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古代中国农历历法(甲)中国农历历法要点中国农历历法,其要点是在殷周以前,三千年以前,就基本定下来了。这些要点是: (1)阴阳合历; (2)以地球绕日一周,一个回归年的天数为一年; (3)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一个朔望月的天数为一月; (4)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个平年; (5)十二个朔望月与一个回归年相差的天数,在某个时期内插入一个闰月以资调剂。这些就是三千年来的农历要点,也是殷周以前的历法要点。甲骨文已有十二月和闰月(十三月),也已有大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周金文也有闰十三月。可知这个历法在甲骨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诗歌的理论。这个重要观点,记载在《尚书·尧典》之中。 据顾颉刚等考证,《尧典》应是战国时的作品(《古史辨》卷三)。“诗言志”的观点不可能如《尧典》所说是帝舜提出来的。尧舜时代的音乐水平非常低下,决不可能产生如文中听说“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那样完备的乐器,更不可能产生审定音阶高低的声“律”。《尧典》关于“诗言志”的记载,实际上反映着周朝时人们对于诗歌的看法。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相似文献   

3.
《尧典》虽然以史料价值而闻名于世,但它的形成与古典哲学的萌动、产生与发展过程是同步的。从《尧典》的传闻阶段开始,就闪烁着人类童年认识的火花;到了有文字记载时.便凝聚成具有一定时空意识的观念范畴;再到零散的口传和简片相归成类,编纂成文时,已囊括整个人文、自然的普遍规律,成为一篇带浓重主观色彩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一、篇名《尧典))是《尚书》的首篇。《左传·文公十八年》在引述它的文句时,浑称为《虞书》。《礼记·大学》又称之为《帝典》。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尧典》这一篇名的,是《孟子·万章上》:“《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而据汉初伏生《尚书大传》,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颜回说:“《尧典》可以观美。”那么,《尧典》这一篇名早在孔子编次《尚书》时就已经出现了。《孟子》所引《尧典》之文,实在今《尚书·舜典》之中。清代学者已经考明,  相似文献   

5.
一 楚的兴起很早。按《史记、楚世家》:“季连,……其后中微,……或在蛮夷”的记载,楚的先人是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部落成员,不仅中原诸夏一直把楚国当作蛮夷之邦对待,称其君民为楚蛮、荆蛮或芈蛮;就是楚国的君主对中原诸夏,也往往以蛮夷自称。楚建国于江滨,大约在夏禹征三苗之后。《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的“苗”,就是《诗·采芑》“蠢尔蛮荆”的蛮。在古史记载中,可以找到以下几个例证:  相似文献   

6.
时轮历是藏族天文历算的核心部分,"三种日"理论则是时轮历的基础。从太阳日与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宫年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阴月与月亮视运动三个方面论述"三种日"理论所体现的藏族天文历算之天文观,分析该理论所体现的以太阳和月亮为典型代表的天体运动规律,根据太阳日、太阴月和宫年之间的关系分析藏历历法中重日、缺日和闰月的设置思想。太阳日与太阴日之间日序的相互配合产生了重日与缺日这种藏历中独有的结构,重日与缺日的积累便形成大小月份,闰月则是按宫月与太阴月的配合关系产生,闰章为65年24闰。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节《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P.201)书中另一处则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P.189)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还是一年四季,没有说得很明白,看来这还是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它对正确估价商代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水平,是有密切关系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节《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P.201)书中另一处则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P.189)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还是一年四季,没有说得很明白,看来这还是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它对正确估价商代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水平,是有密切关系和难以回避的问题。主张商代已知四季说的,有著名的甲骨学者董作宾,他曾耗费十年心血完成《殷历谱》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不仅要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更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每个人生活最密切的就是历法。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其所制定的“农民历”(阳历)是非常合于本身的生活需要的,如把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以测日影的方法,定出四极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把地球围绕太阳一周,划分为“黄道十二宫”,把每一宫分为两个节气即24节,再分每一节气为3候即72候。(参看附图一) 唯岁时计算是以“日”为单位的,地球绕日一周(360°),并不正好是360天。依“回归年”计算,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各种论著均记载“雾月十八日政变”日期是公历1799 年11 月9 日。若据某些有关共和历的“解释”或“说明”,又只能得出该日是“1799 年11 月8 日”的结论。对此问题的论证辨析有助于澄清疑惑:11 月9 日无可置疑;但必须指出,中外学界在共和历和公历的换算过程中,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言志与缘情     
“诗言志”一语,最早见于《尚书·尧典》。魏晋时代,陆机又在其著作《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说。这“言志”与“缘情”的关系,历史上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当前学术界也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两者是对立的。说“先秦时期人们却没有明确认识到诗表达情感这种特征”,因此《尧典》中所说“言志”的“志”字与“情”字无关,指的只是一种理性。其证据即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歌所‘言’的‘志’要符合‘无邪’的要求,也就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而陆机提出“诗缘情”,“它要求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强烈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尧典》中所说的“志”,指的就是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意思基本相同。这两种说法都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今传世的古文献中,以《尚书》为最早,而《尧典》又置于《尚书》之首篇,足见《尧典》之重要。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少经学家由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缠绕,把《尧典》奉为至高的圣典;曾几何时,由于发现《尧典》的制作时代较晚,因而又有不少的注疏  相似文献   

13.
《夏小正》之天文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小正》本以《小正》为书名,是华夏先民数千年观象授时的结集,是现存最古老的月令。与《尧典》相比,《小正》记录观测星象的方法十分古远,必先于《尧典》而作。与《诗·七月》相比,《小正》与之建正一致,乃建丑而不是建子、建寅。《小正》对参宿格外重视,反映了夏民族观星象的习俗。与《月令》相比,两者所记天象一致,《月令》实源于《小正》。而作《月令》者笃信夏正,将《小正》天象以夏正理解,又配以夏正的物候。《月令》之天象与物候错位正好是一个月。据记载的星象位置研究,《夏小正》成书虽在东周,然所保存的天象资料,确是夏代的。  相似文献   

14.
今文《尚书》之《尧典》叙述尧观象授时、举贤任能、巡狩四方等事迹,树立了高大光辉的明君形象。从其材料来源、思想观念、语言形式及战国典籍的征引等多方面来看,《尧典》应编成于春秋时期。其编者应是孔子,春秋时代官学下移、私学兴起,讲史之风盛行,孔门以讲史教学,故孔子有编辑旧史佚闻之举。从文体方面来看,《尧典》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骨干,与《商书》、《周书》誓、命、训、诰诸体差别较大,具备了“传记”的诸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财经类中专课程的《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财会数学》、《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等多门课都涉及“利息”及其计算问题,但在现行教材中,对利息问题都讲得比较简单,也没有介绍比较完整的贴近社会实践的示范性练习,这就不能适应财经中专学校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根据财经中专培养人才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懂得教材教纲要求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外,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要做到这点,单靠教材中的比较简单而机械的例题是很不够的。 现在就以利息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入手进行分析: ①其中的“存期”,不仅有“整年”、“整月”,而且常有“天数”出现在计算过程中。在讲授时,就必须给学生讲清楚“存期”的计算方法,务必教会他们熟练而准确地把“存期”算准,这是利息计算中的关键性操作技能。人们习惯中一年的天数是365天,这就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计息时也按365天计算。因此,要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利息的“时间原则”是:一年按360天计算;不论本月、闰月、大月、小月,每月按30天计算,其中2月份是个特殊的月份,容易出现差错,对于2月份天数,在计算时应作如下处理:若涉及“跨月”计算,不论是本月(28天),或是闰月(29天),都按30天计算;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传》都有些朔日的记载。《春秋》所记的只限于“日有食之”;《左传》则在日食之外,多了两则“日南至”(即冬至),一则是“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正月辛亥朔”,另一则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五二二年)二月己丑朔”。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推算,凡是“日有食之”的干支日名,基本上都正确;而两个“日南至”的合朔和冬至的日名,都是错误的。这就有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左传》对《春秋》经文中的天象记录作了大量的补充和纠正 :它指出鲁国史官对几次日食发生时间的误载和“闰月不告朔”的失误 ;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补充了“四立”和惊蛰 ,将二十四气增加到九 ;岁星纪年的出现 ,标志着历制统一为大势所趋 ;在“分野”的问题上 ,客观地记述了科学和迷信的斗争。这些为我们研究春秋历制提供了丰富的天文学史料  相似文献   

18.
一改正朔之意义古代中国,在任何一个王朝建立之初,都必须首先进行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法制度等改制工作。在这一系列改制活动中,改正朔又是其核心内容,因为服色、礼乐、制度皆依正朔而改。改正朔是建国之初一切改制工作之中心,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所谓“正朔”,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天。一年中的第一月称正,一月中的第一日称朔。《礼大传》曰:“改正朔”,《疏》云:“正谓年始,朔谓月始。”正朔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天文历术问题,也就是如何确定一年中第一月的第一天。对于天文历术家来说,这本是一个十分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历法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相传远古黄帝时期,已经“考定星历”尧舜时期出现了与农业相关的天象观测。《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这些记载,虽然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实,但我国天文历法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不容  相似文献   

20.
星期,是一种以七天为一周期循环连续纪日的制度。从出土的古代巴比伦文物来看,在公元前两千年前后,古巴比伦人就把一个朔望月划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差不多都是七天,这就是星期的雏型。在我国周代初期的典籍和金文里面,也可以看到以月相来定历法的记载。如王国维的《生霸死霸考》,就考证出周初把从朏到次朏间的一个月,分做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