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三根支柱"之间相互冲突;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目标与实施手段之间相互对立.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代 ,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遏制政策。其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 :打击对象从苏联转向中国、复归于苏联 ;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相结合 ;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 ;“差别”政策乃是其分化苏联集团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美国冷战战略左右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走向 ,西方国家的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和变迁。  相似文献   

3.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的经济已连续二十年以近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人民生活取得了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在国际事物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长,许多西方媒体预测,到2030年前后,中国在经济上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经济人国。中国的巨大成功,使世界上一些反华势力又妒、又恨。他们散布中国威胁论,提出要“遏制中国”。一、遏制与接触相统一的对华政策在西方的反华势力中,以美国的对华战略最具代表性。“美国对中国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派把中国…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中期中苏对立表面化,打破了以中苏为一体的“东”——“西”对立的格局,世界战略对立关系向着以传统的苏联,东欧集团与以美中联盟为轴心的“东”——“西”对立转化。但是,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时间内,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世界秩序趋向崩溃;另一方面,苏联对发展中国家所代表的“南”的影响却明显地扩大了。尽管如此,西方学者在关于苏联、东欧的研究中,对于他们有关发展中国家发展理论的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各国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美国、欧洲、日本等西方富国即西方发达国家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样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道德挑战,是导致世界摩擦、冲突、动乱和不安定的根本原因.造成世界性贫富差距,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资金流向不合理和重富轻贫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会起某种推动和促进作用,但也成为某些富国侵犯别国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借口.如果不从道德高度解决公平竞争问题,就无法使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真正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相似文献   

6.
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崔丕先生撰写的《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 (194 5- 1994 )》一书已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出版。本书以多国档案文件比较研究和多学科研究方法为基础 ,以美国冷战战略、巴统组织、中国委员会的兴衰史全程为考察对象。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阐明了经济遏制政策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与政治、军事遏制政策之间的互动作用 ;阐明美国冷战战略对巴统组织、中国委员会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走向的影响 ,西方世界国家对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变迁的制约与影响 ;阐明巴统组织…  相似文献   

7.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以母女两代华裔在美国家庭与社会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而随着女儿一代对母亲乃至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母亲对美国社会与文化了解的加深,两代人之间以及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终于达到了相互包容与理解的境地。中美文化从二元对立到和谐共处,不仅是作者跨文化思想的表达,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部长助理约瑟夫.奈(Joseph.J.Nye)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这促进了人们从文化战略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国家战略。通过对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历史演变、思想、内容和手段的分析,以及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形成、发展及实施的角度出发,可以指出美国的这一战略就其实现国家深层次战略目标而言并不太成功。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后,美苏由盟友转变为战略对手。在欧洲,美苏之间的前沿阵地是在德国,在亚洲,主要围绕中国而展开。美国在中国实行的扶蒋反共战略以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导致了两种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对立。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反和平演变意识形态逐步形成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与教育活动。这种意识形态是在国际化意识形态对立下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矛盾性是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特征之一.冷战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构想违背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使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目标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美国对外战略具有对外战略目标与实力不足、对外战略目标与实现方式根本对立、具体对外政策不一致的内在矛盾性.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矛盾性根源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劣根性、正常国家利益与在霸权主义基础上产生的霸权国利益之间的矛盾及美国国内政治环境特别是党派斗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变的越来越小。不同国家在科技、经济、技术、艺术、文学、音乐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通过"软实力"外交扩大自身国际影响力以及提升国际形象。美国就是一个成功使用"软实力"外交手段扩散和传播其文化和价值观的国家。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西方国家视中国的崛起为一种威胁,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比较负面。中国可以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形成自己的"文化符号",同时运用"软实力"来提升和改善自身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的三部小说皆以母女关系为线索,并在其中展现出中国移民的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几对母女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从疏离排斥、冲突憎恨到相互理解热爱、接受融合的过程,其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明之间、东方信仰和西方价值标准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校如何积极应对西方文化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渗透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范围广泛、活动手法隐蔽,直接影响到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的形成。我国高校要高度重视“西化”战略的危害性,从教育、宣传、管理等层面探寻应对策略,确保高校学生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的指引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的学术探讨和理论分析中,许多学者认为,只有主权国家才是当代全球治理进程的直接推动者和主导行为体,特别是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西方发达世界,因为它们强大的全球行动能力和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身利益的战略意图,而从本国利益出发将自己扮演成有效治理全球性问题的施令者和主导者.实际上,在主权国家之外,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当今全球治理中,非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也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南开学报》2012年第3期的《当代西方研究》专栏,以“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为专题,组约了4篇专稿,分别对新多边主义的全球治理观和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世界的全球治理战略进行具体评析,深入揭示其意图和实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意识形态安全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依然是西方世界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普世价值论就是实现其和平演变战略的新形式。普世价值论以人类最高道德、最高理想的面目,"超越"阶级利益,"超越"国家和民族利益,宣扬所谓全人类共同的真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以更为隐秘的形式向社会主义中国继续推销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在新的形势下,中国被和平演变的潜在风险正在加大,面对西方世界新一轮的思想攻势,如何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的抗演变、抗腐蚀能力,掌握渗透与反渗透的主动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于卫青在《江汉论坛》2014年第8期撰文指出,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外交活动。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和西方殖民国家的扩张,文化外交成为西方国家的外交工具,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先后开展了文化外交活动。美国政府比较晚从事文化外交活动。从美国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之势,因此以出口外向型发展战略为主的中国产品在全球贸易中屡遭西方等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我国的轮胎行业是继纺织品、玩具等产品之后成为受国外反倾销调查频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对华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越来越多。此次轮胎特保案的发生,一方面,反应了西方发达国家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失业率不断攀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另一方面,反应了“中国制造”所处的尴尬位置及中国在WTO中仍处于不利地位这一现状。为了避免屡遭西方国家反倾销调查,“中国制造”需要实现产业升级、树立品牌意识;中国政府需要适度改变出口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内需,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地位和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关于语言起源的“名实之争”,到17、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关于“语言天赋论”的不同观点,再到当代美国结构主义和生成语言学派之间的对立,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始终贯穿于西方语言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如果以理性主义的视角梳理西方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探讨理性主义在语言学史发展中的地位就会发现,理性主义使语言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而又成为一门领先的学科,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基于依附理论体系创建形成的教育依附理论,以“中心”与“边缘”作为逻辑基点,研究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格局中西方工业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控制”和“被控制”关系及成因。在这一理论视域下审视和反思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但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警惕学术殖民主义的侵蚀、学术自我殖民倾向的泛滥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丧失,更需要我们冲破依附发展的桎梏,努力实现从“文化趋附”到“文化自立”的转变、从“模式效仿”到“模式立新”的转变、从“学术依随”到“学术引领”的转变、从“西方标准”到“中国标准”的转变,由此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由依附发展迈向自主发展、创新发展和引领发展,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的中国形象研究中,从中国的自我想象人手来反思形象背后的文化问题是核心课题.中国的自我想象,无论是乌托邦式的想象还是意识形态式的想象,都与西方的中国形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中国形象之间不是对应关系,而是错位关系.导致这种错位与重塑的原因在于中国为回应西方的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性叙事中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中国现代性叙事纠缠于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性之间的冲突,这种植根于中西二元对立的矛盾,在跨文化的全球叙事中有可能被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