都不屑一顾,但向光清一直在默默地坚持。文化革命期间,大多数人在狂热地破"四旧",将许许多多的历史古籍丢进火堆中,向光清先生却从大火中抢回一册又一册古籍,细心整理,妥加保藏。他因工作下乡,看到老百姓的神龛上书写的家神联,门窗上的对联,还有野地里的墓碑、牌坊的石刻都要记录下来;而听到老百姓讲的故事、唱的歌曲、讲的笑话、谚语,就如获至宝,一定要认真询问、记录;看到民间艺人在打围鼓、唱傩戏,就要去参师学习;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最著名的金石书画团体杭州西泠印社里,悬挂着一块“题襟馆”匾。“题襟馆”三字遒劲豪宕,豁达端庄,疏密有致。到西泠印社参观游览的人看了,无不击节叹服。这几字出自清末回族书法家国画家金尔珍之手。民国三十四年《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载:“金尔珍(清),秀水人,向居上海。字少之,号吉石。精鉴古,工行楷,出入晋唐,五十后,专学眉山更号苏庵。偶写山水,仿麓台、墨井两家,深得古致。”金尔珍1840年生于嘉兴,1919年病故于上海。他与一代大师吴昌硕、任伯年等结拜为弟,人称“少之四弟”。任伯年在光绪丁亥正月廿日曾画“吉石先生顾影自怜图”。金尔珍积极参与杭州西泠印社及上海豫园书画善会的组建,出入其中。“题襟馆”是他1914年6月75岁时书写的。因书法出名,请他书写匾额题词的不少,一般匾额每字酬金4块大洋,一副对联亦需3块大洋,这在当时  相似文献   

15.
傣族剪紙     
傣族人民不仅在織錦、刺綉等方面有独特的風格,就是剪紙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詣。每逢节日,傣族人民几乎家家門框上都貼有各种各样的剪紙条,迎風飘动,分外好看;寺庙里,剪紙就更多,不論是对联上或挂灯上,都有精致的剪紙花边作装飾,真是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簡直像剪紙艺术陈列館一样。傣族剪紙粗獷有力,不像汉族剪紙那样秀丽纖細。剪紙的内容多取材于自然界,有孔雀、象、馬、魚、鳥等动物,也有菊花、茶花、牡丹、菠蘿等植物,还有塔、亭、房等建筑物  相似文献   

16.
喜事新办     
去年五月下旬的一天,宁夏泾源县泾河源公社厐东大队第一生产队的一些社员,都熙熙攘攘地来到第二生产队。第二生产队是个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山庄,他们来干什么呢?原来是看贫农社员马天财和拜洋心新式结婚的。当他们来到马天财家门口,院里、屋里已经拥满了人。二队的社员一见一队的社员来了,都自动让出来,请他们进新房参观。一进屋门,正中堂高高悬挂着毛主席的象,两边贴着红光闪闪的对联:“翻了身不忘共产党,办喜事感谢毛主席”。周围墙上还贴了些图片和贺词。真是喜气洋洋。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新媳妇来了!”大家目光都集中在门口,只见新娘  相似文献   

17.
要有好市场先有好政府———土家族博士后杨再平访谈录杨再平男,土家族,1956年出生于湖北省建始县。197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198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获博士学位,师从曾启贤、董辅教授;1...  相似文献   

18.
何葆国  李立 《民族论坛》2006,(11):34-35
傀儡戏,一直是客家人喜好的一项娱乐。每当夜幕降临,楼里响起“咙咚咙咚呛”的锣鼓声时,楼里的大人小孩便知道,这是傀儡戏快要开演了。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布袋戏,数百年来一直为客家人所喜爱,尽管现在楼里能够收到十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但是他们依旧对傀儡戏情有独钟。在闽西南土楼乡村,不知活跃着多少个傀儡戏班,大多由家庭成员组成,四五个人也就行了,农忙时干活,农闲时便被人聘请,走村串寨,在土楼的天井里搭台演戏。傀儡戏台很小,通常用一些杉木板搭成,正面对着祖堂,或者就搭在祖堂里,比较讲究的戏台还会贴着一副对联:“一时间千秋故事,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畲族的赋役状况进行了考证辨识,认为:畲族地区的封建赋役制始于南宋末,局部扩张于元明,普遍实行于清代。  相似文献   

20.
从“振武将军章”看西汉末年汉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李桂芹一、关于“振武将军章”“振武将军章”于1961年秋,在黑龙江省肇东市昌武镇西大坑沿被发现。今保存于该市小城子乡丰强村于占江处。该印为铜质,呈正方形,边长2厘米,高2厘米,龟形钮。印文为阴刻汉书九叠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