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四十年磨一剑”──读唐湜《新意度集》潘颂德四十年代中后期,东南抗战文艺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九叶”派诗人唐是在辛勤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写下了一篇篇立论精湛而又风格独特的诗论与诗评论,和袁可嘉一起,成为体现“九叶”诗派诗歌美学主张的诗论家。1948年1...  相似文献   

2.
上四十年代后期,在中国的诗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流派。这就是以九位艺术观点与风格都比较相近的年轻诗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九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在当时并没有公开打出  相似文献   

3.
九叶诗派是个人数众多的诗人群体,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 袁可嘉、穆旦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与代表者,当时,他们中没有出现过作为流派领袖的诗人,如李金发之与象征诗派,戴望舒之与30年代现代派;他们也没有成立一个社团、组织,也谈不上发表统一的宣言纲领,只有一篇《我们呼唤》(《中国新诗》第一集代序)代表着他们共同的追求与主张.这个由唐湜执笔的代序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40年代,尤其是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四、五十年的时间里,生活在国统区的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幸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位年轻的诗人,在继承我国古典诗歌和新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表现手法,在新诗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探索着,逐步形成了诗歌美学观点大体相同、诗风大体相似的新诗流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40年代的诗选《九叶集》,所以近年人们将这一新诗流派称作“九叶”诗派。  相似文献   

5.
作为九叶诗论双轨之一的唐湜诗论,与他诗友袁可嘉的诗论在指向上是一致的,即“新诗现代化”,但在形态建设上则大相径庭。如果说,袁可嘉侧重以径直前行的姿态追寻新诗现代化的道路,那么,唐湜则侧重以返观深潜的方式把握新诗现代化的精义。 九叶诗论追寻新诗现代化的整体向度无疑的是重智性、重本休。即如西方现代主义诗论所昭示的:“诗人可能有的兴趣是无限的,智性越强就越好,智性越强他越可能有多方面的兴趣:我们的唯一条件就是他把它们转化为诗,而不仅仅是诗意盎然地对它们进行思考”,“本体,即诗歌存在的现实”(兰色姆语)。九叶诗论的这一追寻向度,将中国新诗理论建设的水平提高到了与世界诗潮同步的层次。然而,这一建设于方生与未死,光明与黑暗交战时  相似文献   

6.
四十年代后期的上海诗坛,有九位年轻诗人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经常在进步刊物《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上发表忧时伤世、反映国统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诗篇,着力开拓新诗表现社会人生的智慧风采.在他们各自的诗作与诗论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流派特色,他们既坚持了新诗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一贯主张,又力求使人民心志与个人情感  相似文献   

7.
袁可嘉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是对新诗艺术的探索和创新."戏剧化"取戏剧的两层含义,即客观、间接与矛盾、冲突.九叶诗人的创作在事实上阐释了袁可嘉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以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和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拉开了新诗现代化的序幕,"九叶"之一的袁可嘉不仅创作诗歌,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诗论体系.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袁可嘉的创作和研究兴趣从西方浪漫派诗歌转到现代主义诗歌,新批评理论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袁可嘉诗论中心"新诗现代化"入手,探寻新诗现代化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渊源,并讨论袁可嘉如何将英美新批评理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一、诗歌与国家神话某些理论图景一再地得到凸显———文学无法逃脱意识形态的视阈,诗意的形式不断地冲击保守的内涵,诗学理论与意识形态达到自洽。诗歌是语言的最高智能,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诗人就如同一个超凡脱俗的浪子,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而国家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是另外一种有着无限指涉功能的现实。那么,诗意是如何与国家体系挂起勾来的呢他们到底在什么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呢诗歌与政治的合流,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具“现代性”特征的表现。“与其说是‘政治’和‘诗学’两方面多么完美的结合,不如说是两者之间内在的紧张关系:既不在于力图使某个方面取得绝对的优势,也不在于人为凸显某个方面,而在于两者之间的对峙,挣扎和搏斗,以及由此伴生的彷徨、焦虑和痛苦……”这种紧张关系是如何在文本中被形式化的呢九叶诗派无疑可以作为一个个案来探讨这种紧张关系在文本中的形式化过程。九叶诗派作为现代中国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诗歌流派,在诗学与政治的结合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九叶诗派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风格趋同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他们并不像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出现一个重要的诗歌群体,后来被称之为"九叶"诗派.该诗派成员共9人,实分为两支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毕业于西南联大,受到外国现代派诗歌的熏染较深;辛笛、杭约赫、唐祈、唐湜、陈敬容则较多接收新诗的艺术传统或现实主义精神.穆旦、辛笛作为这两支的代表,其诗学风格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文中试图以他俩人为例,通过分析比较他们诗学风格的差异,来了解九叶诗派内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九叶诗派是著名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派。其诗歌创作将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表现的复杂性镕结为一,展示了很高的精神境界。诗人们从本质上透视和把握主客体世界,是其作品思想深刻性的坚实基础;而象征艺术手段的成功运用,又使其作品形态呈现丰富的新颖性。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教育,促使九叶诗人以入世精神从本体论上否定现代主义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使现代主义在中国发生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变异,从而奠定了这一诗派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诗人兼诗歌理论家,袁可嘉的诗作鲜明体现了“人民本位”的文学思想,标示了诗人提出的“人的文学”的力度与高度,同时也说明了以多方面的社会体验与人生思考为背景和基础的“人的文学”应该并可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本文特设一节,以纪念前不久逝世的袁可嘉先生)。当然,在肯定九叶诗派思想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深刻的片面性”(主要是缺乏辩证的思维和观照)这一弱点,而克服这一弱点将有利于推进和提升中国现代诗创作,有助于中国现代诗走上国际诗坛。    相似文献   

12.
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清理其理论代言人袁可嘉诗学思想的外来渊源,可以便捷地捋清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 4 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九叶“诗派 ,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在经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改造和接受过程中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该文分析了“九叶”诗派在受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下 ,在继承中国 2 0世纪 2 0、30年代现代派诗歌传统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基础上 ,所形成的独特的诗学观 ,即他们主张诗歌创作应坚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自我与时代的统一 ,知性与感性的平衡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穆旦的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穆旦的诗王泽龙九叶诗人唐堤称道他的诗友穆旦的诗“有着最鲜明的现代诗风”与“最深沉的哲理内涵”.而且是九叶诗群中“流派风格最浓烈”的诗人。[‘j穆旦以他坚实的探索实绩.代表了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现代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四十年代穆旦共出版诗集三部:《探险队...  相似文献   

15.
新诗理论的开拓和周作人的新诗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与分析周作人关于中国新诗的理论主张———从诗的本质、特点 ,诗人的个性表现与诗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关系 ,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诗人“梦想”的素质和诗歌语言的“简练”、“含蓄” ,到新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对外国近现代诗歌的态度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道路 ,以及怎样进行诗歌批评等问题。周作人对于中国新诗这些见解和主张 ,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建设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并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袁可嘉的诗论深受西方诗歌、诗论或文论的影响;其中,有关“诗与非诗”“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与诗”“诗与经验”“诗的戏剧化”“想象逻辑”“戏剧主义”等问题的一些具体观点以及诗论文本上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袁可嘉的诗论在接受西方影响时首先是立足于中国本土,其次是融进了袁可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再次是注重中国现代诗学概念的建构,最后是注重中西新诗潮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把他在40年代关于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诗论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论新诗现代化》,这本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影响,同时又结合了40年代中国新诗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九叶诗人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在9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袁可嘉本人则称之为"中国式现代主义",并从思想倾向和诗艺两方面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一突破为我们寻找到一个研究的出发点,即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借鉴了哪些西方话语,同时又进行了哪些中国化的探索,进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袁可嘉是四十年代诗歌运动中现代诗学体系的最早构建者。其“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原则与“新诗戏剧化”的美学策略又可概括为诗本位、人本位这样两种现代性的文化命题。这既是对被战火一度阻隔的五四启蒙精神的承继 ,又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一种新的阐释与发扬。袁可嘉诗学体系所表现出的对现代文化探求的先锋意义因为历史的超前性 ,必然伴随着对当时文化状况的痛苦省察与沉重反思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代,我国诗坛上出现了一个被称为“新现代派”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这派诗人,“艺术上,结合我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优良传统,并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手法,探索过自己的道路,在我国新诗的发展史上构成了有独特色彩的一章。”辛笛是其中的年长者,也是其中卓有成就,较有特色的一位。借鉴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吸收外国诗歌的养分,这是中国新诗得以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辛笛早在中学时期,就曾翻译过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华》片断;大学时代,“曾广泛吟味了西方诗  相似文献   

20.
论“九叶”诗派及其代表诗人穆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40年代,国统区出现一个重要诗歌群体,即后来被称之为"九叶"诗派.该诗派成员 9人,实分为两支,穆旦、杜运夔、郑敏、袁可嘉出身于西南联大诗群,系正宗智性现代派;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则湜在特定时期分别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走向现代派.他们既有超越社会现实之心,又怀介入时代斗争之志,是富于良知的知识者,以智性现代派把握世界的独特的认识角度,概括出新颖的感觉方式,传达诗情突进的艺术技巧来展现大动荡中生存体验的创作群体,而穆旦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