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社会理想的政治设计.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他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揭示出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在经济建设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使中国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理想社会观。在中国近代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开始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相结合 ,形成了各种新的理想社会的模式。李大钊从共产主义理想与儒家理想社会观的内在联系出发 ,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 ,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大联合和互助的角度来阐述“大同”,赋予大同思想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 ,进而实现了近代大同理想社会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并且对实现“大同景运”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小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亮点,我们的祖先把追求"小康"、"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邓小平借用"小康"这个概念,在现代化大潮中,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它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概念.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5.
传统理想的生命力体现在社会长期发展中。中国文化原创期的大同理想因与小康相关联,并包含了自强不息、和谐、民生的内容,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和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毛泽东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把传统理想创新与现代化相联系,形成了新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其间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邓小平在1979年首次提出"小康"奋斗目标后,具体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描绘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当是一个比较富裕相对平衡更加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状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深化了小康社会的历史主题,拓展了小康社会的历史概念和当代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强势冲击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历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提供了文化前提。搞清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同思想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思想,大同世界更是为万千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同时,把它和西方的一些理论杂糅在一起,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大同思想,其中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最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归者,他在吸收传统"大同"思想合理因素的同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难能可贵的超越.比如:他把传统的具有空想色彩的大同理想升华为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把传统道德上的平等平均思想发展为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平等观,把传统的公有思想提升为具有一定现实可行性的公有制度,把传统的人道和谐原则发展为革命的人道主义.虽然毛泽东晚年在实践中操之过急,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他在理论认识上的超越是不能否认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古今中外人们共有的美好政治理想和社会愿望,"大同"思想形成于我国的春秋时代,其本质特点是"天下为公",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平等。在东西方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同"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拓展,使它具备了跨时间、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本质特点和巨大的文化软实力蕴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大同"思想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显而易见的。发掘"大同"思想的文化内涵,积极提升"大同"思想的文化软实力,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和"是王船山和合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宇宙万物"和"的实现,其形上学基础为"太和","太和"之气乃是构成宇宙之质料因;"天命"乃是宇宙万物之和的动力因。天人相绍,为宇宙万物得以"和"创造了条件。人在宇宙中的主宰地位,决定了人能"继天立极","继"使人之性情之德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2.
大同理想是中国人久远的梦,古代社会对大同的追求有种种体现.近代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这一时期的理想追求有新的特色.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领导我们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社会理想追求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的主体,建构和谐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培养人格精神和谐的人。这些人最善于挖掘主体的本质力量,能以非凡的气度、宽阔的胸襟、无比的化力容纳、吸收对立因素。人格精神和谐的人是一种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最适于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的人。  相似文献   

14.
在 2 0世纪末 ,人类产生了普遍的精神缺失。对理想社会的追寻 ,仍是人类社会的梦想。中国本土的大同理想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资源 ,其现代意义日见显明。怎样处理大同理想与现实社会、人性本质间的深刻矛盾 ,克服乌托邦思想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是当代人类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中国政治文化的主题从"大同"转向"自由",实质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重组,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社会基础。通过对大同政治逻辑和自由政治逻辑进行梳理,揭示大同政治逻辑转向自由政治逻辑的时代意义及其相应的制度性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的领袖不是一个,而是一个"领袖群体"。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四大领袖"在运动中各有独特贡献;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四面旗帜,他们各举一面,各领风骚;他们之间"颜色相同","主张不一",这是中国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的歧见,当时还不是敌我问题;"四大领袖"的历史地位过去长期不被承认,"唯阶级斗争史观"是其祸根。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模式的转变,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从先秦时代就传承而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先进观念——现实观、平等观和大同观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将指导中国文学走出文化转型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伟人之一.他不仅领导并发动了戊戌变法运动,而且在近代思想、文化方面也卓有建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把近代中国维新变法思想推向最高峰;把进化史观与民主政治有机联系起来;集大同思想之大成,提出了系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儒学作了民主主义的新解,成为新儒学的鼻祖;大力倡导发展现代科技;对书法艺术也有独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效借鉴西方学者的经济和谐思想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采用历史归纳法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的意蕴与实现路径的论争进行了述评,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要通过人为规则和自发规则的协调实现人为和谐与天然和谐的统一,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政府协调利益关系来促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