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2.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识。它反映了周初以前的美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重大的发展。《易经》的象、数、理包孕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而其本身就是一部极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提示了当时艺术活动的信息,并且对把握审美规律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把履、比、观作为审美认识的源泉;由象到意,达到穷神知化的深层审美认识;以变易为核心的简易、不易渗透着审美的一般规律;而“中行”思想贯穿于整个审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3.
刘验的艺术想象理论集中在《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的《神思》篇中,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刘辩文艺思想中那种强烈而自觉的主体意识,并且在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思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体性文艺理论以对人的现实关怀为基点,以创作自由为手段,以对人的既在状态的超越为目的,体现着一种入本的信念和理性精神,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人们所倡导。但中西文论各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各自不同的主体意识,对它们加以比较、研究、借鉴,对我们的文论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刘辎的艺术想象理论中,我们看到他以“虚静”说把审美、艺术活动作为人生…  相似文献   

4.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4,19(5):118-120
《老子》产生之时代乃春秋末期 ,而春秋末期则为卜筮之事盛行之时代。从《老子》书看 ,其有诸多文句和思想与春秋筮辞有关。是《老子》早于《易传》将《易》由卜筮向义理方向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后世《易传》中保存和吸收了诸多《老子》道家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言 ,《老子》是《周易》古经到《易传》十翼的过渡环节 ,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02,(1):141-148
陈寿的《三国志》不仅求真兼善 ,还有追求奇美的倾向。他通过以奇语评奇人 ,以奇貌显奇人 ,以奇言写奇人 ,以奇事状奇人等艺术方法 ,再现了三国时代纵横天下、建功立业的奇人群象的奇美光彩。这种奇美追求对后代三国题材作品的审美倾向影响颇为深远 ,更成为《三国演义》奇美艺术风格的史传渊源。探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奇美风格源流关系 ,可突破以往只关注二者人物、事件相关性的局限 ,而从思维方式、审美理想、美学风格等层面探讨《三国演义》乃至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的深层关联。  相似文献   

6.
《乐记》"和合"美学思想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成 《学术交流》2004,(6):133-135
"和合"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乐记》是先秦"和合之美"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集中表现了艺术的"和合"美学思想,而且蕴含了和谐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表达"和合"美学思想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伴随国际形势向着利于西方的转变,西德政府围绕统一两德的政治主题,提出了“文化国家”的国家战略,而此时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大受欢迎,契合了西德“文化国家”战略。尧斯从艺术接受出发,突出艺术受众“期待视野”对建构个人审美愉悦的重要性,“人民性”成为审美的核心。在更深远的方面,尧斯接受美学思想也符合东德国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政策和东德民众的审美意识,在东德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审美本质是一个似乎早已解决,实际上并未解决的重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学习与探索》曾发表了两篇文章(八○年六期、何新《试论审美的艺术观》;八一年四期、涂途《艺术的审美作用及其他》)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何新同志立足于冲破“艺术理论的某些禁区”,针对艺术的传统意义,艺术是对生活的形象反映,提出了“艺术以自身为内容和目的”的  相似文献   

9.
意境与中国影视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菊  丁卉 《唐都学刊》2005,21(5):119-121
作为凝聚着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中心范畴的意境,在现代中国的各门艺术中依然有所传承。在电影艺术领域,营造意境同样是提升其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小城之春》、《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都是化用中国古典意境的佳作,而各自的风格又全然不同,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电影创作在吸收本民族的古典美学精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融入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亓元 《学术交流》2006,(10):17-19
老子由于受到巫风浓厚的陈楚地域文化影响,其美学思想体现为巫史精神融合的特点;随着华夏地域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出现,老子又融入了以商文化为特征的《归藏》思想。老子的美学思想体现是巫史精神和《归藏》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造就了老子美学思想的神秘观念、重母权尚阴柔的特点,也是老子对其时代审美反思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1.
康德并不是为了研究美和艺术而研究美学的,但他试图调和理性派美学和经验论美学的努力,使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关于崇高的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一、关于崇高的对象和种类的划分康德对崇高的分析是和审美的分析相比较进行的。他认为,审美的对象在形式,审美是形...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书法艺术处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显著的标志是汉代书法艺术已独立成为专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在此时期已大体齐备,中国的书法理论已开始萌芽。研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不仅要从中国古代的哲学与诗文中去寻觅,更要从古代的诸多艺术中去探微。中国的书法艺木乃是表达情操与美感的民族艺术,是一门最独特的民族艺术.书法的美学思想正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又可沟通于诗、画、乐、舞、建筑等艺术,还可以从中窥探美的基本范畴,可以和西方美学里的诸  相似文献   

13.
导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诗圣”著称的杜甫是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集大成的大诗人。和这一崇高地位相称,杜甫的诗歌理论,他的美学思想也是丰富和深刻的。诚然,杜甫没有写过《诗品》(梁钟嵘著)、《诗式》(唐僧皎然撰)之类的谈诗的专门论著,甚至没有像诗人欧阳修那样,为我们留下一部《六一诗话》,然而杜甫却是第一个运用诗的形式发表诗歌理论的人,即有名的《戏为六绝句》(七绝)以及《偶题》(五古)、《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七律)、《解闷》十二首中的第四至第八等诗篇,它们都涉及到诗歌创作和评论问题,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无疑,这是杜甫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4.
尽管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但是《讲话》依据中回文艺运动的实践而予创造发展的文艺美学思想却是颠扑不破、弥久常新,显示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首要贡献,就是为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和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最根本的美学导向,并正确地解决了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规定了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政治方向。其次,《讲话》对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审美创造的美学品格做出了精湛论述,深刻地触及到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本质与艺术规律问题。《讲话》还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功利出发,提出并解决了文艺接受和文艺批评领域中许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构了文艺接受和文艺批评的完整学说,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悖反,消解文化的悖反则构成了文化发展的契机,而实现这种契机现实化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具有自觉意识和可操作性的文化战略。建立跨世纪文化战略是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代中国所面对的一项总体工程。美学是文化战略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它在文化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当代中国美学受西方近代美学和苏俄美学影响较大,使其具有较强的形而上色彩,由此导致了审美功能的丧失。本文提出建构一种可操作性的功能美学,功能美学迥异于当代传统美学借助意识形态进行操作的特点,而直接切入形而下的现实生活进行操作,它以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为认知对象,和现实的审美、艺术活动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功能美学的功能之一是,关注日常生活;功能之二是,实现技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技术化。  相似文献   

17.
金雅 《浙江学刊》2004,(5):110-116
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从本期起,我刊将不定期开展“美学在当代……”的讨论。栏题中的删节号,已经表明了这个讨论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乃至参加讨论者的广泛性;更深刻地联系时代特征、现实发展、文化环境、社会心理、审美趋势、艺术’创造、历史遗产的实际,贯彻双百方针,实行文责自负,也是题中自有之义。为建设既不拒辞中外美学理论的思想资料.又具有当代色彩,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原则,又富于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学进行严肃的探讨,这乃是我们的用意。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生产过程理论,艺术生产分为广义生产过程和狭…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0.
段虹 《求是学刊》2007,34(6):135-138
蔡元培美学思想作为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吸收了康德、席勒等西方先进美学思想,并加以创新的产物。他以审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为理论依据,将其美学思想结合到培养完善健全人格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