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郗彩红 《江淮论坛》2003,3(5):25-28
本文将中国市民社会在现阶段的发展,与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联系,并挖掘了市民社会中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从而阐述了现阶段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邯郸太极市场的发展现状,在全面了解其发展状况基础上,找出影响邯郸太极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适度分离构成了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的起点.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伴随着二者相互分裂的趋势,这种分裂根源于市民社会自身的分裂.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重新提出了"社会整合"的问题.真正的社会整合应该包括市民社会内在分裂的整合、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外部分裂的整合这两个层面.马克思看到了市场机制和国家机制各自的局限,要求通过市民社会的"革命化"来超越既有的分裂,实现现代社会的全面整合.  相似文献   

4.
刘建新 《江汉论坛》2008,46(2):69-71
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揭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的.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洞察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从人的历史活动去探讨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通过对以"物的依赖性"为标志的市民社会进行批判,指出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消除人性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要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贯穿于他一生的理论探索,具体包括对同权市民社会的批判,对资本家生产方式主导下的市民社会的批评,对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批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实现了经济学与哲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实践品格和总体性特点,具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不同的价值功能、侧重点和概念体系。以市民社会批判为马克思文本解读的一个学术视阈,有利于我们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理论的实质、特点及思想发展历程,并对马克思理论的诸范畴形成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代的市民社会观念,主要是指因商品交换关系而将人们联结起来的私人自律的经渗交往领域。20世纪,市民社会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是指自主的社会文化领域,即自治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所构成的公共领域。这两种市民社会观念都将克服市场社会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作为其理论的核心问题。不同的是,近代市民社会观念力求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超越克服市场社会的内在矛盾,而当代市民社会观念则致力于在市民社会中寻求克服市场社会内在矛盾的根据和力量。市民社会观念的这一变化是对市民社会发展历史的反映,必须考察这整个演变过程,综括其丰富的内涵,才能达到对现实市民社会及其发展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7.
程乃胜 《学术界》2006,6(2):65-71
市民社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法是市民社会的权利要求,市民社会是近代政治国家和法治生成的基础,市民社会决定近现代国家与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市民社会的生成和法与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关系,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政治文明建设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是近些年来我国法学界研讨的论题之一.本文从民法的属性、民法的发展、民法的结构诸方面,深刻揭示了民法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市民社会是民法存在的基础,而民法则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市民社会的发展变化催生了民法制度的成长与丰富,而民法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市民社会的历史进程;市民社会的法律要求凝结为权利主体制度、所有权制度和契约制度,而这三大制度决定了民法典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10.
三元结构理论把社会分为政治、经济和市民社会三大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依然强势,唯有市民社会相对弱小,而“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则突显了三大领域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因此加强市民社会的发展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要发展市民社会就必须加强其组织化程度,也即要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政治、经济以及市民社会本身都具有重大意义,从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面对新的形势 ,已不能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透视和分析 ,提出了一些具体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需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师范人才的素质是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关键。但是广州师范学院( 下称“广师”) 师范生的素质和素质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必须重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格素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五指山市总体人口素质状况,指出人口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该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根据五指山市人口素质的现状,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教学基地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基地的建设对学校的长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辽宁医学院在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质量是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评价医疗质量所使用的指标,无论是在体现现代医疗服务质量概念,还是在指标的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方面,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要重视教师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培养和提高广大教师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的组织基础,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明确高校基层党支部在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工作中的作用,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对教师政治素质养成的引导,探寻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的途径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是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动力之源。本文旨在阐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创新素质的结构、人格特征对创新素质的影响及创新素质培养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众多高等学府的课堂教学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虽有所调整,但无实质的变化,“课堂教学低效”成为制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瓶颈”。本文分析了高校“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编辑是提高学报审稿质量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报是我国科技出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出版资源的利用。而作为学报主体的论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报的质量 ,因此 ,提高学报质量的关键是论文水平 ,而严格、细致、公正的评审是保证稿件质量的前提。评审稿件过程中的关键是编辑 ,实践表明 :只有编辑素质提高 ,严格把关 ,才能确保审稿工作做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