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软力量”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本文对其进行语义、语用与语境的分析,并按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话语转换.软力量对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实际,辩证吸收约瑟夫·奈的合理思想,并在价值观与操作等层面认真研究、精心布置和细心安排.  相似文献   

2.
“软力量”概念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尽管他一再解释并澄清各种误解,但这一概念及相关思想总会引起不断的误解与误读.事实上,约瑟夫·奈本人对这一概念及相关思想的处理也有含混之处,只有进行语义、语用与语境的全面分析,才能掌握其内涵与实质并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3.
文化软权力化的一种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求对文化软权力化作出一种传播学的分析.作者认为,文化要转化为软权力,就必须借助大众媒介传播到国际社会(尤其是目标国).文化软权力化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力得以充分展示和实现的过程.在文化传播力的积极推动下,一国的文化就可能提升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世界文化(或国际文化),从而软权力化.基于此,国家在制定各项对外传播策略时,首要的是要明确对外传播战略目标--文化软权力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存在于社会进程的每一时期、每一层面,文化的力量也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文化是软中有硬的力量,它形神兼具,强弱不等,虚中有实,正负效应共生。这种力量既可以表现为影响力和辐射力,又可以表现为吸引力和亲和力;既可以表现为吸纳能力和消化能力,又可以表现为国际事务以及国际舆论的主导能力。文化力量是在社会主体的推动下,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同化力、引领力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外面临着西方社会针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设置的冷战屏障、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对内存在着文化结构层次脱节、硬实力支撑薄弱的困难。确立为人民谋利益、符合人类共同利益要求的文化发展方向,构筑国家文化安全防御体系,构建并完善文化发展目标三位一体的实现机制,是应对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所面临挑战的首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6.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力量理论发轫于全球化信息时代。奈认为,作为分析国家实力和国际格局的新视角,软实力使人随我欲,可称为间接或者同化实力的表现。同时,奈用美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对什么是软力量进行说明和填充。中国学者借鉴软力量的美国视角,并试图填充进中国式内容。中国将软力量视为对内建设的目标,而美国将软力量作为称霸世界的工具。与之相应,中国重视软力量的内涵、力量来源和力量转化,美国则更加重视软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桂翔  郭立新 《江淮论坛》2012,(4):132-136,104
全球化时代是国家间利益空前密切相关又矛盾凸显的时代。利益的休戚与共,使传统硬权力空间萎缩;文化软权力走向前台,成为保护或扩张利益的主要方式。文化软权力实质是思想控制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总结当今西方软权力的行使,无非是通过模糊对立、软化立场和制造同意而实现的。对于受到外部文化软权力侵蚀的国家来说,发展和夯实自身的文化软权力才是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软实力"概念与"软权力"概念有着同出一源或者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但它们并非是等同的,而是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和目标对象。目前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已有较大提升,然而国际"软权力"并未同步增强。在总体上,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偏于"内省性"发展,缺乏勇于追求国际权力的"外向性"特征。"软权力"的目标指向是对国际权力的追求,关键是采取非强迫性的"吸引"或"说服"的方式。在国际社会现有逻辑和语境下,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无法回避国际权力问题。中国的外交事务不应仅仅对西方立场作出被动回应,而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自己的"价值立场"、"话语系统"和"公共产品"。在新世纪,国际权力的转移给既是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谋求国际权力提供了历史机遇,然而仅仅专注于或满足于"文化软实力"诸项指标的提升是不够的,必须拥有充分的"他者"意识、占领时代"文化制高点"的勇气,以及不断提高对外"说服力"的举措等。  相似文献   

9.
10.
黄仁伟  胡键 《社会科学》2007,105(8):4-12
本文从探讨硬力量和软力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中国软力量发展的结构性缺陷,指出这种力量失衡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相关性;进而根据中国国情和其他大国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发展软力量的战略设想和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要清楚界定“文化”概念,以核心要素为突破口明晰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厘清文化软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澄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几个概念的区别;实践操作路径研究应加强实证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凸显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体,明晰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揭示文化产生软实力的条件,探究文化软实力表征形式背后的问题实质。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建设之若干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间 ,人文精神的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内容。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和制约 ,人文精神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难题是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取向与人文取向的悖反 ,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冲突 ,民族文化素质现状与人文精神建设目标的距离 ,对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的认知差距 ,古今思维偏向对文化建设的损毁。这些难题 ,直接影响到先进文化的建设 ,影响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影响到中华文明的复兴。要解决这些难题 ,既要知识阶层的忘我投入 ,又要广大民众的价值认同 ,更要决策部门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3.
数量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学的新兴学科,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和其他经济学科难以替代的优势。近年来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且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本文从我国数量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阐明建立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函数形式及其内容,是我国数量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的颁布、施行 ,不等于学术研究的停止 ,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还亟待作深入研究。笔者本着对国家利益负责的精神 ,对引渡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引渡的立法模式、引渡的裁定权、引渡的强制措施四个疑难问题进行探讨性思考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我国的引渡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妥善解决当前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产生失地农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正常现象。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导致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成为新的困难群体。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顺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对失地农民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从体制、机制和保障等方面对解决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学界过去突出"中国问题",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中国经验"与"中国理论",表明中国不仅为自己开辟出有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也开始在思想理论上向世界发挥积极的影响.而弄清"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与西方的"经验"、"理论"的关系,与中国传统的"学问"、"学术"的关系,以及与我们处身其中的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我们恰如其分地评估并自觉地开展经验创造和理论建构的前提.本文认为.如果我们过去主要是从"中西古今"的框架看待这些问题的话,那么,现在则应当转向"全球化与地方性"关系的框架.中国的经验与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世界,我们在世界上能够获得多大的话语权,取决于我们"地方性"的经验、知识与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全球性"的经验、知识与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平崛起视角下的国家软实力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存在的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大国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中国和平崛起不可逆转,必须抓住战略发展机遇.崛起的中国,软实力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软实力的资源实力和行为实力需要我们用客观的眼光和战略的心态来测量和审视,由此找到一条发展壮大中国软实力的合力路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法律制度建设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技术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 ,探讨了技术创新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 ,并主张从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风险投资以及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监督和管理几个方面加强技术创新法律制度建设 ,为企业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委托理财型受贿中的"明显高于应得收益"可通过对利润真实性质的考察和例外情况下对受贿故意的排除来把握;"亲自理财"型受贿的定性应当慎重,国家工作人员是否进行初始投资影响该类犯罪数额的认定;以借贷或借用形式建立虚假理财关系、实质上从事权钱交易的行为,原则上应认定为受贿犯罪.  相似文献   

20.
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