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举证责任制度的核心。对古今中外有关举证责任分配原则重要学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完善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原则的构想,确立谁主张、谁举证并辅之以公平和诚信原则调整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2.
举证责任的内涵不仅包括客观说服责任,即败诉风险责任而且包括主观推进责任,它的内涵界定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双重的.它是我国举证责任制度建立的基础,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表面上是对立的、倒置的,但实质上是一致的,"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基本论理,在行政诉讼领域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3.
张驰 《社科纵横》2004,19(1):63-64
本文通过对民事诉讼法有关举证责任的阐述 ,分析了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区别与联系 ,并指出了其在民事审判改革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琴  李忠平 《浙江学刊》2002,(1):189-192
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方面 ,是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应有之义 ,但这也从根本上加重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如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程序保障制度 ,很可能导致司法实体公正的不能实现。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 ,从三个方面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举证责任的程序保障制度加以论述 :一是当事人取证权利的程序保障制度 ;二是当事人举证责任救济的程序保障制度 ;三是当事人提供证据的程序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季桥龙 《探求》2012,(5):68-73
主观举证责任与客观举证责任在概念上的严格区分成为划分举证责任各类学术归属和裁判方法的主要依据。客观举证责任的裁判方法发端于德国,建立在案件事实的认定存在真伪不明的划分假定上。上世纪末,客观举证责任理论引入我国,但以案件事实认定存在真伪不明的客观举证责任裁判方法在中国不具备适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高圣平  杨旋 《创新》2011,5(6):80-85,128
环境污染责任属无过错责任,原则上以环境污染行为、损害事实、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三项为构成要件。环境污染责任作为一种危险责任,不要求污染行为具有违法性。环境污染责任的保护范围主要限于物质性人格权和物权.不包括环境权。环境污染的损害类型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精神损害。在因果关系方面,我国相关法律确立的举证责任倒置模式与比较法上一些采用因果关系推定的新理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民事执行改革中的若干理论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民事执行制度改革应该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只有在正确的理念引导下,民事执行制度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对执行权的性质认识不清,一些学者提出把当事人主义、举证责任制度、保持被动与中立以及平等对待债权人和债务人等民事审判原则引入执行制度之中。执行权与审判权不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权,因此,在执行制度改革中简单套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经验,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不同法律体系对产品责任的解决方式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但尚缺乏对建立符合正义原则的产品责任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深入探讨。产品责任涉及合同法与侵权法之间的互动,各国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模式。从引入严格产品责任的原因和严格产品责任的正当性两个方面分析,产品责任的严格性仍显示出不合理之处,而且将无辜旁观者纳入被保护人的范畴缺乏依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不动产的设计者、建造者不需要承担严格责任,产生了法律制度上的不协调。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广泛的赔偿保障,严格责任存在的必要性也受到了挑战。建议由生产者承担与企业责任规则类似的过错责任,并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问题潘牧天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它直接规划着民事诉讼的构造形态,在民事诉讼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举证责任的分担,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已成为我国诉讼法学界的共识。然而,对于与其密切相关的举证责任倒置问题,无...  相似文献   

10.
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诉讼证据的求证过程,而举证责任如何设置则直接关系到证据求证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影响到人民法院的办案效果。因此,对举证责任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意义。1在诉讼史上,“举证责任”一词最早产生于罗马法。公元前450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主张曾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①而早在罗马法初期,法学家们就提出了举证责任这一术语,并为举证责任的分担确立了两条原则:一是“原告有举证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举证责任是证据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一个富有争论性的问题。本文试就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性质、特点,略述管见,权作引玉之砖。一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据此规定,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可以界定为:行政机关对其所作具体行政行为,应当举出证据和规范性文件加以证明,如果不能举出证据和规范性文件加以证明,就要承担败诉的风险责任。关于认定举证责任的性质问题,其说不一,有所谓权利说、义务说、权利义务说、责任说和后果说等种种主张。笔者认为,后果说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12.
赵俊 《学习与探索》2023,(3):80-85+182
我国环境诉讼的司法实践表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的衔接机制并不顺畅,主要存在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力受限、行政机关履职认定标准不统一、诉讼请求与检察建议存在出入、检察机关举证责任偏重等问题。要建立诉前程序与诉讼程序的有效衔接机制,必须强化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确立“类型化”行政不作为认定标准;第二,提升检察机关调查取证能力;第三,明确检察建议与诉讼请求内容衔接转换的界限;第四,合理配置检察机关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将排除合法辩护这一程序性因素作为犯罪成立条件之一,形成实体与程序紧密结合的独特的犯罪构成模式,因而其犯罪构成的价值不仅蕴涵于实体性的判例或制定法的原则、制度与规范之中,更表现于作为犯罪构成组成部分的程序性要素及其实际运行过程.其中控辩双方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体现了美国刑事司法活动对于实质公正的追求;正当程序规则对于刑法价值的深远影响则在于当公民自由与审判公正、社会安全与人权保障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刑事司法优先选择了对公民自由的保障,体现了个人本位对于国家权力的制约;而辩诉交易使被告人受到的惩罚与其行为的实质危害不相符合,牺牲了实质公正,体现了对于效率价值的追求,反映了美国刑事诉讼的功利性色彩.  相似文献   

14.
刘安 《社科纵横》2005,20(1):77-78
本文对债权人撤销权行使条件及适用范围简要的探讨 ,并就撤销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杜承秀 《创新》2011,5(2):75-78,100
诉讼证明标准的层次化建构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构建层次化的诉讼证明标准,可以保证最大程度地作出正确的判断,最大程度地实现公正与效率,有助于现代法治原则诉求的实现。层次化诉讼证明标准的构建应考量诉讼种类、诉讼阶段、案件事实、举证责任分配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6.
魏庆玉 《社科纵横》2013,(1):143-145
证明妨碍几乎为各国或地区民事诉讼立法所承认,旨在对妨碍他方正常举证、扰乱诉讼秩序常态的行为进行制裁。本文对证明妨碍的性质、法律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杏飞 《唐都学刊》2005,21(6):103-107
诚信原则在民法与民事诉讼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在民事证据法领域的适用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所体现。现行立法关于举证时限与证据失权、证人真实义务、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据审查判断的相关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诚信原则之精神,但远非完善。为了促进民事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实现,不仅应该确立诚信原则在立法上的原则地位,而且要将其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具体规范,以建立完善的诚信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民事审判方式,规范审判程序,强调当事人“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制度,强化庭审功能,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正、高效、优质的审判机构。  相似文献   

19.
曾玉珊 《学术交流》2004,(11):51-54
安全关照义务存在于雇佣、运输、服务、教育等法律关系中,以法定义务为主。安全关照义务的内容表现为关心、照顾和保护的积极作为,而违反义务常表现为消极不作为形态。在确定违反该项义务的法律责任时,应当区别义务性质、不作为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责令行为人分别承担合同责任或侵权责任、直接责任或补充责任。归责原则采过错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无罪推定作为有罪推定的对立物,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最佳结合,有效调动了控辩双方的积极性,并使控辩力量趋向均衡。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承担和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并非无罪推定的直接引申, 但它十分有利于无罪推定的实现。无罪推定的本质和实现不能混为一谈。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已经规定了无罪推定的本质内容, 但尚缺少一系列保障其实现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