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财政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目前,由于我国财政体制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效果。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焦作市在以财政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探索出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良性互动以及社会公众参与选择公共服务为特征的"焦作模式",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健全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从供给机制、调节机制、提供方式、财政体制等方面入手,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定位,探索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科学确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严重的非均等化问题,从财政体制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失衡。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四条对策:公共财政制度要从经济建设为主的"建设型"财政向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服务型财政制度转变;厘清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建立财权事权一致的投入分摊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强化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5.
根据俱乐部理论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基于供给与受益维度进行测度。基于2015—2019年31个省(区、市)数据,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几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区域间的差距逐年缩小。(2)转移支付的增加显著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地区财政自给率则表现为阻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转移支付与财政自给率的交互效应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负向调节作用。(3)转移支付与财政自给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正效应呈东、中、西部依次递增;而财政自给率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东、中、西部的作用依次减小,且在西部地区负向作用尤为明显。需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合理政策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命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怎么确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怎么分配基本公共服务和使用什么手段实现均等化。以这三个方面为基点,本文从正义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三个角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解释,从而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是一个制度性的、分配性的、财政性的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过程这一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7.
40 年来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的变迁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即政府财政明显缺位阶段(1978—2002 年)、公共财政逐步覆盖阶段(2003—2013 年)和走向城乡一体化阶段(2014 年至今)。在农村改革启动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实质仍然是人民公社时期政策的延续,政府财政并没有在公社解体后相应承担起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 从 2003 年起之后的 10 年左右时间,中国基本构筑起了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仍然留存了显著的城乡二元痕迹。 2014 年以来,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为标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的一体化工作开始启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体系开始构建,旧体制的遗迹终于开始了彻底的消除。 但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采用社会福利政策框架,从受益人群、服务内容、供给渠道、资金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德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及其效果,据此提出明确公共服务主体责任、改革财政体制等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非常突出,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与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体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促进地区间和城乡间财力的均等以及对改变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今世界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基于国际视野下的公共财政支出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做法。在以河南的典型数据为参考蓝本对基础教育服务进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从财政公平目标出发,提出了我国实现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本公共服务事关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满足公众基本需求、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财税法是一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的法律保障,但目前我国在财政支出法律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及分税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公共服务的保障均存在不足.鉴此,要增加财政支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通过财税法为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补齐共同富裕在农村的短板。同时,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环节和应有之义。在理论逻辑方面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全面性”“共建共享性”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河北省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不健全、农村人才缺乏、阻碍农村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农村公共服务顶层设计,探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发挥数字技术等建议,以期赋能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体现,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服务的发展有赖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因此辨识转移支付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已成为当下边疆治理的重大现实课题。文章通过梳理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既有文献,证实了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的应然性。基于藏东南L市义务教育服务的调研数据,借助于标准离差率的统计模型,测度出财政转移支付效果系数U值及财政转移支付对财力均等化所起的作用大小,验证了财政转移支付在财力均衡的基础上对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的作用,同时建构出双对数模型及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增加0.1428个百分点,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为此,通过优化辖区内的转移支付形式,加大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调整和优化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模式,旨在进一步地实现边远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教育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1个具体指标的全国各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法对全国各地区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不均等的,其中目前最需要加强的依次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基本公共教育和乡村医疗卫生发展.我国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客观评价我国287个市域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水平,采用基尼系数测度各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从供需角度分析了提高我国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看,2011年到2014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呈不断提升趋势,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大体一致;基本公共服务基尼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差异程度相对合理,基本保持在0.38左右波动,中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能力以及人口密度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基本公共服务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能力对基  相似文献   

1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增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流动人口个人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层面仍存在诸多不均等现象,其原因涉及理念、机制、财政、法制等多方面。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流动人口的融合与发展,需要在充分认识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通过理念谋发展,机制助发展,财政促发展,法制保发展,促进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流动人口与政府之间、流动人口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财政作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财权与事权的匹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及乡镇政府自身主动服务的职能等方面仍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之一。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不同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与共同富裕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共同富裕作为特定地区共同水平与富裕水平之间的一种均衡状态在短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建议:提高统筹层次,以提升我国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中西部非重点扶持省市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人们日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内在要求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该文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实现机理模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指数。中国2005—2016年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程度显著提高,但城镇化进程并没有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程度;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更多追求高端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消费需求;人口结构与城乡差距仍然是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主要阻碍性因素,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和财政效率能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程度。因此,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增强我国城镇化的公共服务匹配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消费差距,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  相似文献   

20.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存在不均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采取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井口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