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萧相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41(2)
新发现的瞿佑《妙集吟堂诗话》并非瞿佑本人及徐伯龄、郎瑛等未曾提及的一种新书,也非《归田诗话》的异名,而是《香台集》注本的一个选本。注者为徐伯龄;选者可能是徐本人,也可能是后人。它的大体刊刻年代当在隆万以前。该书的发现必将推动对瞿佑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柳光辽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1-4
本文简述了《分湖诗钞》的编辑过程和结构特色,介绍了这部地方文献巨制的主要内容和它所映射出的跨越千年的分湖流域的人文历史特色,以及分湖人的不张扬、明大义、识大势的文化性格形成过程,以此说明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8-72
清范士熊编《国朝南亭诗钞》是清代武乡诗人诗歌总集。该诗钞表现上党地域风光,反映当时的民俗生活,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从该地域总集的主体分析中可见武乡程氏家族的绵延流播、当时士人的精神状态。该诗钞的纪实描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其风格的流衍转变与其所处时代的诗风转变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沈复是清代的一介贫士,虽多才多艺,却不以科举为事,不以功名为务;虽命运坎坷困苦,却甘愿过平实的生活,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感情。其名著《浮生六记》,真实地描写了普通百姓居家生活的种种际遇,其中涉及的养生妙道,有不少地方仍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养生宜早人若待老而保生,是犹贫而后蓄积,虽勤亦无补。因此,治有病不若治未病;疗身不若疗心;使人疗不若先身疗。养生宜安人心最为灵动,不可过劳,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安心之法,在于调节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心城紧闭,外事无以动心,外邪无以入侵。养生宜常晨入园林,种蔬… 相似文献
5.
张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373-374,385
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是二十世纪初期同时代的英国文学大师。虽然他们分别以长篇和短篇小说蜚声文坛,但他们各自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与《布里尔小姐》因都使用了精神顿悟的技巧而有许多可比之处。通过分析与比较两篇小说中的顿悟技巧来了解两位文学大师的精湛技艺并进一步加深对小说本身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朱则杰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1):5-9
清代福建宁化伊氏人才辈出,以伊恒聪为首的八位诗人创作有《耕道堂诗钞》。但该集流传稀少,作者生平情况都不大清楚。对该集以及有关作者群体进行考证介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该集及其作者乃至清代家族文化的了解,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蔡川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珠光剑气矫龙健笔──再读王灿《知希堂诗钞》蔡川右王灿(1881—1949),字铁山,亦称惕山,晚号石桥居士,昆明人。云南著名诗人,否有‘知希堂诗钞)正、续、别集和补篇,计1760多首诗词。门庭甚宽,诗境开阔,颇受赵藩、陈衍等诗长激赏。一知人论世《诗钞... 相似文献
8.
王红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29-232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集,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经典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先民博大精深的相马文化,马的形象不仅是周代社会生活内容的载体,还是周代重要美学理论命题和范畴的形象反映.认为,与先秦其他的典籍不同,<诗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很少以直接的概念表达方式,而是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展现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诗经>中马的形象便是这种描写方式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9.
《简爱》与《我的光辉生涯》被评论家认为是女权文学的代表作,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迈尔斯·弗兰克林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作者生平、作品及其主要人物,阐明两部作品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描写了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同样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龙先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2-63
“西南巨儒”郑珍字子尹 ,号柴翁 ,清嘉庆十一年 (1 80 6)出生于贵州遵义 ,同治三年(1 864 )逝世。其平生著述 ,莫友芝曾预言 :“经训第一 ,文笔第二 ,歌诗第三。而惟诗为易见才 ,恐他日流传 ,转压两端耳。”的确 ,莫氏预言颇有见地 ,百多年来 ,郑珍创作的诗歌 ,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备受人们推崇。《巢经巢诗钞》前九卷 ,由郑珍亲手编订 ,其子郑知同 (伯更 )手写付梓 ,起自道光六年(1 82 6) 2 1岁 ,迄道光三十年 (1 850 ) 45岁 ,共2 4年之诗 ,凡 493首 ,咸丰二年 (1 852 )自刻于子午山望… 相似文献
11.
唐朝中后期,随着商人经济势力的膨胀以及商贾向政治势力的渗透,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与商业有关的事件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受到正面宣传。唐诗作为当时重要的一种文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现存唐诗中不少篇章反映了商贾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了解唐朝中后期的商业与商人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6-99
晚明竟陵派以钟惺(1574—1625)和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界对它的研究进入繁盛期与收获期,许多问题如竟陵派的地位及其与公安派的联系和区别、钟、谭生卒年及主要经历、《诗归》及其文学主张等都获得较深入的分析和求证,钟、谭著作得到整理。其间,一批具有研究生资历的中坚力量涌现出来,他们为竟陵派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林彬晖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48-50
清代思想家魏源的诗文创作早已为世人所肯定,特别是他的山水诗歌更受到研究者的注目。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魏源所处的特定时代、他本人的特殊个性以及对山水诗的贡献等几个方面,从他的山水诗歌创作入手进行再次的探讨,力求更真切地了解魏源与他的山水诗歌。 相似文献
14.
孙春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02-108
关于唐诗的模范作用,明初诗人从分期、体制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在诗歌创作中倡导"鸣国家之盛"相配合,使其对盛世气象的追求与对盛唐诗歌风貌的讨论合为一体,最终推动了高繤<唐诗品汇>的出现.明初的唐诗学精分四唐,明辨众体而推尊盛唐,完成了唐诗学的构建,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5.
王树林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43-46
《诗文自警》辑佚十五则,系统地反映了元好问的散文审美理论。儒家的“中和”思想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理论的基石,“不随人后,自成一家”是元好问散文审美的创新追求。在立意与遣辞的关系上,元好问凸显“意”的表达。同时他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处理散文写作艺术技巧问题,提出许多精辟见解,表达独到的散文审美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论唐诗中杜鹃意象及其情感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功绢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4):28-33
杜鹃的生物性特征及其传说,极大丰富了杜鹃的人文意义。杜鹃意象的繁荣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或者是表达故园情怀,或者是表达离情别绪,或者是冤屈的控诉。另一方面,杜鹃意象与明月、杜鹃花、斑竹、猿、蝶等意象组合后,形成了动静交融、多声交响的写景模式,展示了生动、鲜明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对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中369首诗歌的韵脚、韵式进行统计、分析、归类,并对其在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战争带来的忧愤思怨、绝异中原的边塞风情等三类不同主题诗中的分布情况加以研究,从语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作为语音手段之一的--韵,在形成唐代边塞诗语言风格中所起的作用,即韵脚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和韵式的使用有助于构成唐代边塞诗以简约为主、繁丰为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8.
黄莉萍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35-37
接受理论关注读者和文本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读者是文本接受的能动主体。根据接受理论的观点,以许渊冲"三美"的标准,透过"三化"的翻译策略来剖析译诗中成功运用的补偿方法,旨在探讨如何处理唐诗词英译中的文化差异,尽可能减少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相似文献
19.
郭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126-132
唐代侯莫陈邈妻郑氏所撰《女孝经》为唐代现存两大女教书之一。此书旨在教育被封为永王妃的侄女为妇之道,约写于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或稍后。但由于永王李璘的反叛被诛,《女孝经》也因此带上了政治污点,导致此后很久销声匿迹。《唐书·艺文志》未载,《宋史·艺文志》才始有记载。但从宋代陈振孙开始,到明代的胡应麟和李东阳都认为该书是班昭《女诫》的同书异名书。这其中既有他们所依据的证据不实导致错误判断的原因,也有在印刷术发达之后,人们曾将《女孝经》附在《女诫》之后合刊,但封面的撰者姓名又是曹大家班昭从而导致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曹胜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24-30
元明诗学对宋诗的扬弃和对唐诗的尊重,是以理学与心学的融合作为思想支撑的。宗法盛唐的提出,是出于建构新文统的需要,而文统所强调的恢复风雅传统,使得元明诗论开始系统反思唐音的形成,其宗唐也不再如宋代那样局限于宗法盛、中、晚,而是提倡以师心为本源、师古为补充,以重建新的诗歌典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